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0)
2023(11518)
2022(9633)
2021(8903)
2020(7315)
2019(16092)
2018(16095)
2017(30770)
2016(16483)
2015(18152)
2014(17755)
2013(17079)
2012(15620)
2011(14153)
2010(14591)
2009(13960)
2008(13286)
2007(11972)
2006(10792)
2005(9553)
作者
(46777)
(38660)
(38482)
(36663)
(24213)
(18295)
(17468)
(14845)
(14583)
(13583)
(12996)
(12953)
(12305)
(12078)
(12017)
(11773)
(11561)
(11286)
(11281)
(10985)
(9712)
(9369)
(9263)
(8817)
(8802)
(8534)
(8515)
(8454)
(7733)
(7609)
学科
(64381)
经济(64313)
管理(49349)
(43914)
(36041)
企业(36041)
中国(24682)
方法(23960)
数学(20582)
数学方法(20358)
(17907)
(16670)
(16480)
业经(14675)
技术(14638)
地方(14600)
(13596)
(13285)
银行(13259)
(12821)
(12356)
(11921)
贸易(11911)
(11679)
金融(11671)
(11527)
农业(11018)
理论(10994)
环境(10614)
技术管理(10250)
机构
学院(233007)
大学(231027)
(94672)
经济(92419)
管理(86273)
研究(79653)
理学(73556)
理学院(72657)
管理学(71403)
管理学院(70962)
中国(60840)
(49453)
科学(48080)
(46467)
(39241)
财经(36361)
中心(35582)
研究所(35383)
(35344)
(34653)
(32813)
(31803)
业大(31691)
师范(31452)
北京(30969)
(29794)
经济学(29665)
(28601)
农业(27233)
经济学院(26816)
基金
项目(152301)
科学(120889)
研究(113452)
基金(109689)
(95310)
国家(94571)
科学基金(81320)
社会(73169)
社会科(69474)
社会科学(69459)
(60476)
基金项目(58161)
教育(51904)
(50810)
自然(50530)
自然科(49377)
自然科学(49362)
自然科学基金(48423)
编号(46380)
资助(42873)
成果(37868)
重点(34582)
(33989)
(33833)
课题(33268)
(32866)
创新(31987)
国家社会(30608)
科研(28367)
(28312)
期刊
(108739)
经济(108739)
研究(72938)
中国(46125)
(34235)
管理(33403)
学报(33248)
科学(32081)
(31424)
教育(27147)
大学(25255)
学学(23800)
(22832)
金融(22832)
农业(21104)
技术(20271)
业经(19446)
经济研究(18494)
财经(17748)
问题(16202)
(15448)
商业(12076)
(11683)
科技(11612)
现代(11504)
技术经济(11169)
理论(10735)
(10679)
图书(10556)
统计(10407)
共检索到350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华  
随着城镇体系转型重构加速,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群组织形态在空间尺度上产生了分野的趋势:一是单个城市群走向成熟以后发生裂变孕育若干次域城市群;二是多个城市群会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走向聚合,培育更大范围和更大能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更加凸显"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结构框架并形成多尺度重叠的"簇群化"发展格局。文章提出,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演进机理:城市群发展方向由数量扩张向城市群结构优化转变;城市群发展动力由集聚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向;城市群发展模式由行政区经济模式向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宏伟   杨宏昌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沈玉芳  张婧  王能洲  刘曙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同其他产业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区域金融业空间合理布局则是保证区域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金融地理学研究视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尝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一心两极多点"向"一心两极两轴多点"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祥建  唐炎华  徐晋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约占全国的6%。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薇  薛秋霞  苗建军  
本文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的结构分布及演化规律,利用创新重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予以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W指数对城市群创新极化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化效应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其结构分布具有共性,外围均集中在北翼北部和南翼的中西部地区,极化区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演化趋势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极化区等级升高且范围扩大,沿江地区的极化区先扩张再缩小,沿京杭运河极化区的等级升高、数量变多,铁路沿线城市总体的极化区变多,研究结果以期为中国情境下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梁爽  姜文宁  
采用位序规模法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格局进行测度,运用全面FGLS分析其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均呈现单中心形态,专任教师的空间集聚程度高于在校学生;考虑城市群产业规模后,京津冀、长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产业分布较为一致,而珠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广州,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则资源投入不足;高校兼具教育和科研功能,不同类型的高校资源空间布局对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校生数多中心分布对城市群创新更有利,而科研资源未表现出空间分散效应,因此,教学型和应用型院校宜采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研究型院校则应根据城市的科研基础布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广辉  付晶  谭雪晶  宫攀  张瑞娟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范擎宇  杨山  
以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空间优化的本质旨在促进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在测度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识别城镇化协调关系及其空间结构和内在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协调水平提高,城市群内部的高协调城市逐渐显现出以上海为核心的"Z型"分布态势,低协调城市则稳定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范围;(2)根据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关联强度划分长三角城市群的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的加权平均中心度和联系密度增大后,上海极化效应更加明显;(3)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从在空间距离影响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变形为在时间距离影响下的"核心—边缘"结构;(4)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三者协调水平的变化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相较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城镇化协调关系的加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协调视角剖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优化政策,有助于中国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及驱动因素,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我国八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详细刻画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趋于多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趋于单中心;(2)时间差异上,2014年前八大城市群空间结构趋于稳定结构,2014年后部分城市群趋于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区域差异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对偏向于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更偏向于单中心结构;(3)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府干预、地区差异和城市群内部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均GDP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因此,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缩小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应用参数计量模型,把珠三角城市群与广东省其他非城市群城市以及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城市的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提高这些城市效率的关键所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士鹏  张志英  
利用经济距离模型对黔中城市群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遵义市、安顺市、平坝县等22个城市;城市主要集中于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空间可达性较好;城市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集聚型,且集聚程度很高;贵阳市和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2个节点;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兰海、沪昆高速公路呈轴线状拓展。据此,提出了黔中城市群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即打造"一圈"、"两主轴"、"两次轴",培育"一个增长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