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1)
- 2023(9114)
- 2022(7623)
- 2021(7271)
- 2020(5810)
- 2019(12693)
- 2018(12368)
- 2017(23283)
- 2016(12410)
- 2015(13442)
- 2014(12829)
- 2013(12235)
- 2012(10878)
- 2011(9477)
- 2010(9928)
- 2009(9400)
- 2008(9385)
- 2007(8318)
- 2006(7454)
- 2005(6440)
- 学科
- 管理(46776)
- 业(42142)
- 济(40113)
- 经济(40074)
- 企(36746)
- 企业(36746)
- 财(26475)
- 中国(14749)
- 农(14437)
- 方法(13455)
- 财政(13208)
- 技术(13148)
- 制(12638)
- 务(12421)
- 财务(12401)
- 财务管理(12356)
- 企业财务(11713)
- 业经(11152)
- 数学(11098)
- 数学方法(10883)
- 政(10785)
- 地方(10104)
- 策(10100)
- 技术管理(9831)
- 银(9411)
- 银行(9405)
- 贸(8956)
- 贸易(8949)
- 行(8910)
- 农业(8825)
- 机构
- 学院(160621)
- 大学(154491)
- 济(66871)
- 经济(65420)
- 管理(62916)
- 理学(53310)
- 理学院(52834)
- 管理学(52081)
- 管理学院(51757)
- 研究(51316)
- 中国(41295)
- 财(41191)
- 京(30912)
- 科学(28279)
- 财经(27946)
- 江(26120)
- 经(25106)
- 所(24398)
- 中心(24050)
- 研究所(21199)
- 州(20409)
- 范(20221)
- 农(20210)
- 师范(20098)
- 财经大学(20087)
- 经济学(19863)
- 北京(19377)
- 院(19114)
- 业大(18538)
- 经济学院(17722)
- 基金
- 项目(100669)
- 研究(80741)
- 科学(80640)
- 基金(71518)
- 家(59996)
- 国家(59420)
- 科学基金(52473)
- 社会(51406)
- 社会科(48780)
- 社会科学(48771)
- 省(41237)
- 教育(37116)
- 基金项目(36591)
- 编号(34460)
- 划(33203)
- 自然(31292)
- 自然科(30598)
- 自然科学(30590)
- 自然科学基金(30007)
- 成果(28866)
- 资助(28223)
- 创(24428)
- 课题(24219)
- 创新(22890)
- 发(22469)
- 重点(22446)
- 部(21741)
- 项目编号(21643)
- 性(21632)
- 制(21036)
共检索到256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贾康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理解所谓"新常态"的内涵,就其运行特征进行判断,从而把握好政策优化的方向和要领。对新常态的理解何谓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因此,中央以"新常态"一词作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判断,并且以战略高度来提出,表明了中央对目前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并且这样的认识也将对未来中长期的宏观政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志刚
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已经是一种共识,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全面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阻力与风险,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财政政策需要认真应对。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不惧挑战,顺应新常态要求和民众呼声,现代财政制度轮廓日益清晰;"稳增长"、"控风险"、"优结构"应成为财政政策之锚;财政政策在未来释放增长潜力、推动人力资本红利形成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海燕 刘兆征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其主要动力来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主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仍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启动、刺激和调整国家的经济运行方面能够发挥有效的功能。对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结构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升级是今后中国财政政策实施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
经济结构 调整 财政政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永勇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由短期内的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中长期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改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思路,转向如何增加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针对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负担,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金全 解瑶姝 龙威
以1996年1月-2015年6月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数据为基础,通过贝叶斯算法下的混频数据向量自回归(MF-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给出了无损信息形式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比较分析,证实了利用混频数据进行建模的计算优势,并基于"三元悖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货币主义等理论,得出了在"新常态"历史关键时期,应该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稳健型财政政策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合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增长,同时要警惕扩张性政策有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等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川 汪红驹
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情景模拟方法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条件下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存在较好的财政纪律有助于避免债务负担率的无限上升;同时,目前债务和赤字率的上升会随着未来经济增速的恢复自动下降,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情景模拟的结论也显示,随着未来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推行,未来五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将处在4%—5%的范围,而政府部门债务率将处于60%—70%高负债区间,但我国政府部门债务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川 汪红驹
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情景模拟方法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条件下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存在较好的财政纪律有助于避免债务负担率的无限上升;同时,目前债务和赤字率的上升会随着未来经济增速的恢复自动下降,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情景模拟的结论也显示,随着未来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推行,未来五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将处在4%—5%的范围,而政府部门债务率将处于60%—70%高负债区间,但我国政府部门债务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面对"新常态"的挑战,未来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应以实现结构性调整和服务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同时注重防范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的蔓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小川 汪冲
一、实施部分国有资产市场化改革。制定盘活国有资产政策与制度。实施此项改革,不仅可以部分解决财政缺口问题,而且有助于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根据财政部于2016年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 027.5亿元,资产总额高达119万亿元,所有者权益也高达40万亿元。我国政府的净资产规模也颇巨大,不同研究机构的2013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长革
1.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财政事权范围,变"万能政府"为有效政府。面对日益加剧的财政收支矛盾,首要治本之策在于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财政事权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自然也是财政的事权范围。因此,财政职能应重点向以下四方面倾斜:一是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领域,重点是保障国家机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德勇
我国为应对经济下滑的趋势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目标。扩大内需,需要细分内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避免走上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的前提下,以减税配合增支来刺激经济增长是可行的;新积极财政政策体现了相机抉择,不过,从长期看,在以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应急的同时,应注意发挥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淑丹
我国政府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决定了其在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力和可持续性。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投资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对政府投资进行历史模拟、预测和反历史模拟,并以持续的地方政府投资为例,分析政府投资的有效性、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进而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政府投资的效力,并为政府投资结构调整提供现实依据。结论表明:政府投资短期内显著拉动经济增长、提高通货膨胀率,但对就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有限;早期政府投资在医疗、教育和自主创新上投入较少,创新性行业拉动不足,其结构并不合理;新常态下的政府投资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有效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存在闲置资金进入虚拟经济的现象,具有导致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解瑶姝
该文主要以1996年第1季度—2017年第1季度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等数据为基础,运用MS-VAR模型研究了不同区制下,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中主要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是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区制变量将样本期间内的经济划分为"低速增长"时期(区制1)、"适速增长"时期(区制2)和"高速增长"(区制3)时期,就稳定性而言,区制1最优,区制2次之,区制3最弱,就财政支出的冲击效果和减小速度而言,区制2最显著,区制3中次之,区制1中最弱。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解瑶姝
该文主要以1996年第1季度—2017年第1季度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等数据为基础,运用MS-VAR模型研究了不同区制下,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中主要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是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区制变量将样本期间内的经济划分为"低速增长"时期(区制1)、"适速增长"时期(区制2)和"高速增长"(区制3)时期,就稳定性而言,区制1最优,区制2次之,区制3最弱,就财政支出的冲击效果和减小速度而言,区制2最显著,区制3中次之,区制1中最弱。另一方面是减少财政收入在区制1中的效果较好,增加财政收入在区制2和区制3中的效果较好。由此在"新常态"时期给出了两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是目前政府应该采取以减少财政收入为主的财政政策,以扩大财政支出型的财政政策为辅,另一方面是政府继续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部着力作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BillSmith 朱关鑫 李富明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于长革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并且未来一个时期将进入位于7%左右较以往略低的水平。这是由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决定的,即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条件的约束,是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财政部门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常态",正确判断形势,通过改革和科学的政策干预,引导经济运行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新常态"下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经济决定财政,经济"新常态"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