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7)
2023(5753)
2022(4639)
2021(4293)
2020(3431)
2019(7314)
2018(7081)
2017(13283)
2016(6618)
2015(7364)
2014(6622)
2013(6296)
2012(5519)
2011(4789)
2010(4710)
2009(4359)
2008(4142)
2007(3696)
2006(3062)
2005(2507)
作者
(16903)
(14302)
(14239)
(13271)
(8989)
(6712)
(6253)
(5512)
(5256)
(4891)
(4805)
(4740)
(4573)
(4375)
(4307)
(4273)
(4239)
(4199)
(4137)
(4010)
(3380)
(3349)
(3285)
(3236)
(3140)
(3108)
(3096)
(3036)
(2871)
(2757)
学科
(27627)
管理(26607)
(24531)
企业(24531)
(23996)
经济(23977)
技术(16814)
技术管理(11258)
方法(8975)
中国(7636)
业经(7220)
数学(7008)
(6941)
数学方法(6934)
(6563)
理论(5082)
(5031)
农业(4989)
(4952)
贸易(4947)
(4835)
(4771)
银行(4759)
(4579)
(4359)
金融(4359)
产业(4313)
(4211)
财务(4202)
财务管理(4196)
机构
学院(89699)
大学(88097)
(39089)
经济(38428)
管理(37834)
理学(32940)
理学院(32642)
管理学(32292)
管理学院(32089)
研究(28077)
中国(20802)
(17506)
(16829)
科学(15629)
财经(13592)
中心(13437)
(13115)
(12532)
(12507)
经济学(12330)
业大(11574)
研究所(11326)
经济学院(11214)
(11133)
师范(11050)
(11012)
技术(10966)
商学(10779)
商学院(10675)
(10564)
基金
项目(64063)
科学(52519)
研究(50284)
基金(46775)
(40436)
国家(40086)
科学基金(35604)
社会(33905)
社会科(32324)
社会科学(32316)
(25836)
基金项目(24910)
教育(22372)
自然(21062)
(21029)
自然科(20666)
自然科学(20663)
自然科学基金(20309)
编号(19507)
(17863)
创新(16816)
资助(16492)
成果(14929)
国家社会(14800)
(14501)
重点(14410)
(14111)
(14038)
课题(13376)
(12770)
期刊
(40980)
经济(40980)
研究(26388)
中国(19128)
管理(16063)
(13276)
科学(11842)
教育(11705)
技术(11345)
学报(10765)
(9977)
大学(8899)
学学(8324)
科技(7768)
(7369)
金融(7369)
业经(7300)
经济研究(7185)
农业(7020)
技术经济(6882)
财经(6670)
(5937)
(5676)
论坛(5676)
问题(4896)
现代(4498)
商业(4317)
(4262)
职业(4095)
图书(4088)
共检索到130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枫  
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作为后发经济体,在经济实现赶超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区间性回落的内在机制,给出了所谓新常态较为完整的技术进步视角下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同时也说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出口导向型战略受阻均是后发国家经济实现赶超过程中,所处不同阶段面临的表象,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区间性下移的根本性原因是以模仿为主推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后发优势逐步消失,经济体向世界技术前沿进一步收敛所致。新常态最为核心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意识到阶段跨越需要的整体性变革,既包括微观逐利的企业需要调整以应对,也要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环境随之调整,使得经济增长路径能够顺利由模仿阶段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琪轩  
文章通过对不同的视角文献的梳理,试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跨越以往的视角,从国际层面看技术。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关注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孔宪丽  米美玲  高铁梅  
本文通过定量测度中国33个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的方向和程度,对各行业技术进步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刻画工业结构变动特征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对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3年中国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异;与各行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特征相比,中国工业部门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失衡。中国工业行业的创新投入结构对工业结构调整有显著的引致效应。技术进步的适宜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投入驱动工业结构调整的效率,依据要素禀赋结构进行技术选择和创新投入有助于中国工业行业的有效增长,而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失衡的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立国  高越青  
本文结合"投资潮涌"理论,指出技术水平落后的基本国情与产能过剩屡禁不止的现状之间存在联系。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技术水平落后会影响市场的投资决策,引发和加剧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治理阶段,技术水平落后会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出口,主要表现在因为技术水平低下形成落后产能淘汰障碍和产品"走出去"障碍,两者都会减缓过剩产能释放的过程,形成大量闲置产能。基于此,笔者提出从技术进步视角研究产能过剩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卫东  关建勋  薛建良  
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从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切入,通过分析农业生产外部环境变化对土地流转的发生机理,提出外部环境推动下要素技术变革引起土地流转的理论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西省新绛县蔬菜产业技术变革引起的土地流转为例,以案例研究方法详细考察了技术环境变化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提出在现阶段推动土地流转需要关注生产技术作用的环境、政策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武文风  
技术进步和人的发展一样,是个永恒的范畴,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深层次动因,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杠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曲折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对抗的。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根本出发点,使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富忠  
通过对我国能源强度进行现状和理论分析,建立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低碳能源投入要素下的技术进步效率要高于高碳能源,并提出了能源分类情形下的最优能源强度;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研发支出和发明专利的提升有助于抑制我国能源强度,外贸凭借规模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的提升也有助于抑制我国能源强度,而内贸、电商发展、第二产业占比的上升会促进我国能源强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富忠  
通过对我国能源强度进行现状和理论分析,建立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低碳能源投入要素下的技术进步效率要高于高碳能源,并提出了能源分类情形下的最优能源强度;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研发支出和发明专利的提升有助于抑制我国能源强度,外贸凭借规模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的提升也有助于抑制我国能源强度,而内贸、电商发展、第二产业占比的上升会促进我国能源强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传明  
基于文献综述确定了六种技术进步来源,探寻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机制。选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碳强度影响的测度模型。从中国整体产业及产业部门两个层面,运用模型测度了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R&D、FDI水平溢出和FDI前向溢出三种来源的技术进步可降低整体产业碳强度,FDI后向溢出、进口溢出和出口溢出则会增加整体产业碳强度;相较旧常态时期,新常态时期六种来源的技术进步对于整体产业碳强度影响均展示了正面调整;新旧常态时期,R&D和FDI水平溢出降低了所有产业部门的碳强度,进口溢出和出口溢出则会提升所有产业的碳强度,FDI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影响不一;除FDI前向溢出和出口溢出外,其余来源技术进步对高碳强度产业部门碳强度的正面影响均差于所有产业均值。在此基础上,针对更好地利用不同来源技术进步降低中国产业碳强度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怀峰  曾晓花  
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很多,而本国对外投资(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一直较少。文章收集了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有关文献,分析前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预测  [作者] 刘文琦  何宜庆  
基于我国上市企业2011~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考虑资本深化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门槛回归技术实证分析了研发创新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其异质门槛特征。结果表明:研发创新投入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其过程受限于资本深化程度的差异,资本深化程度不足和过度都会阻碍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另外,研发创新投入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所有制及区域异质性特征。因此,实施差异化的研发政策、提高研发资源管理能力及控制资本深化程度应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措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光栋  芦欢欢  
基于我国省际间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的估算,本文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为视角来解释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技术进步来源,其要素偏向性表现也不相同。自主创新在多数地区表现为偏向于劳动,对就业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引进则在更多地区偏向于资本,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也比较复杂。本文最后提出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长风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它的研究在当代经济增长模型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对技术进步作用程度如何准确测定的问题,实践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计算结果往往失真,缺乏地区间,国际间的可比性。本文试图从技术进步测定的理论基础——中性技术进步理论入手,在对技术进步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来测度技术进步作用的大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满强  
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因是已为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证实的基本事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建立了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结果是:1909-1949年40年间技术进步对美国非农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高达87.5%。其他学者利用这一方法对各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的结果是:美国1948-1969年间为55.5%,英国1950-1962年间为63.9%,法国1950-1962年间为81.9%,德国1950-1962年间为58.1%,日本1953-1971年间为60.6%。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邹小平  覃广华  
产业组织是指生产要素在产业内各企业间的动态组合方式。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产业组织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竞争型和垄断型。垄断型产业的生产集中程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别程度等比竞争型产业都要高。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产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如丁、穆勒(J.miu)在1852年就提出,竞争型产业比垄断型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往往更快。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迅速发展,成为西方学者广泛注意和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