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2)
- 2023(7205)
- 2022(5976)
- 2021(5446)
- 2020(4388)
- 2019(9837)
- 2018(9544)
- 2017(18689)
- 2016(10042)
- 2015(11282)
- 2014(11369)
- 2013(11067)
- 2012(10856)
- 2011(10092)
- 2010(10725)
- 2009(10060)
- 2008(9902)
- 2007(9082)
- 2006(8604)
- 2005(8063)
- 学科
- 济(63639)
- 经济(63597)
- 管理(28444)
- 业(23585)
- 企(18503)
- 企业(18503)
- 地方(17605)
- 方法(17067)
- 数学(14997)
- 数学方法(14829)
- 中国(14301)
- 学(13807)
- 农(12735)
- 地方经济(12621)
- 业经(11058)
- 财(10856)
- 制(9744)
- 策(9620)
- 农业(8411)
- 环境(8276)
- 融(8142)
- 金融(8142)
- 贸(8068)
- 贸易(8061)
- 及其(8040)
- 银(7930)
- 银行(7907)
- 易(7748)
- 行(7729)
- 经济学(7508)
- 机构
- 学院(154076)
- 大学(153038)
- 济(75898)
- 经济(74394)
- 研究(59172)
- 管理(54846)
- 理学(45535)
- 理学院(45005)
- 管理学(44328)
- 中国(44313)
- 管理学院(44011)
- 财(35031)
- 科学(32602)
- 京(31675)
- 所(29922)
- 研究所(26612)
- 财经(26603)
- 中心(25695)
- 江(25155)
- 经济学(24867)
- 经(24008)
- 农(21955)
- 经济学院(21892)
- 范(21381)
- 师范(21246)
- 院(20777)
- 北京(20551)
- 州(19377)
- 财经大学(19278)
- 业大(18145)
- 基金
- 项目(90758)
- 科学(71620)
- 研究(69776)
- 基金(65262)
- 家(55453)
- 国家(54975)
- 科学基金(46682)
- 社会(46265)
- 社会科(43799)
- 社会科学(43788)
- 省(34927)
- 基金项目(32464)
- 教育(31794)
- 划(28656)
- 编号(27956)
- 资助(27794)
- 自然(27272)
- 自然科(26564)
- 自然科学(26556)
- 自然科学基金(26076)
- 成果(24696)
- 发(21415)
- 课题(20547)
- 重点(20541)
- 部(20495)
- 国家社会(19115)
- 性(18426)
- 发展(18250)
- 展(17997)
- 教育部(17946)
共检索到254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德勇 罗传健
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总是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在过去十年中对政治和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被称为新政治宏观经济学,这一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家特别感兴趣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林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是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西方正统经济学分支,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的学术传统。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中存在不少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西方正统经济学与非正统经济学。由于新政治经济学存在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同的缺陷,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不大。当前要特别警惕把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联起来的做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林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是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西方正统经济学分支,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的学术传统。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中存在不少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西方正统经济学与非正统经济学。由于新政治经济学存在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同的缺陷,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不大。当前要特别警惕把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联起来的做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卫萍
新政治经济学以使用经济学现代方法对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核心,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发展。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政治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则表现在研究形式和研究方法所做的创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宣亚南 欧名豪 曲福田
首先讨论了循环型农业的含义及其特点,并与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持续农业进行了比较;然后从经济学角度对循环型农业进行了解读,认为循环型农业可通过区域大循环的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以及企业小循环的产业链增值两方面获得效益;并提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处理中心建设以及建立和完善支持政策措施是促进循环型农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内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段鸿济 卢文华
"降成本"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含义。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成本与收入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劳动成本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价值等式里可变资本的替换。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降成本"的方式不同,降低劳动者工资福利不是唯一的选项。在新常态下,我国不能按照直接降低劳动者工资收入、大幅降低社保费率、削弱劳动者权益、降低劳动者实际收入、降低环保标准和资源使用费率的思路来推动企业"降成本",而应当采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保持物价水平稳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举措,达到提质增效、降低成本的目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路继业 Najid Ahmad 张冲
本文以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因事前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为核心,在新政治经济学框架中运用主从博弈方法,对时间不一致性货币政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事前利益冲突是导致时间不一致性的重要原因,也是政策内生化建模的重要途径;第二,主从博弈能将事前利益冲突、序贯政策制定与理性预期引入模型,并对时间不一致性政策理论建模有重要意义;第三,模型构建应考虑目标差异、状态变量转移动态、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体制间的传导关系,使模型具有均衡解,并能分析解的经济性质;第四,增强可信性是解决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关键,一国应利用汇率和利率政策建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承诺机制"或"名义锚",从而促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勤
从宏观角度介绍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从政府、政策和政治三个角度阐述了宏观新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分析框架。在政府部分,讨论了政府的三个特征: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机会主义的还是党派型的;在政策部分,介绍了新政治经济学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般框架;在政治部分,对利益集团、改革和非民主政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政治经济学 政府 政策 非民主政体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汉洪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昭河
借用与参考社会正义理论,融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本文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推动了中国市场要素的配置效率,其中的核心因素是:劳动力要素基于市场自由创造与职业选择而大量释放出效率的结果。因此,作者认为要深刻认识人口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含义,需要立足于中国转型社会和市场构造的基本关系,以社会公平与赋权为分析的出发点,解释人口自由流动与择业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率产生的重要原因来源于以市场为平台的基于个人利益追求的自主选择,全社会通过人口流动获得改进的平等权利结构而释放出巨量的社会福利,而且个人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不仅仅释放出最底层人群的创造力,它同样释放出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创造力。
关键词:
人口流动 自由选择 社会价值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梁佳
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表明,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是土地政策无法因地制宜地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合理、有效调控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系统分析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规模报酬递增"与"区域非均质"特征,同时构建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土地政策空间调控模型,揭示土地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而为不同区域内差异性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秋璟 胡旭阳
本文分析了投资者保护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进,这种演进表现为从完全合同范式到不完全合同范式、法与金融学研究范式的兴起和国际比较研究范式日益受到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述研究范式演进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投资者保护 经济学研究范式 法与金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天勇 尤苗
本文试图打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黑箱,从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两条主线探讨增长放缓的深层原因。(1)人口生育率下降及老龄化,(2)人口迁移受阻,(3)房地产体制形成的城乡及居民间收入差距,(4)政府税费及企业其他成本负担,这四个方面因素影响到人口增长和权利配置,又深层次地影响到居民收入以及与之相关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结果是居民收入与消费占GDP的比例降低;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资本的集聚,使得生产过剩;于是发生了消费不足型的生产过剩及增长速度的放缓。本文试图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对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这次经济增速长时间降低,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探讨其政策含义。
关键词:
消费需求 生产过剩 增长放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苏教授历时七年撰写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认为该书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宏观经济学经典文献的引入深刻、生动。作者在序言中提出,要坚持对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每一个理论板块都回溯到经典文献,这一点作者的确做到了。教材还对经典文献的前后文献进行了细致考察,加深了读者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比如,第五章引入了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