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56)
- 2023(15000)
- 2022(12972)
- 2021(12180)
- 2020(10185)
- 2019(23073)
- 2018(22818)
- 2017(44365)
- 2016(23581)
- 2015(26376)
- 2014(25712)
- 2013(25217)
- 2012(22773)
- 2011(20376)
- 2010(20268)
- 2009(18790)
- 2008(18167)
- 2007(15962)
- 2006(13806)
- 2005(12070)
- 学科
- 济(87557)
- 经济(87465)
- 管理(69607)
- 业(67981)
- 企(56498)
- 企业(56498)
- 方法(42263)
- 数学(36671)
- 数学方法(36281)
- 中国(26028)
- 财(24464)
- 银(23810)
- 银行(23663)
- 制(22641)
- 农(22602)
- 行(22231)
- 贸(21357)
- 贸易(21342)
- 易(20865)
- 业经(20344)
- 技术(18417)
- 融(17840)
- 金融(17838)
- 学(17668)
- 地方(16915)
- 理论(15849)
- 务(15189)
- 财务(15124)
- 财务管理(15092)
- 农业(14899)
- 机构
- 大学(320629)
- 学院(319698)
- 管理(130979)
- 济(128807)
- 经济(126000)
- 理学(112962)
- 理学院(111826)
- 管理学(109986)
- 管理学院(109421)
- 研究(101172)
- 中国(84357)
- 京(67128)
- 财(61920)
- 科学(61142)
- 财经(49522)
- 所(48815)
- 中心(47626)
- 农(47255)
- 江(46346)
- 业大(45282)
- 经(45132)
- 研究所(44405)
- 北京(42112)
- 范(40165)
- 师范(39827)
- 经济学(39638)
- 州(38307)
- 财经大学(37226)
- 院(37111)
- 农业(37062)
- 基金
- 项目(220935)
- 科学(174837)
- 研究(163575)
- 基金(161485)
- 家(139029)
- 国家(137890)
- 科学基金(120194)
- 社会(104281)
- 社会科(98913)
- 社会科学(98893)
- 省(85910)
- 基金项目(85743)
- 自然(77589)
- 自然科(75835)
- 自然科学(75820)
- 教育(74770)
- 自然科学基金(74457)
- 划(71565)
- 编号(66887)
- 资助(66353)
- 成果(53014)
- 部(48777)
- 重点(48530)
- 创(47816)
- 发(46115)
- 课题(44973)
- 创新(44632)
- 国家社会(42816)
- 教育部(42603)
- 科研(42122)
- 期刊
- 济(134943)
- 经济(134943)
- 研究(99183)
- 中国(60086)
- 管理(47343)
- 学报(46821)
- 财(46426)
- 科学(43742)
- 农(42497)
- 融(42351)
- 金融(42351)
- 大学(35860)
- 教育(34284)
- 学学(33718)
- 农业(28486)
- 技术(27137)
- 财经(23717)
- 业经(22640)
- 经济研究(22439)
- 经(20114)
- 问题(17208)
- 理论(17070)
- 图书(16713)
- 科技(15886)
- 实践(15801)
- 践(15801)
- 技术经济(15664)
- 贸(15100)
- 业(14837)
- 现代(14430)
共检索到471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海全 唐明知 陆峰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方面成效显著,但仍然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业风险关乎整个金融系统稳定。同时,产能过剩行业多具有政府隐性担保,易形成软预算约束,有高负债冲动,风险水平较高。因此,深入系统研究新常态下银行业与产能过剩行业之间的关系(即双向溢出机制及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GARCH-CoVaR模型对产能过剩行业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双向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从如何去过剩产能、防控金融风险等几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业 产能过剩行业 金融风险 双向溢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翟永会
银行业与实体行业间存在复杂网络连接,银行系统稳定受各行业影响。本文将实体行业纳入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框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探讨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双向反馈机理,对风险在实体—银行间的传递渠道和溢出效应进行剖析。随后,构建时变t-Copula-CoVaR模型,测度我国各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显著,且呈时变特征。具体来看,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业、采掘业、钢铁业、化工业。银行业对各行业的风险溢出存在差异,风险溢出效应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再次为钢铁业、有色金属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管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仅需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还应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行业、系统脆弱性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形成风险隔离屏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力 刘阳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11家商业银行的收益率波动情况、相关系数和协方差矩阵,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共同因素的存在,得到了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之间收益率相关程度的异同。其次,通过计算各银行的Co VaR值,比较了三类银行对整体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差别。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的情况,给出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共同风险 Co VaR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庆君 杨炎明
基于转型风险的视角,通过构造SV-TVP-SVAR模型与SV-TVP-SVAR-DY模型,研究碳密集型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与净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碳密集型行业对银行业有着显著正向的风险冲击,且以短期冲击为主,并且煤炭行业的冲击最大。基于转型政策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与其他低碳转型政策相比,在“双碳”目标政策下,各碳密集型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最大。构造基于广义误差方差分解的净溢出指数发现,随着商业银行对转型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入,碳密集型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净溢出正缓慢下降。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银行应对碳密集型行业风险冲击的能力更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慧 吴康成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陈敏 杨嬿平
将银行业纳入到包含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从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入手,刻画更加内生性的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构造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其风险敏感性更强,能识别出样本期间的三次系统性风险事件,并可以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其中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溢出效应最高,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根据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的解析式进行溢出效应的渠道识别,发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自身较大的风险以及银行在这些市场的风险承担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最后,为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控制风险源波动、加强银行影子业务监控以及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监管政策等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红莉 何建敏
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分析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风险溢出机制基础上,采用GARCH-EVT模型、VaR-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研究我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风险溢出效应,并基于条件风险价值CoVaR方法测度风险溢出强度。研究发现:a=5%显著水平下,房地产业与银行业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强度略强于银行业对房地产业的风险溢出强度,前者为36.73%,后者为33.96%。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意 荆中博 马晓
基于双重ΔCoVaR模型研究房地产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得出:房地产市场风险上升会增加银行自身的风险及单家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度,但会降低机构间关联性的风险贡献度。间接风险溢出是最重要且稳定的驱动因子,直接风险溢出的作用仅次于间接风险溢出。国房景气指数对银行系统的净溢出效应最大,房地产价格次之,房地产市场贷款的净溢出效应最小。此外,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对银行部门进行风险溢出的关键渠道。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若屾
通过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呈现的"信用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操作风险进入多发期""政策性风险进入快速释放期""外部风险进入传染期""国别风险进入增大期"的"六期"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适应新常态特点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特点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课题组 王伟 赵志波 王博峰 张召娣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难点,特别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加快实施,部分过剩行业盘整将使风险暴露增多,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论文从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商业银行转型、风险管控创新等视角,通过剖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因素,围绕发展与控险平衡主线,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两者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七个维度提出实现二者均衡发展路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业务发展 风险管控 关系平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课题组 王伟 赵志波 王博峰 张召娣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难点,特别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加快实施,部分过剩行业盘整将使风险暴露增多,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论文从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商业银行转型、风险管控创新等视角,通过剖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因素,围绕发展与控险平衡主线,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两者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七个维度提出实现二者均衡发展路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业务发展 风险管控 关系平衡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枫 范达强
针对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在生产函数中构建能够量化溢出效应方向的系数,直观描述溢出效应的力度与方向,并通过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劳动、资本、管理费用三种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方向与力度,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而加强。外资银行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国银行业在人力及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剑友 谢赤 王威忆晴 胡扬斌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动态度量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运用双重ΔCoVaR模型分析框架量化其对单家银行风险的影响,以及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将总体溢出分解为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考量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结果显示: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对银行业风险溢出显著,尤其是大规模债务违约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间接溢出大于直接溢出,且高(低)系统重要性银行产生了更大的间接(直接)溢出,表明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由于与其他银行的业务联系密切,其贷款信用风险更易引发银行业内的连锁反应从而间接刺激风险爆发;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因为依赖少数大型客户贷款,面临信用丢失时缺乏强劲的风险缓冲能力,更可能直接对银行业的稳定造成显著破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晨光
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本文从银行监管角度阐述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为防止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提出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
产能过剩 流动性过剩 银行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任德奇
我国银行业应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应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新常态下银行业增长动力的新变化2004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