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1)
2023(8208)
2022(6804)
2021(6285)
2020(5257)
2019(11860)
2018(12155)
2017(24128)
2016(12881)
2015(14349)
2014(13922)
2013(13487)
2012(12316)
2011(11146)
2010(11220)
2009(10964)
2008(10596)
2007(9280)
2006(8611)
2005(7917)
作者
(33426)
(27470)
(27272)
(26435)
(17168)
(12693)
(12627)
(10469)
(10344)
(9810)
(9137)
(8999)
(8674)
(8589)
(8509)
(8310)
(8056)
(7938)
(7917)
(7897)
(6980)
(6693)
(6599)
(6378)
(6210)
(6185)
(6117)
(6053)
(5421)
(5208)
学科
(54048)
经济(53986)
管理(33809)
(32482)
(26086)
企业(26086)
方法(19473)
中国(17704)
数学(17112)
数学方法(16995)
(15722)
(15582)
业经(14772)
(13856)
产业(11269)
(11146)
贸易(11140)
(11008)
银行(11005)
(10985)
地方(10979)
(10876)
(10687)
(9680)
金融(9679)
农业(9566)
体制(9426)
技术(8341)
(7936)
环境(7780)
机构
学院(176521)
大学(173303)
(80369)
经济(78878)
管理(65659)
研究(59832)
理学(55387)
理学院(54892)
管理学(54196)
管理学院(53862)
中国(47506)
(40572)
(36215)
科学(31445)
财经(30841)
(29137)
(27844)
中心(26588)
(26576)
经济学(25659)
研究所(25585)
北京(23459)
经济学院(23279)
(23075)
师范(22918)
财经大学(22737)
(22501)
(21634)
(21420)
业大(20405)
基金
项目(106839)
研究(85968)
科学(84599)
基金(75770)
(63667)
国家(63132)
社会(55877)
科学基金(54186)
社会科(53097)
社会科学(53086)
(42343)
基金项目(39292)
教育(39253)
编号(36220)
(34698)
资助(30526)
自然(30372)
成果(30186)
自然科(29581)
自然科学(29572)
自然科学基金(29034)
(25728)
课题(25463)
(24340)
重点(24203)
(23359)
国家社会(23171)
(22614)
(22555)
项目编号(22199)
期刊
(96043)
经济(96043)
研究(60709)
中国(35849)
(29777)
管理(26446)
教育(22405)
(22008)
(21259)
金融(21259)
科学(19282)
学报(19087)
业经(17996)
经济研究(16733)
大学(15632)
财经(15623)
技术(15366)
农业(14944)
学学(14382)
(13712)
问题(13054)
(11223)
商业(10200)
国际(9378)
理论(9020)
现代(8846)
技术经济(8769)
改革(8610)
(8610)
经济问题(8220)
共检索到277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美琳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以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机器学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紧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价值链的深度拓展和跃迁升级过程,也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关键之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日本以技术内生化重塑制造业大国竞争优势,把"互连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德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制造业的智能化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巩固"隐形冠军"在细分市场的全球领先地位。同为工业大国,日本、德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都面临着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日本、德国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盛勇  李晓华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促使全球产业链出现重构,传统"微笑曲线"发生变形,国际分工出现新格局。中国既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存在难得机遇。顺应变革,中国应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全球技术领先、品牌影响力强的领军企业;加快互补性制度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扩大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秀丽  赵剑波  
本文对两岸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新工业革命趋势下的管理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中国大陆经济形势,以及基于以上认识基础上的两岸产业合作和企业的战略选择。会上各位专家分别从工业化进程、比较优势、垂直分工、法律环境建设等角度就中国的经济形势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对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框架、合作模式展开了探讨,对两岸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交流,反映了对新工业革命趋势下中国大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岸产业合作的思考和探索。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蔡春林  姚远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杰里米·格林伍德(Jeremy Greenwood,1997)认为,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似乎不怎么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直到21世纪初期,尤其是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欧盟、美国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热情重新高涨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德淼  
产业融合变革是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工业革命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推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产生。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有序演进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对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和融合变革驱动力的分析,探索产业融合变革的新路径,为我国在新工业革命与互联网融合情景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期刊]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 刘云浩  
深度互联,开启智慧革命,你准备好了吗?[从人类群体智慧的角度解读工业互联网]本书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为读者一一细解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精准剖析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和本质,解开对这场新变革的种种困惑与谜团,帮助
关键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佑镁  
新工业革命催生了个体制造时代,创客登上了历史舞台;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创新的准入门槛,推动了众创时代的民主化创新,创客发展迎来历史机遇。创客运动为创客的先声,激发个体自造者的创新活力;创客精神是其内核,融入DIY、创新、自组织、互联网+四大基因;创客空间是载体,支持开源共享、协作共创和跨界创新,养成追求创变、乐于分享、善用工具和融合玩学的创客行为特质;创客文化是其给养,通过持续不断的涵化和濡化,使之成为一种主流的、引领创新创业的众创文化。构建融合全人发展的创客教育新生态,可以清晰地描述创客要素整合于教育系统的基本框架,从资源开放、课程重构和知识创造嵌入,通过创客增强教学、创客融合课程、创客变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祺  
近年来,有关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论述引发人们关注。新一轮工业革命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实现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将加速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亚青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着力于发现新工业革命下产业发展的排他性特征,并合理借鉴先发国家的独特优势理念和方法,找出江苏产业竞争优势转型的总体战略布局和有效政策谋划。不断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实现迅速成长,充分释放本土市场的作用,以文化创意产业、幸福导向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实现江苏产业竞争优势的成功转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戚聿东  刘健  
本文从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模式特征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从政府职能定位、产业结构政策、反垄断政策、竞争政策、审批政策和补贴政策等方面阐述了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政策体系。笔者认为,以分布式发散式新通信技术与社会化民主化新能源体系有效融合为本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产业组织模式出现规模经济效应弱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起点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下降、中小企业优势显现、可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等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驱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并推动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网络状组织模式转换,而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应对新工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挑战。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制造业低碳化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中国制造2025"碳减排内涵应该包括满足这一目标要求、制定分行业计划、落实分阶段任务、保障分举措实施四方面内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碳减排之间存在兼容性,碳减排路径应该涵盖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改善生产制造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分布、完善倒逼行动机制六方面内容;低碳导向产业选择应该包括高耗能传统产业、数字化产业、绿色能源产业、新兴材料产业四大重点领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基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特征变化以及由此对产业工人就业的影响,运用系统分析法、耦合研究理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不同界面出发,从技能匹配的角度对产业工人和新工业革命的耦合关系,产业工人和新工业革命的相互支持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新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产业工人技能促进策略以及我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钦  
"新工业革命"不仅会带来技术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会带来管理变革和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全球正在进入数字化的商业情景,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价值网络正在发生着重构,新商业秩序正在形成。在数字化商业情境下,企业将处于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之中,企业和用户、企业内部各层级、企业和企业,以及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纵观一百多年的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从物到人"向"从人到物"的转变,从聚焦效率向创新和领导力转变,从指令管理、目标管理向价值观管理的转变,组织在努力克服着"自身僵化"带来的困难,总体上是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体框架下,遵循着管理职能"动态平衡"的逻辑,基于...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易  邱国栋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组织需要从一元集权制向多元治理转变,本文通过对通用电气公司(GE)和海尔的跨案例研究发现组织从一元集权制向多元治理转变的"四反"演进路径。其中,"反集权"的本质是组织权利分化,组织演进逻辑是从"垂直"到"水平",以构建赋权赋能为核心的扁平网络化组织。"反边界"的本质是组织边界扩张,组织演进逻辑是从"有形"到"无形",以构建动态无边界的虚拟组织。"反分工"的本质是组织流程再造,组织演进逻辑是从"分散"到"整合",以构建人机融合智能型组织。"反范式"的本质是管理范式转变,组织演进逻辑是从"有序"到"无序",以构建平台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管理范式。进一步对"四反"路径进行整合分析,构建了基于"四反"的多元智能组织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后现代管理哲学为理论基础,符合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组织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将引领未来的组织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张其仔  
每一轮工业革命都伴随着能够引领商业浪潮发展的世界一流管理实践的涌现。然而,并不存在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世界一流管理模式和最佳实践,适应主导技术经济范式、能够充分利用国家制度经济优势、强化企业核心资源和能力的管理就是世界一流管理。对世界一流管理实践的系统梳理和理论分析显示,无论是世界一流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公司层面的管理,还是世界一流的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化等职能层面的管理,都围绕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两个维度展开,且世界一流的职能层面管理日益呈现出与战略管理融合发展的态势。新工业革命为中国企业参与底层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打开了机会窗口,以"高智"学习的方式积极地吸收国外一流管理经验,同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中国独特的资源和多样化市场需求机会,是中国企业探索和定义世界一流管理的必由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