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52)
- 2023(15343)
- 2022(13344)
- 2021(12625)
- 2020(10544)
- 2019(23740)
- 2018(23626)
- 2017(45441)
- 2016(24488)
- 2015(27403)
- 2014(26947)
- 2013(26566)
- 2012(24167)
- 2011(21582)
- 2010(21804)
- 2009(20284)
- 2008(19786)
- 2007(17182)
- 2006(15100)
- 2005(13096)
- 学科
- 济(93490)
- 经济(93388)
- 管理(77382)
- 业(72191)
- 企(60297)
- 企业(60297)
- 方法(42809)
- 数学(37116)
- 数学方法(36712)
- 财(34927)
- 中国(29173)
- 农(26036)
- 业经(21416)
- 制(20490)
- 技术(20411)
- 地方(20047)
- 学(19164)
- 务(18415)
- 财务(18351)
- 财务管理(18297)
- 贸(17809)
- 贸易(17796)
- 企业财务(17326)
- 易(17273)
- 农业(16974)
- 银(16815)
- 银行(16777)
- 行(15957)
- 理论(15918)
- 和(15099)
- 机构
- 大学(341953)
- 学院(341654)
- 管理(136329)
- 济(135899)
- 经济(132904)
- 理学(118249)
- 理学院(116965)
- 管理学(115037)
- 管理学院(114416)
- 研究(110478)
- 中国(83442)
- 京(72429)
- 财(71072)
- 科学(68423)
- 所(54586)
- 财经(53702)
- 中心(49631)
- 农(49327)
- 研究所(49191)
- 江(48998)
- 经(48591)
- 业大(48353)
- 北京(45781)
- 范(44692)
- 师范(44342)
- 经济学(40923)
- 院(40699)
- 州(39941)
- 财经大学(39766)
- 农业(38426)
- 基金
- 项目(231092)
- 科学(182387)
- 研究(171672)
- 基金(167230)
- 家(144483)
- 国家(143300)
- 科学基金(123868)
- 社会(108158)
- 社会科(102580)
- 社会科学(102556)
- 省(90520)
- 基金项目(89530)
- 自然(79660)
- 教育(78323)
- 自然科(77826)
- 自然科学(77806)
- 自然科学基金(76369)
- 划(75461)
- 编号(70917)
- 资助(67745)
- 成果(57301)
- 重点(51090)
- 部(50624)
- 创(49916)
- 发(48955)
- 课题(48115)
- 创新(46595)
- 项目编号(44359)
- 国家社会(44124)
- 教育部(43776)
- 期刊
- 济(148378)
- 经济(148378)
- 研究(104868)
- 中国(64106)
- 财(56304)
- 管理(50374)
- 学报(50336)
- 科学(47067)
- 农(44111)
- 大学(38259)
- 教育(37850)
- 学学(35908)
- 农业(30909)
- 融(29390)
- 金融(29390)
- 技术(29070)
- 财经(25821)
- 业经(25467)
- 经济研究(24850)
- 经(21996)
- 问题(19603)
- 科技(18413)
- 图书(17976)
- 理论(17307)
- 技术经济(17024)
- 商业(16187)
- 现代(15843)
- 实践(15829)
- 践(15829)
- 业(15521)
共检索到499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志军
本文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探讨财政科技投入产生空间集聚效应的机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产生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程度,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差距、研发资源、人力资本等因素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但该效应程度强的地区仍然较少,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呈阶梯式分布,中西部地区明显小于东部地区。(2)地区经济发展是促进财政科技投入产生空间集聚效应的重要条件,但经济发展超过门限值时,会出现对该效应的瓶颈作用。(3)适度的地区技术势差有利于地区间科技资源的集聚融合,过大的技术差距反而不利于该空间集聚效应的形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龚辉
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财政获得了可支配收入,为地区发展带来繁荣,但这种繁荣具有不可持续性并包含潜在风险。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利用1999~2012年的省际数据,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成因,指出我国地方政府间土地财政竞争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范围正在由东部向中部地区扩大,因此应从预算监管、政绩考核和开源节流等方面着手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川 汪红驹
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情景模拟方法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条件下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存在较好的财政纪律有助于避免债务负担率的无限上升;同时,目前债务和赤字率的上升会随着未来经济增速的恢复自动下降,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情景模拟的结论也显示,随着未来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推行,未来五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将处在4%—5%的范围,而政府部门债务率将处于60%—70%高负债区间,但我国政府部门债务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川 汪红驹
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情景模拟方法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条件下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存在较好的财政纪律有助于避免债务负担率的无限上升;同时,目前债务和赤字率的上升会随着未来经济增速的恢复自动下降,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情景模拟的结论也显示,随着未来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推行,未来五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将处在4%—5%的范围,而政府部门债务率将处于60%—70%高负债区间,但我国政府部门债务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面对"新常态"的挑战,未来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应以实现结构性调整和服务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同时注重防范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的蔓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星 包雅钧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PPP模式对于缓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财政压力、放大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大量PPP项目推进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规范性的政策操作指南及系统的风控体系,政策变迁、投资过剩、地方债务等因素都可能对PPP项目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加大财政风险。为充分发挥PPP模式的杠杆作用,降低PPP模式在运行中的财政风险,应当运用PPP的理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完善PPP项目的监管体系,统一管理机构,加强制度
关键词:
PPP模式 财政效应 财政风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星 包雅钧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PPP模式对于缓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财政压力、放大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大量PPP项目推进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规范性的政策操作指南及系统的风控体系,政策变迁、投资过剩、地方债务等因素都可能对PPP项目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加大财政风险。为充分发挥PPP模式的杠杆作用,降低PPP模式在运行中的财政风险,应当运用PPP的理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完善PPP项目的监管体系,统一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控制投资规模,合理设计PPP模式的风险收益分担与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升项目管控能力。
关键词:
PPP模式 财政效应 财政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岑树田 葛扬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有研究侧重其评价体系的构建,而对其政策效应本身的研究偏弱。基于财政科技投入视角,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其政策效应。首先,理论上证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技术进步水平改善能够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其次,面板固定效应检验表明创新驱动假说成立。最后,运用跨国样本的合成控制法检验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整体影响。研究结论揭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是显著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解释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线索,并且该政策效应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会越来越显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刁伟涛
一、公共财政收支的"原常态"与"新常态"。1.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及其趋势。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大幅度提高了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此后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共财政收入实现了更高的增速,从1995~2013年,平均增速高达18.5%。但是最近几年,公共财政收入有增速放缓的迹象,尤其是在2014年,自1991年开始的两位数增速第一次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张静 闫窈博
本文在综合考虑财政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产生的直接作用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财政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定量测度了财政金融支持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直接效应以及在省份间表现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和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财政和金融支持对邻近省份的科技创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张静 闫窈博
本文在综合考虑财政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产生的直接作用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财政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定量测度了财政金融支持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直接效应以及在省份间表现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和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财政和金融支持对邻近省份的科技创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杏村 田淑英 王晓玲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我国263个地级城市的生态效率,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了财政分权与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专业化产业集聚中,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均对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但财政分权通过影响产业集聚而正向影响生态效率。在多样化产业集聚中,财政收入分权正向影响生态效率,财政支出分权负向影响生态效率,产业集聚正向影响生态效率,财政收入分权通过影响产业集聚而正向影响生态效率,但财政支出分权通过影响产业集聚而负向影响生态效率。经济水平、工业化程度及第三产业、投资、对外开放、科技、教育、人口等因素也对我国城市生态效率产生不同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更是全面加强了财政支农力度,有效地发挥了财政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性功能。作为政府主导下的重要制度安排,财政支农在确保整个农业稳定高效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日益健全完善、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与金融对接也日益紧密,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从全面提升公共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存在问题的角度,对新常态下财政支农政策及金融对接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财政支农政策 金融对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更是全面加强了财政支农力度,有效地发挥了财政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性功能。作为政府主导下的重要制度安排,财政支农在确保整个农业稳定高效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日益健全完善、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与金融对接也日益紧密,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从全面提升公共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存在问题的角度,对新常态下财政支农政策及金融对接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财政支农政策 金融对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土地财政作为当前社会各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饱受来自多方的问责。鉴于土地存量的有限性,体制外获取土地财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土地财政对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又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将土地财政由体制外转入体制内刻不容缓。这一改革在理论上要解决定性和定量两个问题,即征税的合理性及税率。本文以城市集聚力为标准进行的研究表明:通过土地财政的征税方式可以提高城市集聚力,即具有合理性;存在一个最优的税率,使得城市的集聚力达到最大;这一最优税率与消费者工业品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住房边际成本增速、贸易成本正相关,与工业品消费替代弹性负相关。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市 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华涛 王峰
本文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效应与财政科技产出效应的关联性,对于财政科技投入效应的潜变量及观察变量、财政科技产出效应的潜变量及观察变量分别进行了设置,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了财政科技投入的触发效应、波及效应、风险效应与财政科技产出的滞后效应、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之间的路径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