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3)
2023(11580)
2022(9682)
2021(8888)
2020(7317)
2019(16236)
2018(16102)
2017(31490)
2016(16475)
2015(18255)
2014(18018)
2013(17614)
2012(16551)
2011(15240)
2010(15908)
2009(15522)
2008(15017)
2007(13664)
2006(12759)
2005(11769)
作者
(46100)
(38225)
(37948)
(36347)
(24381)
(17909)
(17277)
(14539)
(14357)
(13811)
(12961)
(12429)
(12366)
(12132)
(11855)
(11798)
(11292)
(11058)
(11003)
(10837)
(9694)
(9250)
(9061)
(8812)
(8760)
(8644)
(8391)
(8289)
(7498)
(7362)
学科
(86872)
经济(86806)
管理(52715)
(47407)
(38537)
企业(38537)
方法(27379)
中国(24325)
数学(24021)
数学方法(23771)
地方(20927)
(20779)
(18133)
(17494)
业经(17418)
技术(15111)
(14955)
银行(14947)
(14549)
贸易(14536)
(14509)
(14105)
(14094)
地方经济(13954)
(13565)
金融(13564)
农业(13204)
(12754)
环境(11936)
(11857)
机构
学院(244116)
大学(240233)
(116020)
经济(113728)
管理(91959)
研究(84166)
理学(77481)
理学院(76700)
管理学(75656)
管理学院(75172)
中国(66581)
(55415)
(49502)
科学(44757)
财经(42503)
(41206)
(38290)
(37838)
中心(37563)
经济学(37033)
研究所(36305)
经济学院(32985)
北京(32007)
(31465)
师范(31286)
财经大学(31050)
(30351)
(30314)
(30027)
业大(27628)
基金
项目(145028)
科学(115839)
研究(114093)
基金(104487)
(87773)
国家(87020)
科学基金(75347)
社会(75266)
社会科(71408)
社会科学(71391)
(56839)
基金项目(53396)
教育(51980)
编号(46989)
(46555)
自然(43691)
资助(42792)
自然科(42659)
自然科学(42646)
自然科学基金(41860)
成果(39589)
(33743)
课题(33429)
(32517)
重点(32369)
(32326)
国家社会(31017)
创新(30445)
(29620)
教育部(28851)
期刊
(142568)
经济(142568)
研究(84791)
中国(48265)
(40814)
管理(38206)
(29905)
金融(29905)
(28890)
科学(27790)
教育(26926)
学报(26397)
经济研究(24857)
业经(22740)
技术(22397)
财经(22077)
大学(21456)
学学(20129)
(19237)
农业(19183)
问题(18192)
(15703)
技术经济(14494)
国际(13699)
商业(12952)
统计(12458)
现代(12102)
理论(12068)
(11756)
世界(11546)
共检索到390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冀素兰  许广灵  渠丽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风险与挑战,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宏观调控由需求管理转变为供给管理、经济政策更加突出为以微调为主、新的开放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等。我们要充分把握当前历史机遇,构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思路,如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促进经济增长要素的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曹远征  于春海  阎衍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微刺激"效果下降,而"强刺激"带来了严重后遗症,导致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政策框架在整体上出了问题。重构我国宏观政策框架的战略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短期应对不断加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2)中期应对结构调整的负面冲击;(3)长期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调控模式。重构政策框架的原则性要求包括:(1)宏观经济及金融的稳定性与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显性目标;(2)财政政策主要指向结构调整期的短期阵痛,货币政策指向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性;(3)宏观政策应该遵循市场化、可预期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选择国债市场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变国债发行规模和方式,推动国债市场的大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曹远征  闫衍  于春海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针对短期已显露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提升和强化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能力;针对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结构调整、去库存、去产能以及去杠杆等问题,提升应对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针对均衡、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系,构建高效、可持续、动态一致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和政策框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温彬  冯柏  
2021年年初以来,全球经济整体走向复苏,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演变、通胀预期忽上忽下、有效需求频繁波动、债务风险有所加剧、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等冲击下,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不平衡因素明显增多,实际经济走势以及市场预期中的分歧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的过程中面临更多掣肘。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但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复苏动力有所减弱,稳增长压力逐渐加大。下一阶段,不均衡的复苏仍将是内外部经济走势的主要特征,为此,要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赵承  
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那么,这次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传递了哪些新信息?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成德宁  
效率与公平之间并非“两难的选择” ,而是互补的关系 ,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有可能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 ,还能提高经济的总体效率 ,实现“公平增长”。因此 ,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理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中国 ,政府目前实现公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是消除行政性垄断 ,推进市场化 ,废除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 ,改革和完善财政收支的结构和范围 ,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元春  
5月份出台"稳增长"措施以来,宏观经济并没有明显反弹的迹象,反而呈现进一步回落的趋势。这种下滑趋势的持续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不仅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在多重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呈现出加速回落的态势。这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但从5月份出台"稳增长"措施以来,宏观经济并没有明显回升的迹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德文  蔡昉  
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分析了农民收入问题。分析表明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  影响农民收入的两个重要方面。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贸易政策等 ,构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今后 ,农  民收入增长将主要取决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贡献作用。因此 ,不仅需要大  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而且需要增加农业投资 ,改善农  村信贷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为农民收入长期增长创造公平、有利的  外部条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荣景  
理性预期的假说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理性预期,即假定经济主体(这里指微观层面,下文也是指同一层面的)对未来作出的预测是理性的。其二是持续的“市场出清”,也就是假定,无论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将适应供求状况迅速调整,使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鹏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以加速发展经济,促进充分就业并维持我国现有的国际收支水平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开放经济的特点,这使得两个目标相互影响,具有复杂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分析我国主要政策工具特点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后,得出结论,即为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应当合理的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汇率贬值的手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腊生  刘霞  童秀  
本文在对理性预期模型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为前期有效、当期有效与后期有效后发现,即便是在理性预期理论框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都是有效的,不同的是,在理性预期理论框架下,宏观经济政策仅表现为前期有效。在经验证据上,本文分别以我国和美国的相关实际数据为样本,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货币政策不仅是前期有效的,而且后期也是有效的,相比而言,美国的货币政策却表现出前期有效、后期无效的特点。究其原因,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政策信号传递以及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形成的方式不同,但无论公众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的形式如何,它都会对宏观经济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经济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刚  
在对抗经济衰退方面,财政政策远比货币政策要更为有效。随着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以及新一届政府和国会的就任,美国的财政政策将逐渐走向前台,并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闫坤  张鹏  
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总体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企稳并正式步入复苏期,但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给全球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进而成为诱发我国复合式通胀压力的主因。面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