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7)
- 2023(6364)
- 2022(5120)
- 2021(5041)
- 2020(4006)
- 2019(8968)
- 2018(8984)
- 2017(14623)
- 2016(8780)
- 2015(9625)
- 2014(9199)
- 2013(8117)
- 2012(7421)
- 2011(6842)
- 2010(7102)
- 2009(6422)
- 2008(6081)
- 2007(5642)
- 2006(4908)
- 2005(4425)
- 学科
- 管理(24156)
- 业(23623)
- 企(21719)
- 企业(21719)
- 教育(19830)
- 济(19453)
- 经济(19436)
- 技术(15434)
- 中国(13912)
- 技术管理(11214)
- 理论(9375)
- 教学(7638)
- 学(6468)
- 业经(6280)
- 方法(6162)
- 农(5577)
- 财(5472)
- 发(5295)
- 研究(4796)
- 发展(4671)
- 展(4547)
- 制(4417)
- 数学(4363)
- 数学方法(4246)
- 地方(4222)
- 策(4196)
- 银(4125)
- 银行(4120)
- 划(4113)
- 行(3993)
- 机构
- 大学(110255)
- 学院(104800)
- 研究(39364)
- 管理(36729)
- 济(35231)
- 经济(34275)
- 理学(31453)
- 理学院(30962)
- 管理学(30419)
- 管理学院(30154)
- 教育(29928)
- 范(25964)
- 师范(25884)
- 京(24910)
- 中国(22722)
- 师范大学(21575)
- 科学(21246)
- 所(18162)
- 江(17710)
- 北京(16834)
- 中心(16569)
- 财(16416)
- 研究所(16405)
- 技术(15589)
- 职业(14914)
- 院(14407)
- 州(13813)
- 财经(12602)
- 教育学(11522)
- 经(11499)
- 基金
- 项目(67364)
- 研究(60013)
- 科学(56718)
- 基金(45177)
- 家(37757)
- 国家(37233)
- 社会(36452)
- 教育(36245)
- 社会科(34314)
- 社会科学(34307)
- 科学基金(32504)
- 省(28798)
- 编号(26431)
- 划(26102)
- 成果(24408)
- 基金项目(23204)
- 课题(22399)
- 创(20997)
- 年(19022)
- 创新(18322)
- 自然(17967)
- 规划(17700)
- 自然科(17648)
- 自然科学(17645)
- 自然科学基金(17364)
- 重点(16786)
- 项目编号(16554)
- 部(16416)
- 发(16200)
- 资助(15658)
共检索到173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创新的概念螺旋式上升与回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工科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辨析其内涵和要求,凸显其创新的过程特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目标达成。回顾美国工科教育的转型发展,其观念、要求与标准都在不断变化,在整体培养目标之下,加强分层定位和多元发展,试图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弊端。创新工科教育,应基于当代工科人才属性的拓展,明确和聚焦讨论对象,辨识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把创新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坚持守正创新、优化模式选择、进一步持续推进,加快培养工科紧缺人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向东霞 钟继斌 杜晓雄
随着"新工科"建设计划的启动,我国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已开始。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切要求高职院校建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即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落实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和学习方法、培养质量标准等多方面创新教育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范随着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世斌 顾雨竹 郄海霞
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创新发展的基础。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离不开包容性的滋养和规范性的约束。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多样性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重视多样性、包容性、规范性的协调统一,三者的协调发展及良性互动构成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动态平衡赋予新工科多样性的生命活力,具体体现在:包容性为规范性提供"肌肉"和"血液",使得工程教育具备了"柔度"和"延性";规范性为包容性提供了"骨骼"和"结构",使得工程教育展现出"刚度"和"强度"。同时,多样性对包容性和规范性具有反作用,使得包容性和规范性各自调整和适应并协调发展。新工科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和行动,需要构建基于包容性和规范性的卓越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培育包容性的工程教育文化,从而驱动新工科保持多样性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陶勇芳 商存慧
简要介绍了当前工程教育的一个新目标———CDIO教学大纲的产生过程、主要内容及其特点。CDIO教学大纲的具体目标就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完整、通用、可概括的教学目标。大纲的重点在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和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在分析CDIO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工程实践;加强大学生协调沟通的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强调培养综合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等建议。
关键词:
高等工科教育 CDIO大纲 教育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陶勇芳 商存慧 崔华华
现阶段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对于工科学生应强调创新教育,应着重强调关键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知识等。同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等工科教育 创新 探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工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工科教育培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工科是知识的类别,工程是物质世界的存在物,工程是工科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工科与科学技术是不同类别的知识范畴,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工科与文科属于不同门类的知识,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工科教育必有技术教育,二者相伴相生。工科教育和文科教育有各自不同的教育逻辑,加强工文融合是造就新工科和新文科人才的重要路径。高校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实现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一体化,建构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工科教育体系。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建立稳定而富有质量的合作教育体制机制,保证工科教育对工程实践教学的要求。"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在人才培养,它虽然由政府强势发动,但高校应发挥关键主体作用。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唐新亭 张小峰 杨洪勇
针对新工科教育中面向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离散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新工科教育对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目前离散数学授课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授课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模式2个角度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离散数学 教学改革 新工科教育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统建
新工科视域下的林业院校正面临着一场持续、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治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了当前国内林业院校本科教育遭遇的现实困境;根据新工科提倡的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林业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总体思路。借鉴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提出"新林科"概念,从专业结构交叉融合、课程新体系构造和实验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工科 林业院校 一流本科教育 新林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我国的国家发展程度。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高等工程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冰蕾 吴琳华
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新工科教育融合发展是探索国际工程教育中国范式的重要途径。从产业转型、教育内涵式发展、治理一体化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教育革命、治理革命等时代特征构建起了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围绕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的区域机制障碍、主体博弈障碍以及产教合作障碍,提出三个层面的实践路径:从宏观上以制度设计为突破点,依托区域一体化的制度优势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从中观上以组织联合为关键点,激活社会基层要素活力,壮大区域新工科教育联盟等组织体系;从微观上以模式创新为着力点,探索面向产教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新范式。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新工科 融合发展 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艳林 王文
在分析高等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的基础上,对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和质量内涵进行分析与论述,认为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应构建以应用性为主体、地方性为主位、行业性为主导、实践性为主载的"四位一体"的教育。提出了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即:以需求为主导,以互动为纽带,着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为核心,着力开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以教师为关键,以实践为重点,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融合型"师资队伍;以能力为取向,以多样为原则,着力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长林 赵清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针对目前理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 2 1世纪理工科教育的目标和建议 ,本文从改革我国高等理工教育需要着手 ,对美国大学理工科教育的改革趋向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美国 理工科教育 改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姜晓燕
工科教育是俄罗斯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02年12月召开的俄罗斯全国大学校长第七届代表大会,将工科教育改革列为未来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领域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工科教育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及毕业生走向等方面逐渐呈现一些新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高等工科教育 社会转型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董锐
本文通过对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分析和理解,阐述了大学物理课程在高等工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对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精神的理解及对23所高校和21所地方电大的 调查,明确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思路及指导思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光礼 马海泉
科教融合是一种尽管经受各种挑战仍顽强延续下来的大学理念。从洪堡的柏林大学到吉尔曼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再到当代研究型大学,有一个理念始终贯穿其间:始则若隐若现,继而渐明渐亮,最终由应然走向必然,行将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转型的主旋律,这就是科教融合的理念。科学研究与教学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重大转变,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