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91)
- 2023(9163)
- 2022(7616)
- 2021(6733)
- 2020(5534)
- 2019(11902)
- 2018(11669)
- 2017(21902)
- 2016(11105)
- 2015(11865)
- 2014(11354)
- 2013(11021)
- 2012(10106)
- 2011(9345)
- 2010(9737)
- 2009(9392)
- 2008(8687)
- 2007(7808)
- 2006(7165)
- 2005(6444)
- 学科
- 济(69234)
- 经济(69201)
- 管理(36733)
- 业(32320)
- 企(28225)
- 企业(28225)
- 方法(20492)
- 地方(18261)
- 数学(17803)
- 数学方法(17655)
- 中国(15660)
- 业经(13422)
- 地方经济(13202)
- 技术(12457)
- 农(12266)
- 学(11738)
- 财(11671)
- 制(10612)
- 技术管理(9503)
- 产业(9491)
- 融(9111)
- 金融(9110)
- 环境(8840)
- 体(8704)
- 银(8695)
- 银行(8684)
- 贸(8636)
- 贸易(8628)
- 行(8420)
- 易(8262)
- 机构
- 学院(163103)
- 大学(159980)
- 济(80663)
- 经济(79331)
- 管理(60969)
- 研究(57090)
- 理学(52275)
- 理学院(51711)
- 管理学(50921)
- 管理学院(50595)
- 中国(42763)
- 财(34319)
- 京(31716)
- 科学(31411)
- 所(27574)
- 财经(27262)
- 经济学(26752)
- 中心(24870)
- 研究所(24777)
- 经(24614)
- 江(24350)
- 经济学院(23753)
- 院(20643)
- 范(20504)
- 师范(20327)
- 财经大学(19991)
- 农(19861)
- 北京(19822)
- 州(19346)
- 业大(19070)
- 基金
- 项目(104621)
- 科学(84227)
- 研究(79134)
- 基金(76451)
- 家(65384)
- 国家(64880)
- 科学基金(56746)
- 社会(54295)
- 社会科(51706)
- 社会科学(51695)
- 省(41878)
- 基金项目(39519)
- 教育(35548)
- 划(33655)
- 自然(33402)
- 自然科(32677)
- 自然科学(32669)
- 自然科学基金(32093)
- 编号(30605)
- 资助(30287)
- 发(24845)
- 创(24598)
- 成果(24340)
- 重点(23897)
- 创新(23301)
- 国家社会(23259)
- 部(22571)
- 课题(21802)
- 发展(20903)
- 展(20616)
共检索到250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慧芳
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适应潜在增长率回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趋紧和包容性发展客观要求,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屋建瓴地做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判断。笔者认为,新常态既不是西方媒体所界定的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也不是表象的减速换挡,而是实质性的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再平衡和实现未来发展新期许的转折性变化,是中国经济化蛹成蝶的华丽转身。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海燕 刘兆征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其主要动力来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主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仍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启动、刺激和调整国家的经济运行方面能够发挥有效的功能。对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结构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升级是今后中国财政政策实施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
经济结构 调整 财政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晓玲
在收入分配不协调情况下,讨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及两部类之间的结构调整及平衡问题,实质是在讨论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问题。就中国经济目前形势而言,两部类的失衡既存在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也存在供给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政府除采取逆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原则以外,还必须制定兼容性的结构调整政策: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旨在实现公平竞争的各种改革措施,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调整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再生产中提升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创新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在公共品供给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面应注重增进供给效应,尤其要大力推进公共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基本结构 大众消费 再生产理性 兼容调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目前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二是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三是全球技术创新进步周期尚待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由"老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之中。"新常态"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孟宗民
2015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以下简称《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百色市被确定为这一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域。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是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本文运用百色经济与税收关联数据,分析了影响百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规划》和百色实际,提出加快百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以期加快百色振兴发展。一、百色经济和税源结构现状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传兴
一、国际收支差额及效应分析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成功地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国外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结合,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国际收支顺差,进而造成外汇储备余额连年猛增,2014年外汇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余永定
今天我依然要谈再平衡问题,但是角度有所变化,我这次谈的是美国经济的再平衡。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先"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看美国可能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或者不会采取措施,以便纠正其自身的不平衡。然后,我们再分析美国如果采取如此这般的政策,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造成什么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以"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为主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对全球以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主导的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性影响。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现象正在凸显,必将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原有分工定位格局和贸易体系造成重构性冲击。世界经济再平衡下中国产业链水平升级的主要模式有内需驱动型、全球市场竞争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针对制约产业链水平升级的障碍,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和自主可控间的平衡关系,矫正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现象,调整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推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和高端人才激励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邓志超 王莹
当前我国内外部经济进入了一个再平衡过程。外部经济由前期"双顺差"非均衡状态走向"经常账户小幅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外部流动性注入减少,一方面要求央行构建常态的流动性供给机制,另一方面提高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得央行有能力主导货币政策加速转型。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风险消化都需要货币政策转型以应对总量、结构和风险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货币政策的转型期实质上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转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型的主线是减少行政化调控、增强市场化调控,体现在央行的双重角色上则是政府的角色少一点,市场的角色多一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阮建平
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自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以来所面临的内外挑战,重建美国力量和影响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核心任务。为此,奥巴马政府提出进行经济"再平衡"和安全"再平衡"。他们认为,美国过去那种由消费信贷和赤字财政所刺激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重新平衡储蓄、投资、借贷和出口的关系。在此,扩大对华出口与投资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美国一些高层人士认为,过去将反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为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机会。随着恐怖主义威胁的降低,美国必须重返亚洲,确保地区主导权。在中短期内,美国对华地缘政治"再平衡"必然会影响到其对华经济"再平衡"的方向;从长远来看,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缓解两国地缘政治关系的紧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刚
中国社科院李扬研究员和张晓晶研究员的最新力作《失衡与再平衡》(以下简称《再平衡》)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看到老友又出新书,自然高兴;仔细阅读全文,更添颇多感触。因撰此文,向读者推荐此书,并将点滴体会与读者分享。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将危机的根源归诸"全球经济失衡"。其内在逻辑是,危机固然因美国长期逆差引发,但是,广大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对美存在长期贸易顺差,也难辞其咎。2005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七届G20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即将卸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延斯·魏德曼 杨盼盼
欧洲经济需要再平衡,因为触发此次欧债危机的两个原因都与此相关:第一,经常账户失衡在近些年来越来越严重;第二,政府和私人部门债务在欧元区某些国家大幅上升。因此,平衡欧洲经济才是危机的最终解决之道,而仅仅通过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救助,无疑就像"通天塔"一样,建得再高,也无法到达天堂,反而会使得欧元区国家陷入经济和政治双重不利的局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国刚
"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已是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了一些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和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理由。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判定"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理论根据,但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它并没有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历史所证实。"全球经济再平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策陷阱和交易各方均输的后果。汇率只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因素,并非惟一因素,更不是根本性机制。在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条件下,美国要实现长期对外贸易平衡是不可能的。对外贸易逆差,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
关键词:
全球经济 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 再平衡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志凌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投资和出口对GDP贡献比重偏高,消费对GDP贡献比重偏低,因而需要降低投资比重,减少出口依赖,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这些观点如不加以理清和纠正,可能会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产生误导作用。本文认为,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开放的经济体本质出发,着眼于我国未来战略性发展,投资的方向必须明确,出口的基础必须打牢,消费的引导必须理智,化解产能过剩也必须有新思路。结构调整应避免掉入所谓经济再平衡的数字"陷阱",更不可简单对比西方的经验数字、照搬做法,轻则扰乱视听,重则误国误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世锦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经济 转型 再平衡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