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1)
2023(13565)
2022(11490)
2021(10244)
2020(8421)
2019(19057)
2018(18444)
2017(34890)
2016(18786)
2015(20807)
2014(20619)
2013(20151)
2012(18774)
2011(17005)
2010(17330)
2009(16596)
2008(15991)
2007(14621)
2006(12789)
2005(11511)
作者
(54305)
(45716)
(45337)
(43376)
(28808)
(21863)
(20596)
(17627)
(16795)
(15992)
(15620)
(15096)
(14460)
(14264)
(14192)
(14082)
(13639)
(13475)
(13184)
(13028)
(11267)
(11240)
(10905)
(10441)
(10389)
(10181)
(10005)
(9902)
(9070)
(8966)
学科
(96397)
经济(96334)
管理(56474)
(52434)
(42515)
企业(42515)
方法(36228)
数学(31823)
数学方法(31547)
中国(23075)
地方(22749)
(22720)
(20091)
业经(19008)
(18435)
技术(15746)
农业(15506)
(15496)
贸易(15484)
(14981)
(14943)
地方经济(14472)
环境(13246)
(12806)
银行(12776)
(12711)
金融(12709)
(12665)
理论(12232)
(12222)
机构
学院(273325)
大学(271129)
(123239)
经济(120875)
管理(103125)
研究(94900)
理学(88502)
理学院(87491)
管理学(86027)
管理学院(85510)
中国(71261)
科学(56574)
(55860)
(54153)
(47891)
(43867)
研究所(43322)
中心(43247)
财经(42976)
(41789)
经济学(39236)
(38756)
业大(38424)
(35678)
师范(35375)
经济学院(35199)
北京(34833)
农业(34350)
(33935)
(32970)
基金
项目(178064)
科学(140959)
研究(130985)
基金(128940)
(111849)
国家(110985)
科学基金(95446)
社会(85607)
社会科(81299)
社会科学(81276)
(70983)
基金项目(67973)
教育(59744)
自然(59552)
(58562)
自然科(58210)
自然科学(58193)
自然科学基金(57153)
编号(52649)
资助(51491)
成果(42492)
重点(40698)
(40422)
(39193)
(38843)
创新(36933)
课题(36619)
国家社会(35874)
科研(33777)
教育部(33541)
期刊
(141056)
经济(141056)
研究(82944)
中国(53024)
(42830)
(39879)
学报(39455)
管理(38397)
科学(37208)
大学(29515)
学学(27963)
教育(27175)
农业(26802)
技术(24945)
经济研究(24294)
(24176)
金融(24176)
业经(22112)
财经(21671)
(18823)
问题(17911)
技术经济(16161)
统计(14872)
(14819)
(14369)
(13876)
商业(13614)
科技(12519)
世界(12375)
理论(12136)
共检索到411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强  李新华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1997—2016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运用空间变异系数和莫兰指数对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科技与创新和民生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程度最大;各省(市、区)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不同省域的增速有差异,上海、北京、浙江和天津增速最快,而新疆、贵州和甘肃增速最慢;我国各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在不断减少,而且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盼盼  滕飞  李世杰  冯德显  
采用河南省2000—2015年各县市人均GDP数据,利用Arc GIS 10. 3空间分析功能,采用自然断裂法分级、全局空间自相关、Getis-Ord G*i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与时空演化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提升较大,低速增长区域越来越少但空间差异性明显;(2)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增长速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局部具有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3)经济增长速度冷热点分布总体稳定,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农区;(4)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北部快于南部、西部快于东部,东南部传统农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相对加快的趋势,使全省经济增长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素生  
文章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tackelberg博弈-DEA模型测度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及空间演化。研究表明,从整体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总体呈攀升态势。从演变趋势来看,30个省份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呈持续升高趋势,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已基本实现持续增长,但经济转型升级子系统指数增长相对缓慢;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呈不断增长态势,中部地区的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呈稳步增长态势,西部地区的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增长较为迟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素生  
文章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tackelberg博弈-DEA模型测度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及空间演化。研究表明,从整体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总体呈攀升态势。从演变趋势来看,30个省份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数呈持续升高趋势,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已基本实现持续增长,但经济转型升级子系统指数增长相对缓慢;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呈不断增长态势,中部地区的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呈稳步增长态势,西部地区的经济创新驱动子系统指数增长较为迟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胭胭  鲁丰先  
在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Arc 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03—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利分配和人民生活、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两个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作用较大;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在2003—2013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绝对差异年际变化不明显,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则逐年减小,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两级分化现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地区在河南省西北部呈"厂"字形分布,较低的地区则在河南省边缘地带连片分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率,更应注重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环境的妥善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控和干预,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思  
文章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持续性与开放性五个方面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02—2018年30个省份经济增长质量及其五个维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东、中、西部递减趋势,但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提质增速较快,将会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经济结构与稳定性。经济增长效率与持续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三大地区持续性指数的差距逐渐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不协调不平衡性。经济增长结构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开放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三大地区该指数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学之  段朵朵  王潇晖  杨杰  何蕴玉  孙祥栋  
从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绿色生态以及社会福利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0个省(区、市)2007—2016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基础指标及各维度赋权,计算得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后进行排序,并以各省份GDP表征地区经济增长数量,进而探讨经济增长"质"和"量"之间协同发展的趋势。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地区要优于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时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之间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现象。据此,提出中国各省份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等建议,以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质"和"量"的差异,促进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才志  刘乐  范斐  
产业用水增长质量评价应该耦合水资源约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等因素。在构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产业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计算了1997—2007年中国各地区产业用水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异分析。然后计算出中国各地区1997—2007年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以此来评价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状况。最后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空间关联模式。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高的态势,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区域空间差异明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钟虹芳  刘程军  
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工业化、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5年~2015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岭回归修正的OLS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大关键在于优化经济增长结构,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经济增长质量均具备显著的正向效应。因此,文章建议将强化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效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战略方向。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  
本文详细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函数法,综合考虑了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得到要素投入的动态产出弹性,以对我国1978-2012年的潜在产出进行测算。进而,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预测。根据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约7%。未来几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应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孝武  齐浩志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继续依赖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维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普遍质疑。本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及其结构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应一概而论。本文通过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存在有效边界,当投资率较低时,投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当投资率超过一定边界,继续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兰  刘伟霞  王力平  
文章围绕"新常态"的核心内涵,首次应用贝叶斯层次时空模型分析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空间结构和驱动力,以山西为例进行了系统实证。结果显示:山西总体经济增长近年来表现出断崖式下滑态势,长期来看,全省各地区都属于经济增长温点区,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山西缺乏具有引擎辐射作用、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分阶段考察,发现地区经济增长的同质化是逐步演化而来的;在研究期内,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局部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山西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原煤产量的增长,地区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变动并没有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黎江韵  
采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及各省份专利授权数据,利用Moran’sI测度和LISA聚类结果,分析2013—2018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专利授权数量的空间聚集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两极化严重,正逐渐形成中西部地区创新低值陷阱和东部沿海创新集聚高地的现象。但因技术创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显著正相关影响,各级政府需制定适合本地的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路径,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经济开放强度,强化省份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