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6)
2023(1948)
2022(1484)
2021(1649)
2020(1165)
2019(2900)
2018(3022)
2017(3801)
2016(3390)
2015(3877)
2014(4128)
2013(3201)
2012(2948)
2011(2848)
2010(3055)
2009(2401)
2008(2285)
2007(2183)
2006(2031)
2005(1931)
作者
(6149)
(5032)
(4958)
(4953)
(3158)
(2480)
(2416)
(2180)
(1968)
(1910)
(1791)
(1770)
(1753)
(1621)
(1593)
(1576)
(1550)
(1541)
(1530)
(1508)
(1460)
(1392)
(1347)
(1219)
(1198)
(1187)
(1137)
(1128)
(1112)
(1083)
学科
教育(18038)
中国(8081)
教学(5219)
理论(5087)
(3252)
(3147)
改革(3098)
(3047)
发展(3021)
思想(2975)
高等(2973)
(2899)
政治(2839)
研究(2773)
教育改革(2762)
思想政治(2732)
政治教育(2732)
治教(2732)
德育(2712)
学校(2434)
管理(2411)
学法(2306)
教学法(2306)
(2211)
教育学(2190)
计算(2159)
算机(2156)
计算机(2156)
机化(2139)
计算机化(2139)
机构
大学(38278)
学院(33321)
教育(24728)
(16429)
师范(16407)
研究(15689)
师范大学(13852)
(10071)
职业(9847)
教育学(9659)
技术(8370)
科学(8320)
北京(7431)
(7403)
教育学院(7076)
研究所(6782)
(6726)
职业技术(6718)
中心(5702)
(5659)
管理(5640)
技术学院(5556)
教育科(5087)
教育科学(5051)
(5008)
研究院(4728)
理学(4719)
(4668)
理学院(4533)
中国(4409)
基金
研究(21687)
教育(19500)
项目(18531)
科学(16168)
成果(12700)
课题(12013)
编号(11900)
(10760)
社会(10656)
(9766)
社会科(9721)
社会科学(9720)
基金(9463)
(8710)
规划(8388)
(7759)
(7191)
研究成果(7133)
年度(7123)
国家(6956)
项目编号(6951)
(6568)
(6257)
(6230)
阶段(6215)
(6154)
教育部(6067)
(5982)
重点(5868)
阶段性(5721)
期刊
教育(42791)
研究(21667)
中国(17549)
职业(10250)
技术(7230)
技术教育(6712)
职业技术(6712)
职业技术教育(6712)
(4810)
经济(4810)
高等(4759)
成人(4561)
成人教育(4561)
高等教育(4241)
(3899)
论坛(3899)
大学(3557)
(3519)
职教(3498)
发展(3356)
(3356)
比较(3247)
学报(2908)
教研(2754)
高教(2754)
科学(2490)
远程(2134)
远程教育(2134)
(1934)
(1785)
共检索到61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代问题,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旨趣。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凸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制度性不公,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教育公平应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教育"与"实质性的公平"为两翼,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蔡建东  
学科理论知识性质的判断是学科研究方法问题讨论的逻辑起点。本文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结合实践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揭示出教育技术学要真正确立起"桥梁学科"的地位,必须着力发展"教育的技术知识"。对这种技术知识的理解,需要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划分的视角把握其直接面向实践的现实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桂生  
"师",原为效法之义。由此引申为以可资效法或可资鉴戒之人为"师"。这种"师"的观念在传统的师资文化中,一直传承至今。在教与学组织萌生以后,逐渐形成以授业为职能之师,即弟子的"业师"。随着时代变迁、授业职能的演变,师资文化日益复杂。其中存在今古师资文化的异同与中西师资文化的异同,师资文化本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个中缘由也就值得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舒志定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鲍道宏  
教育行动研究问世70年来,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技术取向、实践取向和批判取向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虽几经变更,但贯穿其中的却是不变的对话精神。它始终以理性的"行动研究"为基本形式与主要依据,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研究与行动之间谋求并达成对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屠莉娅  
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意图,旨趣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内涵、内容取向与研究范式。比照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三次旨趣变迁,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也逐步发展了从政府管理取向到学科科学取向到综合理解取向的研究线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特征,暴露出政府主导性、结构性失衡和基础性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变迁及其本土特征的解读,获得有关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关照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洪华  
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传播的客观要求,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工匠之师是传统"工匠"与"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角色,重塑了新时代教师形象。工匠之师代表了一种角色期待,是产教融合的统一体,内蕴了一种理想人格。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是工匠之师的时代使命,而且贯穿于自身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始终。工匠之师的培育过程也即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艳兰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既是宋代学术旨趣,亦是吕祖谦开创的婺学的学统旨归。婺学在源流上曾受湖湘学的影响,二者不仅在师承脉络上有连续性,而且在义理主张上多有共识。吕祖谦既强调用内圣之学来变化气质,又注重用外王之学来改造社会。婺学乃贯通道、治、文的内圣外王之学,包含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婺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婺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婺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婺学的归宿。四者共同构筑起婺学学统,使儒学回归成己成物、合乎内外的中庸之道。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礼祥  
在国人的淑世、强国思想和近代小说观念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创作旨趣和题材命名的社会小说,并借助报刊形成一定的声势。早期社会小说家出于救世强国的热心,按照他们的救世思想,进行社会小说创作,表达了他们科学救国、改良风俗和恢复道德以淑世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没能实现,但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这是近代进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近代文学具有近代性的重要表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葛洪义  
法律的实践属性指向法律活动中人的行为选择的正当性,促使人们在善恶、是非之间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是法律正当性的集中体现。围绕法律的各种认知活动,形成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知识,限制了选择中的任性与恣意,但认知并不能代替选择,知识是客观的,选择是主观的;知识可以限定选择的范围,但主体的选择并不完全依赖知识。从实践的角度看,法律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具有丰富生命力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法律。在普遍性与特殊性、法律与事实之间,人是沟通的主体,将法律的实现等同于围绕法律而展开的实践活动,会导致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使法律活动成为机械的物理运动。普遍性来自于特殊性、必然性来自于偶然性,法律活动的正当性,来自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基于内心自觉而形成的有关正当行为的普遍性观念。法律不能背离常识,法律人应该能够并善于坚守人的底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菊玲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体现了教师成长两种不同的研究视域和范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表面上表现为师生生命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丧失,其深层根源则是对生活世界的脱离以及近代科学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自明性的前提。现象学对近代科学的反思和修葺对我们反思和克服教师专业发展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价值。教师专业在本质上是教师在与儿童相处时所显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具有意向性和实践性。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与儿童相处中形成教育智慧的过程。教师只有回到生活世界,去追寻其与儿童相处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才有可能形成教育智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金亮  
保障学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国策。作为最大的学前学龄儿童需求国,我国地域条件、经济社会、群体特征的复杂性决定了学前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因此,如何设计一套满足不同需求对象的学前教育政策十分关键。总体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底线是构筑可获得、付得起、有质量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多样化地满足焦点性、兴奋性、过程性需求,合理引导潜在性、发展性需求,其核心价值追求是以"人民满意"为宗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晓娟  王屹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增强适应性为基本取向,实现课程现代化的适应性发展是依托载体。课程是技术领域在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集中体现,切近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技术知识变革和技能学习图景是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现代化适应的前提和关键。技术进步催生技能转型。技能转型境域下,职业教育课程现代化的适应性发展显露出课程价值取向上“成人”与“成事”的争辩、课程体系的封闭性阻抗而滞后技术变革、课程内容疏离工作世界而引致技能人才供需端区隔加深、课程评价路径依赖普通教育而类型秩序彰显有限的实践困境。基于此,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现代化适应性的立场在于回归职业教育课程综合育人的价值取向原点,坚守深嵌技术路向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优化路径,形塑紧密关联工作世界的课程内容重塑机制,聚焦凸显职业属性的类型教育评价秩序构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国春  
高等教育问责制是院校研究在美国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在此期间,学术质量一直是院校研究密切关注的主题。当高等教育问责成为政府监管院校的重要手段时,院校研究得以发展并日趋制度化。随着高等教育问责主题的变迁,院校研究的质量旨趣日益凸显,在应对外部质量责任、促进院校质量改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美国院校研究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戈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