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85)
2023(18155)
2022(15506)
2021(14579)
2020(12118)
2019(27547)
2018(27526)
2017(52408)
2016(28630)
2015(32125)
2014(31882)
2013(31226)
2012(28658)
2011(25926)
2010(26229)
2009(24208)
2008(23155)
2007(20388)
2006(17967)
2005(15885)
作者
(81981)
(67815)
(67690)
(63957)
(43377)
(32733)
(30628)
(26460)
(25793)
(24370)
(23304)
(22963)
(21692)
(21531)
(20939)
(20751)
(20141)
(20123)
(19492)
(19414)
(17020)
(16907)
(16524)
(15585)
(15310)
(15237)
(15224)
(15001)
(13713)
(13470)
学科
(115895)
经济(115783)
管理(80117)
(76315)
(62629)
企业(62629)
方法(48789)
数学(41490)
数学方法(40743)
中国(33293)
(32094)
地方(29407)
业经(27372)
(25072)
(25025)
技术(21911)
农业(21726)
理论(20810)
(20181)
(19753)
贸易(19736)
(19026)
环境(18529)
(18333)
(18218)
银行(18167)
(17495)
金融(17491)
(17463)
(15783)
机构
学院(396097)
大学(393259)
管理(153734)
(151554)
经济(148002)
研究(135240)
理学(131910)
理学院(130365)
管理学(127720)
管理学院(127006)
中国(101438)
科学(86375)
(85423)
(68976)
(68575)
(64822)
研究所(62468)
中心(61099)
(60069)
业大(58990)
(56107)
师范(55569)
北京(54494)
财经(54221)
(50990)
农业(50496)
(49899)
(48991)
师范大学(44583)
技术(44522)
基金
项目(268824)
科学(210565)
研究(197462)
基金(191124)
(166838)
国家(165393)
科学基金(141676)
社会(121877)
社会科(115323)
社会科学(115294)
(107923)
基金项目(101231)
自然(92428)
教育(91295)
自然科(90288)
自然科学(90266)
(90189)
自然科学基金(88571)
编号(82035)
资助(79283)
成果(66248)
(60679)
重点(60378)
课题(57553)
(57391)
(56919)
创新(53074)
科研(50911)
项目编号(49874)
大学(49264)
期刊
(173335)
经济(173335)
研究(116478)
中国(82392)
学报(61662)
(59555)
管理(58451)
科学(58144)
教育(51785)
(51114)
大学(46080)
学学(42962)
农业(41508)
技术(37450)
(34594)
金融(34594)
业经(30829)
经济研究(27252)
财经(24962)
图书(23019)
(22309)
问题(22073)
(21364)
科技(20280)
技术经济(19566)
资源(18693)
(18004)
理论(17992)
商业(17964)
现代(17683)
共检索到594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任俊英  
常州作为大运河苏南段沿岸一个重要的城市,近现代工业相对发达,如今留下了很多工业遗产,对其保护与发展的常态化工作急需"变旧为新"。文章结合工业遗产资源属性,对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的创建时间、地点、相关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的特点,指出了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变"旧常态"为"新常态",把工业遗产与文化教育、环境整治、居民就业、创意产业和遗产旅游等有机结合,提出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遗产、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雷蓉  胡北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内涵、承载形式的不同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遗产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晨  黄海波  
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其中,奔牛段是大运河常州段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对奔牛段现有公共艺术及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奔牛运河文化与公共艺术更好结合的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昊  贾铁飞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芳  李庆雷  李亮亮  
现代交通的大发展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传统的交通线路逐渐废弃,交通遗产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此外,在"申遗"背景下,一批交通线路已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交通遗产的再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对交通遗产的概念及类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交通遗产研究对旅游的意义,并以滇越铁路为例,论述了滇越铁路旅游开发的基础及旅游开发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滇越铁路交通遗产旅游开发的构想:实施联合开发、制定统一规划;建设旅游城市、培育精品景区;强化创意策划、设计体验产品;重视体验营销、加强旅游宣传。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鹿磊  
辽宁地区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设。论文分析了辽宁工业遗产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阐释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关系,进而基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视角提出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利于促进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和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阚如良  王桂琴  周军  Hsiang-te Ku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分析所依托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得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岳芬  
京杭大运河流经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常州,运河的沿岸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和活化这些工业遗产,对于传承和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彰显区域经济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常州陈家弄酱品厂遗址为例,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活化方案是将常州陈家弄酱品厂遗址活化为高档小区中的工业主题博物馆及文化展示中心,遗址活化的主要用途是使其成为中小学体验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活化目标设定为高档小区中的酱品主题博物馆,和运河五号相呼应。活化工业遗产资源并不是最终目标,重塑城市的美好形象和人居环境才是最终目的。常州目前正在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综合的工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城市转变,工业遗址的活化对于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生东  
古村落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旅游景点,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旅游者的进和原住居民的退,使古村落面临过度商业化与空心化的困境。运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为案例,分析了古村落空间的演化轨迹,结合村落遗产旅游从物质景观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农业遗产的开发历程,提出了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并认为留住村落原住居民,合理分配相关者利益,活态保护村落整体遗产是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的保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芳  韩福文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在百余年工业发展进程中遗留下众多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文章从城市文化、工业文化与工业遗产三者关系出发,在梳理无锡工业发展历史脉络和总结无锡工业遗产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论述无锡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城市文化建设视角下无锡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基本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牛成喆  吴生智  
本文在理解工业遗产旅游起源与概念的基础上,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延伸开来,指出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及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和优势,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开发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军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遗产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辽宁开埠通商之后沿海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成就与巨大创造。文章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遗产构成,工业遗产保护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旅游利用的整体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政府主导、区域合作、点-轴开发、创意产业带动四种发展模式,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莹  刘雪美  
工业遗产旅游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带来了契机,并且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海州矿山公园开发建设为例,重点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投资主体的构成,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