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12)
2023(9193)
2022(7735)
2021(7241)
2020(5843)
2019(12881)
2018(12662)
2017(24733)
2016(13015)
2015(13881)
2014(13317)
2013(12718)
2012(11492)
2011(10244)
2010(10592)
2009(10147)
2008(9583)
2007(8694)
2006(7957)
2005(6944)
作者
(33075)
(27649)
(27474)
(26263)
(17553)
(12990)
(12295)
(10441)
(10300)
(9960)
(9345)
(8978)
(8813)
(8643)
(8595)
(8566)
(8232)
(8040)
(7991)
(7918)
(6767)
(6653)
(6457)
(6363)
(6333)
(6285)
(6121)
(6023)
(5428)
(5387)
学科
(49616)
经济(49575)
管理(41685)
(41217)
(32771)
企业(32771)
方法(17907)
(17523)
中国(16100)
数学(15562)
数学方法(15331)
(14370)
技术(13519)
地方(11991)
农业(11939)
业经(11909)
(11232)
(10626)
贸易(10618)
(10341)
(10158)
技术管理(9928)
(9702)
银行(9691)
(9337)
(8624)
(8599)
金融(8598)
税收(8304)
(8253)
机构
学院(171778)
大学(166240)
(76406)
经济(74904)
管理(67201)
研究(57331)
理学(57112)
理学院(56582)
管理学(55713)
管理学院(55370)
中国(45301)
(37088)
(33564)
科学(31293)
财经(27910)
(27369)
(27362)
中心(26915)
(25242)
研究所(24192)
(23670)
经济学(23508)
(21926)
师范(21766)
(21691)
(21227)
经济学院(21122)
北京(20948)
业大(20946)
财经大学(20299)
基金
项目(110077)
科学(88663)
研究(86419)
基金(79262)
(67260)
国家(66659)
科学基金(58420)
社会(56234)
社会科(53436)
社会科学(53429)
(44363)
基金项目(40634)
教育(39651)
(36178)
编号(35988)
自然(35047)
自然科(34282)
自然科学(34274)
自然科学基金(33667)
资助(31726)
成果(29627)
(26064)
(25422)
课题(25395)
重点(24668)
创新(24477)
(24057)
国家社会(23268)
(22395)
(22150)
期刊
(89135)
经济(89135)
研究(55399)
中国(35912)
(28694)
管理(27634)
(22894)
教育(21308)
科学(20467)
(20223)
金融(20223)
学报(19095)
业经(16100)
技术(16053)
经济研究(15615)
大学(15434)
农业(15417)
学学(14464)
财经(13488)
(11774)
问题(10816)
(9718)
技术经济(9237)
科技(8754)
商业(8462)
国际(8344)
现代(8295)
(8241)
论坛(8241)
(8039)
共检索到268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永康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办法,还是要及时解决外需萎缩、投资过度的问题,尽快让"三驾马车"都能重新跑起来。一、由注重出口规模转向注重出口效益。出口规模越大,维系出口增长将越难。早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规模便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此后连续保持了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出口增长不大可能回复到以前的高水平位置上,甚至会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兴动  
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包括经过转型的旧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增长点。出口:两位数增长时代已明显终结,但出口依然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虽然中国已经失去了低端产品甚至中低端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但中国仍然在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方面占有优势。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比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贵得多,但相比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劳动力仍然便宜得多。更重要的是,技术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刚  
十八大之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将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进行梳理之后,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规律性特点,分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探寻出市场饱和、资源瓶颈、成本上升、产业升级乏力和技术差距缩小是经济新常态形成的五大原因,提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提升来挖掘发展潜力,同时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康珂  
进入新常态后,原有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增长动力转换。金融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加快金融业转型,通过构建高效率、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系统,把资金配置给高效率企业,促进大众创业和居民消费,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和支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彭新永  刘南星  张卫华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此大背景下,也面临着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迫切要求。准确把握广西工业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着力重塑工业增长动力,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保持广西工业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姜国强  
我国经济发展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需求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消费难以快速增长,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因此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增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进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宏观调控下一步主要是通过内外需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等方式促进经济的稳态平衡增长。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元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增长规律影响和作用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以往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难能可贵,但同时加大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步入与潜在自然增长相匹配的趋稳状态。"新常态"下稳增长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经济的思路和模式,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  
1.目前的7.5%增速是建立在货币超发基础上的。201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已经突破10.57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14.7%。预测表明,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将达到14.2%,远远超过年初制定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的目标,也高于2013年13.6%的增速,2014年的货币超发,将使2014年在经济增长减速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2015年继续实行微刺激政策,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子联  华桂宏  
中国式新常态虽然形成于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但却不是也不应是低速增长状态,而是一种速度上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结构上从失衡增长向优化增长转变、方式上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长期稳定状态。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应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积累慢、企业融资成本高、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约束,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应以国际多边合作为契机,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良性扩大;以深化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有效激励机制,以释放制度改革的巨大红利;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有效培育创新增...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范玉波  张卫国  
政府主导下的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已经不可持续,从三个层面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存在着结构性供给不足、政府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微观领域的双轨制等多重特征。需要认清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在"新常态"背景下,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改变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与结构,更加注重对供给的管理、地方政府激励转型以及重构以双轨制为特征的微观基础,重新定位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回归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林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陷于衰退,也使中国经济一跌不振,进入了新常态,如何重新启动中国经济,使其恢复以往的高速增长是当前中央政府不容回避的难题。从西部经济崛起、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释放制度红利、大国经济特征和优势等维度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潜力与动力因素。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若能把握好这些潜在因素,中国经济仍能继续高速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子荣  代军勋  葛伟  陶铸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加大、生成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后发优势"的减弱,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本研究从增速、结构和动力三个维度出发,发现中国经济虽然已进入新常态,但经济特征仍不稳定,且各经济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为厘清新常态下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国275个市级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2012~2013年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进行实证模拟,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仍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出和劳动力则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研究”课题组  
本文通过经济增长综合指数划分经济增长阶段,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东西部经济增长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结果表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各个阶段均表现出强劲的拉动作用,工业化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呈“倒U”型关系。新型消费模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创新驱动和结构转型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志刚  
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已经是一种共识,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全面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阻力与风险,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财政政策需要认真应对。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不惧挑战,顺应新常态要求和民众呼声,现代财政制度轮廓日益清晰;"稳增长"、"控风险"、"优结构"应成为财政政策之锚;财政政策在未来释放增长潜力、推动人力资本红利形成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曼婕  
我国经济在新常态的环境中既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又会面对大量的发展机遇,将旧的经济引擎加以改造并创造出新的经济引擎,对改善我国经济环境,提升我国经济质量至关重要。该途径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用创新的动力推动新常态。这种推动力量单靠技术的创新并不能完成,还要增加金融的创新,企业与政府联手起来一同完成。当前,中国经济产业的改革已经驰骋于发展的道路中,这必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平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