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2)
2023(8080)
2022(6863)
2021(6523)
2020(5442)
2019(12128)
2018(12429)
2017(23780)
2016(12742)
2015(13930)
2014(13464)
2013(12883)
2012(11645)
2011(10539)
2010(10947)
2009(10891)
2008(10656)
2007(9371)
2006(8694)
2005(7895)
作者
(33229)
(27254)
(26871)
(25887)
(17092)
(12798)
(12343)
(10302)
(10101)
(9626)
(9020)
(8991)
(8521)
(8453)
(8355)
(8106)
(7986)
(7878)
(7863)
(7829)
(6850)
(6560)
(6356)
(6224)
(6213)
(6157)
(6085)
(6010)
(5332)
(5192)
学科
(45117)
经济(45049)
管理(38315)
(34990)
(29348)
企业(29348)
中国(17313)
方法(16255)
(15323)
(14184)
数学(13993)
数学方法(13837)
技术(13177)
(12955)
业经(11969)
(11511)
银行(11498)
(11172)
(10355)
(9941)
金融(9940)
(9932)
贸易(9924)
(9712)
技术管理(9693)
体制(8833)
农业(8380)
理论(7651)
(7648)
地方(7551)
机构
学院(172197)
大学(170846)
(74914)
经济(73315)
管理(64452)
研究(58507)
理学(54118)
理学院(53578)
管理学(52858)
管理学院(52505)
中国(47327)
(39078)
(35940)
科学(31384)
财经(29286)
(28602)
(26394)
(26327)
中心(25946)
研究所(25154)
(23502)
北京(23411)
师范(23344)
经济学(23267)
(21893)
财经大学(21461)
(21376)
(21255)
经济学院(20892)
业大(19933)
基金
项目(102376)
研究(82683)
科学(81209)
基金(72276)
(60994)
国家(60433)
社会(52875)
科学基金(51699)
社会科(50070)
社会科学(50060)
(40464)
教育(38541)
基金项目(37349)
编号(35362)
(33579)
成果(30355)
自然(29335)
自然科(28631)
自然科学(28623)
资助(28446)
自然科学基金(28089)
课题(24848)
(24558)
(23379)
(23120)
创新(23114)
重点(22983)
项目编号(21871)
(21838)
(21711)
期刊
(89880)
经济(89880)
研究(60285)
中国(37848)
(28893)
管理(27279)
教育(26097)
(21414)
金融(21414)
(21331)
科学(19383)
学报(18824)
业经(16260)
技术(15916)
大学(15314)
经济研究(15307)
财经(14501)
农业(14271)
学学(13829)
(12626)
问题(11835)
(10571)
商业(9331)
理论(9155)
国际(9041)
技术经济(8800)
(8595)
论坛(8595)
现代(8575)
科技(8425)
共检索到276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丽君  邵军  
德国基于自身工业优势,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业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供给侧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产品供给量过多且质量不高,多种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供给与需求相互不匹配。2015年底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侧重于从供给方面调整经济。重供给的理论由来已久,从较早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到现代的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等;重供给的政策先例有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推动的经济政策。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结构性改革。德国工业4.0关注的是制造业硬实力的提升,而制造业是供给侧的核心产业,所以新常态下其对我国供给侧的产品供给、生产要素和供需匹配三个方面的改革带来不少启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阳华  
德国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推进生产组织的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与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有所区别。文章系统研究了德国在制造业领域推行的"工业4.0"计划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并比较了该计划与其它版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文章最后提出德国经验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若干启示,包括重新认识工业和工业化的意义,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变,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调整中小企业政策思路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鄂甜  
我国已经迈进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生产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新的资格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并满足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德国新一轮工业金属和电气行业领域的教学标准体系改革,围绕工业4.0时代新的资格要求,创新调整了现有教学标准体系。新一轮教学标准体系改革呈现三方面特点:聚焦数字素养、系统与过程相关能力,补充调整培养目标;构建灵活开放、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框架;各方协同,快速调整教学标准内容。借鉴德国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变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面向智能制造,重新定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围绕新的要求,重塑"融合、开放、可扩展"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多方协作,快速修订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能满足,出现供求不相匹配、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现状。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制造业投资过大、产能过剩,劳动力供给不足、生产成本上升,体制机制僵化、产业政策决策失误,是造成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市场主体着手,具体来说,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解为"企业+供给侧+存量"改革和"企业+供给侧+增量"改革,以及"政府-机制"改革和"市场+配置"改革两部分。企业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化解和预防产能过剩,对低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的要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华红梅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下金融供给与需求特点,提出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华红梅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下金融供给与需求特点,提出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德显  
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各界普遍对经济预期悲观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就业,以培育本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为出发点,纷纷出台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发展战略。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业抵抗着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压力,并迅速出台了工业4.0战略,重新勾勒德国企业未来持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德国工业4.0战略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其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化融合"战略不谋而合。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资源和要素成本的上升及外资的转移等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精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道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典雅  祁明  肖林  
德国"工业4.0"引入"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的理念,将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到制造业。文章通过借鉴信息化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德国"工业4.0"的要点,比较分析德国"工业4.0"与中国"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认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体验制造,构建多领域服务视角,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典雅  祁明  肖林  
德国"工业4.0"引入"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的理念,将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到制造业。文章通过借鉴信息化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德国"工业4.0"的要点,比较分析德国"工业4.0"与中国"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认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体验制造,构建多领域服务视角,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一  
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德国传统的工业制造单元将逐渐被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工厂所取代,智能信息系统将在生产的供应、制造、销售等各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德国面向工业4.0的职业能力体系设计以行为主义为引领,根据德国工业4.0对员工职业能力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提出三个层级水平、八个方面的关键能力体系框架。该体系从整体视域和多维角度重新确定了企业员工所需的个人能力以及组织层面对个人自身能力发挥的要求与期待。德国面向工业4.0的员工职业能力体系设计为全球职业教育改革开辟了新的视野,为我国面向"中国制造2025"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典雅  祁明  肖林  
德国"工业4.0"引入"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的理念,将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到制造业。文章通过借鉴信息化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德国"工业4.0"的要点,比较分析德国"工业4.0"与中国"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认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体验制造,构建多领域服务视角,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茹  
德国工业4.0是本轮互联网+工业浪潮的先行者和领军者之一,其核心是坚实工业基础上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根据对德国工业领域的考察和研究,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物理系统、中小企业作用、产业组织、标准先行和人力劳动的灵活性等方面,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短时间可能难以实现、网络安全问题、技术成本较高、高人工成本对竞争力的威胁、原有系统能否与工业4.0新系统结合以及信息孤岛如何打破。借鉴德国经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是先普及工业3.0,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工业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加快"中国制造2025"实施细则的出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一  
德国工业4.0"精益学习工厂"以行为主义为引领,以能力本位为导向,以学习者面向工业4.0需求的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合作,将价值链管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在宏观层面的学习工厂、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块和微观层面的教学情境三个维度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技术、生产、教学要素的系统整合,发展了一套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习者实践能力的系统方法,为培养学习者面向工业4.0需求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德国工业4.0"精益学习工厂"为我国培养面向智能工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如下借鉴:明确面向我国智能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实践教学机构从宏观建设运营到微观教学实施的系统化设计,借助工业4.0技术手段将价值链管理和精益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以实现生产、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焦斌龙  
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创意为先、并购重组和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解决文化消费潜力难以激发和无效供给严重难题为导向,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购整合和融合优化发展资源,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化、专业化和资本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应其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焦斌龙  
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创意为先、并购重组和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解决文化消费潜力难以激发和无效供给严重难题为导向,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购整合和融合优化发展资源,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化、专业化和资本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应其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