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51)
2023(18715)
2022(15563)
2021(14416)
2020(11675)
2019(26637)
2018(26021)
2017(48200)
2016(26312)
2015(29696)
2014(29282)
2013(28586)
2012(27060)
2011(24505)
2010(24816)
2009(22970)
2008(22827)
2007(20562)
2006(18529)
2005(17191)
作者
(75732)
(63209)
(62739)
(59623)
(40387)
(30368)
(28497)
(24362)
(24267)
(22827)
(21747)
(21630)
(20621)
(20240)
(20048)
(19448)
(18696)
(18424)
(18363)
(18360)
(16064)
(15555)
(15303)
(14659)
(14242)
(14221)
(14075)
(14072)
(12716)
(12635)
学科
(107579)
经济(107432)
管理(75932)
(71050)
(56860)
企业(56860)
中国(37152)
方法(35701)
(32334)
数学(30078)
数学方法(29709)
地方(28977)
(27032)
业经(26630)
(25887)
(22179)
(21503)
农业(21496)
贸易(21480)
(20803)
(20745)
银行(20702)
技术(20422)
(20005)
(19671)
金融(19665)
环境(18285)
(17362)
(16510)
理论(16378)
机构
学院(367096)
大学(366242)
(152792)
经济(149549)
研究(137606)
管理(131330)
理学(110039)
理学院(108589)
中国(107201)
管理学(106787)
管理学院(106074)
(83347)
科学(82132)
(73714)
(70329)
研究所(63073)
(62674)
(62484)
中心(62071)
财经(55883)
北京(53671)
业大(52048)
(51705)
师范(51140)
(50605)
(50512)
农业(48599)
经济学(47198)
(47113)
(42956)
基金
项目(237781)
科学(186864)
研究(177981)
基金(169717)
(149401)
国家(147796)
科学基金(124784)
社会(113384)
社会科(107228)
社会科学(107201)
(93410)
基金项目(88583)
教育(81158)
(78744)
自然(77385)
自然科(75461)
自然科学(75436)
自然科学基金(74093)
编号(71505)
资助(68604)
成果(60047)
(56454)
重点(55048)
课题(52590)
(52446)
(51429)
创新(48325)
国家社会(47259)
(46716)
(45459)
期刊
(185589)
经济(185589)
研究(120172)
中国(91126)
(59048)
(58118)
学报(57847)
科学(54754)
管理(53760)
教育(49595)
大学(44485)
学学(41146)
(40370)
金融(40370)
农业(39944)
技术(32898)
业经(30115)
经济研究(29395)
财经(28200)
(24512)
问题(23989)
(22443)
(20493)
图书(19080)
世界(18911)
国际(18506)
科技(17744)
(17735)
(17408)
论坛(17408)
共检索到597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成  
自2010年以来,我国新批复成立了16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常态发展区间中制度创新和模式转型的前沿阵地,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等重要使命。通过经济新常态语境中国家级新区发展角色和趋势的剖析,认为传统新区以"需求侧"的强刺激增长路径难以持续,且渐进式改革路径依赖下制度供给"后发劣势"日渐显现,新区发展应重点转向合理制度安排和制度激励上的重新设计,以促进"供给侧"能力的提升。以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为例,在系统剖析其发展现状与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发展路径与制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成  
自2010年以来,我国新批复成立了16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常态发展区间中制度创新和模式转型的前沿阵地,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等重要使命。通过经济新常态语境中国家级新区发展角色和趋势的剖析,认为传统新区以"需求侧"的强刺激增长路径难以持续,且渐进式改革路径依赖下制度供给"后发劣势"日渐显现,新区发展应重点转向合理制度安排和制度激励上的重新设计,以促进"供给侧"能力的提升。以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为例,在系统剖析其发展现状与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菲  殷洁  罗小龙  傅俊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设立多尺度、差异化的特殊政策空间实现指定区域的快速发展。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尺度战略,其形成发展对城市与区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选取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新时期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典型案例,根据治理体系的变迁,将其发展划分为开发区模式下的"产业孤岛"阶段(1988-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和合发展"阶段(2002-2009年)和国家空间设立下制度与经济空间整合阶段(2010年至今)。产业空间设立、行政区划调整、国家空间形成等尺度工具在不同的阶段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空间的生产始终是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促使经济社会空间生产与空间治理重构互相耦合。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孙宗连   郑磊  
审计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尚未实现审计部门独立的国家级新区等开发区,如何通过完善审计机制,进一步优化审计职能,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亟待破题。本文通过SWOT分析模型,深入解析南京江北新区现行“财审合一”的审计监督机制,发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路径短、共享程度高、兼有部分国家审计属性等方面,劣势主要体现在独立性程度不高、质量控制相对薄弱等方面。面对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更加强调全面发挥审计职能的机遇,以及明确要求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工作权威高效的挑战,本文从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审计机制优化路径,助力构建江北新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并为类似模式的新区及开发区在优化审计机制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荆锐  陈江龙  田柳  
国家级新区建设是转型期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重组,从而成为城市研究热点。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规模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三个维度刻画对比了上海浦东新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的异质性,并进一步剖析发展的驱动机制,发现两地发展异质性的表象原因是发展阶段的差异,更深层的是区域发展驱动机制的差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强化新区与母城的联系,是实现新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浦东新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对所在区域及全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全球资本汇聚、产城融合、城市大事件营销是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发展型政府的作用及政治精英的影响力对国家级新区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任磊  高冠军  
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内部审计工作更高的职责使命,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为化解国家级新区内部审计工作先天基础薄弱、后天新问题挑战的双重困境,本文以南京江北新区枢纽办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深入了解江北新区枢纽办内部审计的现状,构建了枢纽办内部审计的战略规划和创新路径,并给出提升枢纽办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实施建议,以期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国家级新区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伟奇  王兴平  
以南京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通过建立一套空间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高新区和城市空间效益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家级高新区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新区拉动城市空间效益的对策,为正确评价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付一夫  刘鉴  
自2014年以来,我国迎来了国家级新区设立的高潮,陕西西咸、贵州贵安、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截至2016年6月,我国已经设有18个国家级新区。为使国家级新区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要打破传统模式,避免陷入传统园区型经济出现的重复建设与同质竞争等困境。基于此,文章总结归纳了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而探索性地提出了助推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付一夫  刘鉴  
自2014年以来,我国迎来了国家级新区设立的高潮,陕西西咸、贵州贵安、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截至2016年6月,我国已经设有18个国家级新区。为使国家级新区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要打破传统模式,避免陷入传统园区型经济出现的重复建设与同质竞争等困境。基于此,文章总结归纳了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而探索性地提出了助推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涛  黄娟  郜俊成  王轼  
南京江北新区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担当着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更好更快发展的重任,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必须做战略性提升。本文剖析了江北新区现状和发展使命目标,提出规划策略与方案:构筑"双高双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快速路)多层次交通圈,提升江北新区广域辐射能力;构筑多模式一体化枢纽体系,实现旅客换乘便捷、物流转运快捷;以快速路和城市轨道复合走廊支撑引导带型城市空间格局;采用分区差别化发展策略,引导新区用地开发模式;公交优先引导健康城市的交通生活;同时,构建旅游休闲绿道系统,营造人性化高品质慢行空间。规划全面提升江北新区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对指导江北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翔华   李旺男  
“人才争夺”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题,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此出台人才安居政策。文章从人才个人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人才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住房特征、工作特征,采用对应分析探究人才安居方式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人才安居方式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才的当前住房类型、预期居住年限、预期居住面积、户籍、婚姻、单程通勤时间、收入、职业、单位性质会显著影响人才安居方式的选择,通过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可以科学合理地预测各类型安居方式。最后,从不同特征的人才期望不同的安居方式出发,为实现人才住房供需平衡、精准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瑾  陈喆  周大彭  朱思瑾  
合理且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是地方政府在保证企业经济活力的前提下获得稳定税收收入的关键。以南京江北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宏观税负、宏观税收弹性和微观税收弹性指标,从多维度视角对税收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推动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研究发现,南京江北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相对于上海浦东新区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技术层级和创新类型行业的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水平差异较大,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除低技术行业和供应商主导型行业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他行业均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增值税的税收弹性普遍高于企业所得税。要在整体上维持南京江北新区宏观税负水平的稳定发展,针对不同技术层级和创新类型行业、不同税种以及产业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有效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税收关系,进而不断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李贵才  王砾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李昊  马赤宇  
在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剖析兰州新区新时期下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而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兰州新区发展目标、产业动力、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策略建议,以为其他国家级新区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李昊  马赤宇  
在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剖析兰州新区新时期下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而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兰州新区发展目标、产业动力、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策略建议,以为其他国家级新区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