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33)
2023(11601)
2022(9422)
2021(8811)
2020(7095)
2019(15745)
2018(15551)
2017(28880)
2016(15360)
2015(17336)
2014(16714)
2013(16133)
2012(14366)
2011(12972)
2010(13076)
2009(12490)
2008(12176)
2007(10842)
2006(9891)
2005(9243)
作者
(41490)
(34534)
(34338)
(32851)
(21876)
(16381)
(15380)
(13186)
(13108)
(12156)
(11841)
(11468)
(10994)
(10882)
(10675)
(10634)
(10281)
(10004)
(9860)
(9626)
(8669)
(8209)
(8204)
(7906)
(7691)
(7637)
(7583)
(7555)
(6944)
(6855)
学科
(63908)
经济(63834)
管理(46006)
(43923)
(35275)
企业(35275)
中国(24503)
方法(22446)
(20753)
数学(19310)
数学方法(19073)
业经(15884)
(15521)
(15276)
(14965)
贸易(14952)
(14644)
技术(14473)
农业(13041)
(12577)
银行(12566)
(12137)
地方(11988)
(11088)
金融(11087)
(10795)
(10704)
(10375)
技术管理(10242)
环境(9684)
机构
学院(213397)
大学(212445)
(97256)
经济(95507)
管理(78930)
研究(77672)
理学(66537)
理学院(65826)
管理学(64768)
管理学院(64362)
中国(62407)
(45344)
(44500)
科学(43076)
(38302)
中心(34983)
财经(34629)
研究所(34269)
(32142)
(31558)
经济学(31530)
(31347)
北京(29293)
(28425)
经济学院(28254)
师范(28222)
(27761)
业大(26256)
(25781)
财经大学(25463)
基金
项目(136619)
科学(109634)
研究(105237)
基金(100440)
(86798)
国家(86120)
科学基金(74083)
社会(70401)
社会科(66773)
社会科学(66761)
(51641)
基金项目(51505)
教育(47607)
自然(43613)
(43403)
自然科(42699)
自然科学(42691)
自然科学基金(41936)
编号(41830)
资助(40255)
成果(34829)
(31215)
重点(31116)
(31080)
(31042)
国家社会(30617)
课题(29848)
创新(29527)
中国(27694)
教育部(27263)
期刊
(113458)
经济(113458)
研究(71605)
中国(47562)
(33636)
管理(32354)
(31505)
科学(28597)
学报(27925)
教育(25776)
(23977)
金融(23977)
大学(22111)
农业(21278)
学学(20440)
经济研究(19722)
业经(18653)
技术(18521)
财经(17780)
(15582)
问题(15250)
(14511)
国际(12915)
世界(12691)
(11786)
技术经济(10923)
科技(10179)
图书(10072)
(9922)
论坛(9922)
共检索到338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士谋  陈维肖  陈振光  彭丽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步惊人,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城镇化冒进、土地流失、资源环境破坏的问题。为此,"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在新常态化下健康稳定地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分析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了对中国城镇化4个特征的认识,并在中国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加强认识中国城市化规律性的问题,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重大策略的新思路,确定了中国应实施以人为本、改善环境、和谐城市、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常态化下,应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规划,提升质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钟茂初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及推进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土地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可能遭遇的障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并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遵循帕累托原则、卡尔多改进原则、罗尔斯公正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曼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也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归纳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的特征,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保护生态居首,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峰  
新型城镇化要有利于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促进中西部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推动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的单向发展过程,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和就业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投资需求,必须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有效控制城镇化的速度与节奏。采取城市运营商模式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却不必陷入土地财政矛盾的漩涡,促进了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行政区划和建制调整应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行政效率的提高,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影响。新型城镇化要从根本上抛弃绝对经济利益导向的大拆大建,实现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记忆延续。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晓山  
要推进城镇化进程,绝不仅仅是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城镇化。在我国被统计的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其他农村地区的原属于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他们已经长期在城镇居住、工作,但是却不能像城里人一样平等地享用公共服务、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只有让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光文  王敬超  
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强化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关系、文化产业与城镇文脉的互建关系。新型城镇化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改善文化民生,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践行城镇美学,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品质;营造创新环境,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依托特色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融入生态经济,提高文化产业生态效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四化"论,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马车,则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是这辆马车的四个轮子,消费、投资、出口就是拉动马车的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寇改红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城镇化建设也进入到新常态。新常态下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态势,需要从空间上分析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文章根据空间状态分布,提出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建议:强化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规划,提高环渤海地区小城镇的档次及规模;借助于新型城镇化,彻底杜绝二元化问题;注重城市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建科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在二元经济社会背景下,由政府顶层设计和市场自发调节共同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应全面认识政府力量(权力机制)和市场力量(资本机制)作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可能"陷阱"。要努力培育社会力量作为影响和参与城镇化的第三种动力机制,并正确处理三种动力机制的均衡关系,对于避免因城镇化而导致的乡村衰落、市民化不足,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重构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新空间格局至关重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帆  胡蝶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要求城镇化必须走优质高效的道路。然而目前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还存在着争议。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各方面建设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协调。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方式必然转型,并通过增长动力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帆  胡蝶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要求城镇化必须走优质高效的道路。然而目前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还存在着争议。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各方面建设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协调。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方式必然转型,并通过增长动力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瑞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而这些七成以上的人口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农村发展问题备受关注。随着中国城乡社会的变迁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又一次引发了诸多实际反应。尤其在新型城镇化条件下,所引发"三农"问题日益突显,如土地资源配置、农民生存、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等等。现阶段应该依托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城乡统筹体系,以新型城镇化引导我国农村发展,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创建"新三农"发展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硕怡  
文章基于2007—2018年全国及31个省级区域的短面板数据,针对人口迁徙家庭化趋势下带来的各类需求增长与城镇就业岗位、公共服务与高等教育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的非均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收入就业等经济因素,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等社会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及转移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开放劳动力市场下提供的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城镇公共服务和高等教育供给度越强,对于劳动力迁徙的正向推力越显著。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增强吸纳就业的空间与能力。在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来推动就业,提供民生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构建与城镇化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劳动力迁徙的建议。以期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硕怡  
文章基于2007—2018年全国及31个省级区域的短面板数据,针对人口迁徙家庭化趋势下带来的各类需求增长与城镇就业岗位、公共服务与高等教育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的非均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收入就业等经济因素,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等社会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及转移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开放劳动力市场下提供的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城镇公共服务和高等教育供给度越强,对于劳动力迁徙的正向推力越显著。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增强吸纳就业的空间与能力。在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来推动就业,提供民生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构建与城镇化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劳动力迁徙的建议。以期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