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4)
- 2023(15977)
- 2022(13580)
- 2021(12731)
- 2020(10916)
- 2019(24808)
- 2018(24682)
- 2017(47529)
- 2016(25718)
- 2015(28856)
- 2014(28368)
- 2013(27495)
- 2012(24894)
- 2011(22164)
- 2010(22336)
- 2009(20890)
- 2008(20392)
- 2007(18236)
- 2006(15205)
- 2005(13293)
- 学科
- 济(100875)
- 经济(100772)
- 管理(76782)
- 业(73493)
- 企(62358)
- 企业(62358)
- 方法(50688)
- 数学(44707)
- 数学方法(43942)
- 财(27049)
- 农(26510)
- 中国(25428)
- 业经(21730)
- 学(21006)
- 技术(19700)
- 制(18718)
- 贸(18440)
- 贸易(18432)
- 理论(18288)
- 地方(17967)
- 易(17919)
- 务(17872)
- 财务(17803)
- 财务管理(17765)
- 农业(17421)
- 企业财务(16844)
- 银(16342)
- 银行(16310)
- 和(15449)
- 行(15448)
- 机构
- 学院(357125)
- 大学(354097)
- 济(141507)
- 管理(139458)
- 经济(138501)
- 理学(121365)
- 理学院(120062)
- 管理学(117511)
- 管理学院(116846)
- 研究(112754)
- 中国(84805)
- 京(73051)
- 科学(70823)
- 财(65019)
- 农(58352)
- 所(55903)
- 业大(54077)
- 中心(53637)
- 江(52568)
- 财经(52445)
- 研究所(51086)
- 经(47628)
- 农业(46146)
- 范(45744)
- 师范(45244)
- 北京(44833)
- 经济学(43524)
- 州(42236)
- 院(41093)
- 技术(39701)
- 基金
- 项目(245326)
- 科学(193932)
- 基金(178098)
- 研究(177070)
- 家(155673)
- 国家(154398)
- 科学基金(133496)
- 社会(111482)
- 社会科(105713)
- 社会科学(105683)
- 省(97840)
- 基金项目(93735)
- 自然(88264)
- 自然科(86327)
- 自然科学(86303)
- 自然科学基金(84733)
- 教育(84107)
- 划(81998)
- 资助(73507)
- 编号(72215)
- 成果(57482)
- 重点(55559)
- 部(53826)
- 创(53133)
- 发(51937)
- 创新(49683)
- 课题(49676)
- 科研(47811)
- 教育部(46411)
- 大学(45989)
- 期刊
- 济(146729)
- 经济(146729)
- 研究(96059)
- 中国(65607)
- 学报(56011)
- 财(52489)
- 农(51999)
- 科学(51403)
- 管理(51312)
- 大学(42582)
- 教育(40374)
- 学学(40256)
- 农业(35399)
- 技术(34353)
- 融(29983)
- 金融(29983)
- 财经(25508)
- 业经(25461)
- 经济研究(24850)
- 经(21943)
- 业(19622)
- 统计(19088)
- 问题(19032)
- 技术经济(18235)
- 策(17936)
- 版(17525)
- 科技(17008)
- 商业(16476)
- 图书(16143)
- 理论(15709)
共检索到505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明玮 袁梦怡 王博
本文分别选取贷款价值比率(LTV)上限与资本充足率(CAR)下限作为我国信贷类与资本类宏观审慎工具的代表,并以此建立了一个包含各类金融摩擦因素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模型紧密联系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导向,通过宽松型利率政策冲击的数值模拟,拟合分析了LTV上限与CAR下限两类宏观审慎工具对稳定我国金融系统运行与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类与资本类宏观审慎工具,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单一利率型货币政策冲击所引发的信贷激增和银行杠杆骤升等失衡性金融波动;两类宏观审慎工具的运用能够与传统的利率政策工具形成有效的配合互补,在保证经济总产出的前提下,抑制金融顺周期效应,实现...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瞿凌云 许文立 钱国军
构建含有影子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设定满足中国实践的宏观审慎监管规则和同业资管产品的违约概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全面宏观审慎监管既能有效防止信贷和同业资管的通道转换,缩短融资链条,又能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仅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单向监管容易衍生新的通道,弱化监管的预期稳定作用,造成杠杆率高企、资金周转复杂;打破同业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资管产品利率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全面监管或者打破刚性兑付在实施过渡期均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长期来看,这种负向影响会逐渐消退,宏观经济将平稳增长。建议在宏观审慎监管调控中充分考虑影子银行的替代作用,同时把握兼容监管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宏观审慎监管 反事实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敏锋 王文强
本文基于一个包含了金融部门和金融加速器的多部门DSGE模型,以贷款价值比这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为视角,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探讨如何有效设计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规则以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泰勒形式的贷款价值比规则优于自回归形式规则;泰勒形式规则对资产价格、信贷和GDP等宏观经济变量做出反应,都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而同时将信贷和GDP纳入规则是最优的贷款价值比政策规则。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沈姗姗
构建包含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规则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用以模拟中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合作效率,结果显示,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合作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波动,提升社会福利,比非合作调节更加有效。为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和实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合作,有必要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独立决策制定目标、保证政策目标有所侧重、完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形成广泛的政策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琪 李政 卜林
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意 张瀚文 荆中博
本文构建纳入六类宏观审慎政策的DSGE模型,并考虑总贷款、房价、资本金三类金融稳定目标。研究发现,信贷需求类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优于信贷供给类,原因在于信贷需求类政策对信贷投放等调控更直接。进一步地,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为,政策想要实现的目标与其盯住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此外,宏观审慎政策在实现三类金融稳定目标时,需要相互权衡。政策前沿曲线结果显示,“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性明显优于盯住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系统性风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梁璐璐 赵胜民 田昕明 罗金峰
文章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下,通过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贷款价值比动态化,以及引入对家庭和企业进行区别调控的思想,探讨了4种政策组合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传统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在非传统冲击下,遵循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对于通胀目标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宏观审慎政策会改变各部门的资产配置,从而部分改变经济体的格局,但不会对经济体的总体运行状态产生结构性影响,因而具有中立性特征。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货币政策 有效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羽 谷任
通过构建DSGE模型研究在面对不同外生冲击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政策规则选择问题。研究表明,不同外生冲击下,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政策规则。住房偏好、技术和成本冲击下盯住房地产价格稳态偏离的LTV规则,信贷冲击下盯住信贷稳态偏离的LTV规则,能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显著降低福利损失。货币政策冲击下LTV规则不能抑制房价波动,但盯住信贷稳态偏离的LTV规则能显著降低福利损失。建议调控房地产市场时视不同情况实施有差异的宏观审慎政策。降低房价波动和降低福利损失冲突时,综合考虑财政政策、保障房分配和房产税等可能是更好的政策选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娜 程方楠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价波动的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娜 程方楠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程璐
本文运用新凯恩斯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研究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外部冲击下,中央银行分别运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强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加强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相配合等三种政策机制作用下对经济波动、金融系统稳定和福利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当经济面临金融冲击、房地产需求冲击及生产力冲击时,中央银行运用加强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相配合对经济波动影响最小,更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减少福利损失。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王昊
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缓和金融顺周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7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和最新的宏观审慎政策数据库,分析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减少信贷扩张有显著作用,而对房价快速攀升无缓和作用。另外,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根据收入水平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在发达国家和资本账户封闭的国家更有效,而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无明显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