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27)
2023(4687)
2022(3717)
2021(3837)
2020(2981)
2019(6843)
2018(6847)
2017(10834)
2016(6947)
2015(7955)
2014(7937)
2013(6927)
2012(6450)
2011(6083)
2010(6457)
2009(5664)
2008(5568)
2007(5094)
2006(4823)
2005(4460)
作者
(17317)
(14297)
(14186)
(13597)
(9287)
(6955)
(6658)
(5774)
(5417)
(5163)
(5101)
(4814)
(4641)
(4611)
(4604)
(4525)
(4416)
(4240)
(4182)
(4136)
(3947)
(3607)
(3410)
(3404)
(3383)
(3284)
(3125)
(3099)
(2930)
(2892)
学科
教育(19006)
(16355)
经济(16330)
中国(12448)
管理(11878)
(10368)
(9604)
理论(8223)
(7440)
企业(7440)
教学(6570)
(5937)
(5308)
资源(4587)
(4520)
方法(4482)
发展(4359)
(4237)
研究(4026)
经济学(3861)
技术(3771)
思想(3745)
政治(3644)
农业(3495)
(3406)
数学(3241)
业经(3239)
改革(3230)
高等(3200)
数学方法(3141)
机构
大学(94041)
学院(86485)
研究(36352)
教育(28207)
(25553)
管理(25393)
(24874)
师范(24771)
经济(24669)
(22640)
科学(21880)
理学(21077)
师范大学(20707)
理学院(20671)
管理学(20126)
管理学院(19921)
中国(19563)
(18304)
研究所(16842)
北京(15450)
(14967)
中心(14841)
技术(13561)
(12685)
职业(12590)
(12012)
(11715)
(11353)
教育学(10850)
研究院(10228)
基金
项目(54569)
研究(48089)
科学(43640)
基金(35292)
(31189)
国家(30322)
教育(30314)
社会(27442)
社会科(25484)
社会科学(25472)
科学基金(24040)
编号(23073)
成果(22566)
(22051)
(20945)
课题(18652)
基金项目(17313)
(16158)
规划(13951)
重点(13934)
项目编号(13912)
(13788)
资助(13780)
自然(13207)
(13168)
(12879)
自然科(12700)
自然科学(12694)
(12553)
自然科学基金(12461)
期刊
教育(47580)
研究(35880)
(30339)
经济(30339)
中国(30151)
学报(14215)
科学(11918)
职业(11273)
大学(11002)
图书(10764)
技术(10490)
(9741)
管理(8651)
(8616)
书馆(8279)
图书馆(8279)
学学(7981)
技术教育(7424)
职业技术(7424)
职业技术教育(7424)
农业(7122)
(7045)
论坛(7045)
(6061)
高等(5350)
资源(5348)
成人(4949)
成人教育(4949)
财经(4915)
高等教育(4684)
共检索到147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叶隽  
一、"吴家莹教育学体系"的标示特征吴家莹在《新教育学的建构——创新教育知识的经验》中将具体的实践经验研究上升到了理论总结的层面,慨然提出了"新教育学"的概念。作者有一个基本判断:"从十九世纪后半期起,原属于哲学领域的知识,纷纷离开哲学,各自独树一帜,成为独立的科学或学科。教育也勉强成了一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竹立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学和哲学概念,指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生产力要素或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质教育。新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与终身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教育学理论滞后、实践指导力不足、学科分类和组织架构不合理,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建构新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已成为发展新质教育的关键。本文从数智时代新知识观出发,提出建构新教育学的原则是从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向终身教育为核心转变、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培养与智能机器分工合作、擅长创新创造的数智时代新人。构建新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需要跨学科合作。新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应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学校教育学、终身教育学、人工智能教育学和教育伦理学五个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应涵盖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学习者与学习过程、教育技术与学习环境、教育政策与管理、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除传统方法外,研究方法应包括数据挖掘与分析。教学模式创新应包括个性化教学、项目式教学、人—机合作式教学、跨学科教学;学习方式变革应包括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新社会化学习和人—机合作式学习;教育技术应用应包括智能辅导系统、自动化评估、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面对理论建构、教育观念和机构设置等挑战,本研究建议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分观念引导与资源整合、实践探索与机构协作、系统构建与政策支持三阶段稳步推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现平  
本文基于“从教育的视角理解比较教育”的思路,从目的功能、逻辑起点、对象内容等几个主要侧面,对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教育之用在于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比较教育之用在于改造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教育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比较教育以教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解决如何育人问题,比较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对待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学终结了吗?——与吴钢的对话郑金洲吴钢著“论教育学的终结”(刊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下称“吴文”),笔锋犀利,论辩明快,开文风之先,读后令人振奋,有畅快淋漓之感。然而文中许多观点,我不予苟同,为推进研究、促进争鸣计,现将菲薄之见一一录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亮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教育学的认识论取向和方法论体系往往有不同的偏好或选择。跨文化比较可勾勒德国、英国、美国、中国等国教育学在知识建构方面积淀的独特传统,即德国主要以规范科学为主导,英国以基础学科为支撑,美国以经验研究为取向,中国则以实用逻辑为依归。但是,这些传统之间并非彼此封闭或不可通约的,相反它们在交互中逐渐生成了一些共通的趋向,即走向学科间的开放、方法论实用主义和教育实践的观照。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学应立足实用的传统,广泛汲取他国教育学传统的资源,重视本土教育知识或理论的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怀银  王晓丹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尚缺乏大教育学的建构视野。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学人,应进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使教育学既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又成为能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大教育学建构亟待突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突破学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突破西方话语;突破抽象形式。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应当通过四方面路径:聚焦终身教育体系;立足大教育学学科视野;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中国教育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振存   张清宇  
教育是人类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创造未来的发展性事业。未来教育学秉持回望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系统开放理念,是综合运用教育学与未来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研究未来教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克服教育短视功利、规避教育潜隐风险的一门学科。未来教育学基于人的超越性、教育的未来性,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未来教育学的创立,有助于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教育学科的拓建、教育实践的创新、人自由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理想的实现。深化未来教育学研究需要廓清概念范畴、厘定研究主题、明确方法论与研究范式。前瞻未来教育学发展,亟待增设未来教育学学科,明晰学科定位,强化未来教育学跨域研究,优化研究环境,甄定未来教育学研究重点。在人类想象力和科技创新力的驱动下,未来教育学将持续深化变革,链接起跨学科的技术和创意,逐渐拓展出更宏大的理论场域,并在不同的边界之间创造新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远杰  
教育学场域概念建构,是在对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形成的布迪厄社会学教育场域概念进行反思与继承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学立场对教育场域的重新界定。秉承了布迪厄场域概念的方法要义,但主动放弃了它的内容原指;包含对已有教育场域概念进行改造的成分,本质上则是对另一种教育场域现象的解释。教育学教育场域,是指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于特定的人及其行为实践的,以教育力构成意义或功能区分的时空构型。学校教育场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自然—教化之场,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学校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目的为教育力的源泉。珍视和创建"学校"之外鲜活而丰富的教育场域类型,应作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经过新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及2006年以来的内涵建设后,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目前,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发展的视野来看,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均等的教育类型,并为其建立完善的教育层次和结构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改变多年来一直借鉴发达国家和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理论视野,建立有中国特色和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楚校  
推进现代成人教育学的"本土化"构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人教育学,是现代成人教育对新时代的积极应答,因此,必须有三个深刻认识:一是"本土化"是现代成人教育学历史脉络的赓续,二是"本土化"是现代成人教育学重大问题的探索,三是"本土化"是现代成人教育学实践经验的蕴意。在研究方法上,尤其需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现代成人教育学"本土化"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把握好现代成人教育学"本土化"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文章从元研究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基本问题诸如职业教育学的生成、职业教育学的独立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学科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探究和反思,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中国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理论建构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以期能唤起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必要研究,进而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燕敏  柳海民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哲学领域的语言、逻辑哲学的转向也带来了教育学对语言、话语的研究的兴起。我国教育学话语的发展也在不断探讨其所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学的"话语混沌"、"话语背后权力影响"以及"话语与主体"等原因之后,教育学话语的建构也成为主要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教育学话语建构之路的三个方面即专业化,教育学话语专业化的外在保障机制;本土化,教育学话语的价值理性;实践化,教育学话语的最终指向,基础上的的分析探索我国教育学话语的取向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郭祥超  
教育学的主体间学科文化是在教育学学科知识和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习化社会教育本质的知识理论体系、学科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科传统、伦理规范、学科制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总和,是教育学学科知识文化和学科组织文化的集合体。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观统领和贯穿其中的教育学知识体系,学术至上、精神自由、育人为本、协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学价值体系,严谨治学、勇担责任、求真重情、宽严相济的教育学规范体系,平等交往、合作探究、静心研习的教育学行为习惯。建构教育学的主体间学科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学科领袖先行引领和学科成员平等参与相统一;研究和教学、指导、学习的强势平衡;学科内部交...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彦霖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他的解放教育学思想对全世界的教育及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对学校师生关系方面的探讨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本文以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主体为切入点,结合职业学校师生关系实际情况,探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