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3)
2023(7585)
2022(6518)
2021(6086)
2020(4969)
2019(10537)
2018(10465)
2017(18989)
2016(9837)
2015(10214)
2014(9428)
2013(8826)
2012(7589)
2011(6859)
2010(7007)
2009(6833)
2008(6274)
2007(5412)
2006(4885)
2005(3993)
作者
(24361)
(20341)
(20169)
(18847)
(12865)
(9688)
(8871)
(7551)
(7434)
(7060)
(6951)
(6608)
(6490)
(6144)
(6138)
(5983)
(5977)
(5937)
(5922)
(5820)
(4822)
(4767)
(4671)
(4667)
(4603)
(4599)
(4390)
(4343)
(3973)
(3971)
学科
管理(33086)
(31570)
(30949)
经济(30924)
(28436)
企业(28436)
技术(14499)
技术管理(11498)
方法(11161)
业经(9989)
中国(9915)
(9491)
理论(8470)
(8056)
数学(7543)
数学方法(7380)
地方(6954)
农业(6717)
(6359)
(6182)
(5898)
(5558)
贸易(5550)
环境(5447)
(5376)
(5354)
(5352)
银行(5346)
(5272)
(5171)
机构
学院(126671)
大学(121316)
管理(51004)
(45375)
经济(44247)
理学(43710)
理学院(43200)
管理学(42439)
管理学院(42166)
研究(38535)
中国(28912)
(24864)
科学(23472)
(21508)
(19940)
(19269)
师范(19110)
中心(17999)
(17181)
财经(16766)
(16365)
北京(15451)
研究所(15425)
业大(15100)
师范大学(15080)
(15038)
(14982)
技术(14786)
(14319)
商学(13981)
基金
项目(85782)
科学(69726)
研究(66589)
基金(60948)
(52183)
国家(51705)
科学基金(46222)
社会(43070)
社会科(40884)
社会科学(40878)
(36882)
基金项目(32860)
教育(30850)
(29911)
自然(28726)
自然科(28111)
自然科学(28105)
自然科学基金(27621)
编号(27284)
(24676)
资助(23104)
创新(21806)
成果(20820)
(19821)
课题(19509)
重点(19003)
国家社会(17406)
(17224)
规划(17126)
项目编号(17045)
期刊
(54953)
经济(54953)
研究(36375)
中国(27650)
管理(21313)
教育(19129)
科学(16532)
(16519)
学报(13761)
(13749)
技术(11947)
业经(11676)
大学(10932)
学学(10000)
农业(9841)
(9205)
金融(9205)
科技(9101)
经济研究(8668)
(8242)
财经(7189)
商业(6912)
(6559)
旅游(6559)
(6559)
(6432)
论坛(6432)
(6341)
技术经济(6335)
职业(6212)
共检索到187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郝康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明确提出"在新常态下,旅游业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德谦  
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我国旅游规划工作能够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旅游规划的编制迫切需要理念的创新。本文从"新理念是发展的需要"、"进步带来的挑战"、"旅游概念是旅游规划的核心"三个层面,以层层推进的方式,着重阐述了应对挑战寻求突破的学术基础,并进而阐释了作者本人有关"概念性旅游规划"的创新性理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钱佳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大众观光旅游方式过于依赖自然、环境等元素,其文化含量不足、创新意识不够等弊端日益凸显。同时,伴随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需求理念趋于成熟。一方面,个性化突出的旅游者不愿继续被动接受传统、单一的"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而是追求旅游服务的差异化,希望成为自己旅游需求的生产者和设计者;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中休闲娱乐的诉求比例不断增大,乡村体验游、主题公园游和动漫主题游等参与度高、娱乐性强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一、现行旅游用地有关标准作为旅游用地的规划和审批依据,有两个现行国家标准,即住建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标准》)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以下简称《规范》)的"风景区用地分类表"。在《标准》中对于旅游相关用地的描述较为简单,缺乏专项旅游用地类别,其中,涉旅条目如4.4.2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马勇  肖智磊  卢桂芳  
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旅游规划中的一些方面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区域旅游规划对地区旅游产业指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研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旅游规划创新的一些具体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锋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创新已迫在眉睫。旅游规划创新应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5个方面。作者认为 ,基于学科交融、古今贯通和中西互鉴的大融合是旅游规划创新的必然方向 ,旅游规划应该发展成为系统集成规划、协调性规划、动态规划和开放式规划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邓爱民  黄鑫  
旅游规划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规划创新往往是现代旅游区域重塑形象、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规划创新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规划体系、指导思想和规划建议方面,而对于如何创新、建立怎样的创新系统等这些问题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种系统的方式——"创新内核",来解决旅游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和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一、现行旅游用地有关标准作为旅游用地的规划和审批依据,有两个现行国家标准,即住建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标准》)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以下简称《规范》)的"风景区用地分类表"。在《标准》中对于旅游相关用地的描述较为简单,缺乏专项旅游用地类别,其中,涉旅条目如4.4.2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捷  刘法建  
前几年,在谈到我国旅游学和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进展的多个场合下,笔者曾经提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研究尤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大致存在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汤静  
我国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国家)背景下,立法在规制国家与公民关系时,以"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关系"为指针,立法者将侧重点放在国家权力规范设计上,突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今天,随着"以人为本"法治理念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正取代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公民权利保障制度设计上必然走出传统的"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关系"理念,采取替代性"公民基本权利-国家义务关系"理念。2013年4月通过的《旅游法》作为综合性法律,适应新形势要求,全面规范了国家尊重、保护、促进公民旅游权之义务,呈现了规制"公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广瑞  
新中国旅游的发展跨过了半个多世纪,从总体上看,处于频繁社会变革中的旅游业,逐步摆脱了长期延续的非常规发展模式,开始进入常规发展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虽然也与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走低、复苏步伐蹒跚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运行改革与调整的结果。所谓"常规发展",是指它的发展更能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不是在特定时期、因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导致其脱离正常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银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主题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线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灵魂是改革创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理念与政策创新表现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教育内外形成合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方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栗伟迪   张瑞红  
<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然而,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国土空间规划是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空间上的主要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不仅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治理,也涉及城市规模、土地综合利用、城市结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