- 年份
- 2024(7746)
- 2023(10567)
- 2022(9071)
- 2021(8438)
- 2020(6877)
- 2019(15583)
- 2018(15345)
- 2017(28864)
- 2016(15474)
- 2015(16851)
- 2014(15793)
- 2013(15007)
- 2012(13526)
- 2011(11972)
- 2010(12019)
- 2009(11097)
- 2008(10247)
- 2007(8845)
- 2006(7797)
- 2005(6573)
- 学科
- 济(60353)
- 经济(60306)
- 管理(46079)
- 业(39339)
- 企(31947)
- 企业(31947)
- 方法(22024)
- 数学(19080)
- 数学方法(18822)
- 中国(18600)
- 地方(17410)
- 农(17117)
- 环境(14880)
- 技术(14243)
- 业经(13745)
- 财(13033)
- 学(12826)
- 农业(11622)
- 划(10102)
- 技术管理(10043)
- 土地(9724)
- 制(9693)
- 和(8999)
- 理论(8951)
- 贸(8846)
- 贸易(8839)
- 易(8430)
- 发(8394)
- 城市(8145)
- 资源(7943)
- 机构
- 学院(197293)
- 大学(194848)
- 管理(77685)
- 济(77117)
- 经济(75256)
- 理学(66630)
- 理学院(65808)
- 研究(65570)
- 管理学(64628)
- 管理学院(64250)
- 中国(50206)
- 京(44333)
- 科学(41728)
- 财(33592)
- 中心(31897)
- 所(31270)
- 农(30602)
- 江(30244)
- 业大(29342)
- 研究所(28567)
- 范(28013)
- 师范(27812)
- 北京(27528)
- 财经(26750)
- 院(25108)
- 州(24754)
- 经(24221)
- 农业(23841)
- 经济学(23134)
- 师范大学(22356)
- 基金
- 项目(141568)
- 科学(112214)
- 研究(105603)
- 基金(100973)
- 家(87587)
- 国家(86842)
- 科学基金(75719)
- 社会(68152)
- 社会科(64579)
- 社会科学(64556)
- 省(56811)
- 基金项目(54541)
- 自然(47699)
- 划(47562)
- 教育(46586)
- 自然科(46557)
- 自然科学(46548)
- 自然科学基金(45582)
- 编号(43643)
- 资助(38723)
- 成果(33428)
- 发(32029)
- 创(31949)
- 重点(31675)
- 创新(30073)
- 课题(29856)
- 部(29404)
- 国家社会(28279)
- 科研(26676)
- 制(26305)
共检索到292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温鑫 金晓斌 杨绪红 龙瀛 周寅康
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资源约束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从丰富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拓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两方面,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集成表征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人口聚集、城市功能活力的新数据来源,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框架,并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实现1km*1km空间格网下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集成城市活力的评价框架,丰富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新的数据来源和可靠的数据质量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2)与传统集约评价结果相比,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处于高度集约、中度集约、一般集约利用水平的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21%、63.20%、30.59%;(3)引入城市活力评价后,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由单一高值模式转向多组团共同发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凸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新城区。发展中的新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主城周边外围城区核心区内的土地利用也呈现较高的集约水平。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城市活力 评价 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黎孔清 陈银蓉 陈家荣
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首次建立了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评价指标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运用Super Decision软件进行实证演算。研究得出:①影响南京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地均GDP、地均碳排放、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②1998—2009年南京市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评价指数从0.41增加到0.55,年均增长速率为2.72%;③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低碳水平和可持续性制约了南京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发展,是未来改革方向。所构建模型和ANP方法有助于客观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纪陈飞 吴群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由强调增长的速度向注重发展的质量转变的新常态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这些陆续颁布的政策的效率如何,对城市土地进一步集约利用以及实现上述"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从政策内容出发对其进行量化的方法;然后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结合政策量化结果,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指数;最终评价了2004-2012年间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结果表明:1从政策内容出发的量化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对政策进行量化,并且能直观地反映出政策效率评价的结果;2南京市在研究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厉伟 李银 但承龙 黄贤金
对于快速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城市化进程始终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该文在概括了城市化进程中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历程的基础上,摆脱了以往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中的一般性表述,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从粮食安全评价、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评价等几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这一宏观背景下,南京市的土地持续利用状况总体是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指标体系内部某些领域的评价则较以往有着很大的退步。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持续利用 评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葛大永 张飞
本文通过对地处新老城交界、多个利益团体纠葛的苜蓿园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和利益诉求的研究,明确高度管控、路权诉求、用地兼容、开发强度、设施配置是该片区控规编制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据此,笔者提出以"平衡多方权益的管控措施"为研究重点,以"资源共享、整体最优"为规划目标的精细化管控策略,分别构建了基于公众视觉与开发诉求平衡的临山单元高度管控、基于路权适度共享的慢行友好TOD体系构建、基于存量公益优先与增量适度弹性的用地兼容引导、兼顾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的增量用地强度研究和兼顾标准适宜与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键性技术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天 濮励杰 张晶 朱明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成为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的城市扩张边缘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研究目的:通过典型研究区域南京市栖霞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探讨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研究方法: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文献法。研究结果:9a内栖霞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但受到产业发展模式制约,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仍不高。研究结论: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不同于城镇与乡村的特点。引入PSR模型进行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研究区的评价实践中是成功的,评价结果能较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 蒋依依 李正国 张小飞 李卫锋 岳隽
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四方面建立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各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对南京市江宁区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区总体土地利用效益适中且基本协调,但各乡镇间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性的区域差异显著。依据各乡镇土地利用总效益及其协调度的聚类分级,可将全区划分为土地利用高效协调区、高效基本协调区、高效不协调区、中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中效不协调区与低效基本协调区等七大土地利用效益类型区,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的空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华
运用系统分析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方法 ,用以评价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 ,并以南京市为例 ,综合评价了 1990~ 1999年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奎 周生路 张红富 孙兆金 冯昌中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土地储备规划风险定量化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思路,定量化测度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规划风险,总结其分异特征及规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学模型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南京市各行政区的土地储备规划风险形势整体较为严峻,较大风险级别的面积比例达到了66%以上,各土地级别除八级地外,规划风险差异不大。研究结论:文中构建的城市土地储备规划风险评价模型是可行的,可为城市土地储备风险评价提供有利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黎孔清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发,建立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ANP方法,障碍度模型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998—2009年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投入水平在发挥着主要作用,但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低碳水平的障碍度最大。研究结论:本评价体系较客观地反映了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和趋势。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低碳 集约 网络层次法 南京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玲 王芳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融合与创新,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治理的核心目标。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人造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南京市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其人居环境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南京市人居环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缓慢平稳"发展,二是"快速非均衡"发展,三是"先抑后扬"发展。为此,提出了优化南京市人居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发展质量 南京市 共享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玲 王芳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融合与创新,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治理的核心目标。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人造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南京市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其人居环境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南京市人居环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缓慢平稳"发展,二是"快速非均衡"发展,三是"先抑后扬"发展。为此,提出了优化南京市人居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发展质量 南京市 共享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燕榕 曲福田 姜海 李效顺 胡立兵
随着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合理界定其用地规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运用多目标决策法评价开发区集约利用等级,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集约利用相关度较大的因素作为预测依据,进而计量其合理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其一,A、B和C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级,可以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D、E、F和G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I级,应该维持开发区规模;而H和I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V级,应适当缩小开发区规模。其二,当B开发区、A开发区和其他开发区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23.10%、18.18%和15%时,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其三,即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B开发区仍需扩充6.08 km2...
关键词:
城市开发区 规模计量 集约评价 南京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旭 徐逸伦 钟宜根
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以及文化战略的实施使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从新信息技术应用对象、使用主体、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说明南京市新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从城市文化传播、新信息技术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新信息技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三个层次来分析新信息技术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从而使南京城市特色文化得到推广,文化产业衍生出新的产业,文化设施产生扩散,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最后给出了南京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新信息技术 文化空间 文化产业 南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