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2)
2023(8941)
2022(7121)
2021(6443)
2020(4907)
2019(10596)
2018(9867)
2017(18146)
2016(9884)
2015(10605)
2014(9668)
2013(9194)
2012(8167)
2011(7178)
2010(7195)
2009(6704)
2008(6503)
2007(6006)
2006(5149)
2005(4530)
作者
(24801)
(20612)
(20497)
(19565)
(12982)
(9727)
(9123)
(7827)
(7628)
(7270)
(7040)
(6798)
(6462)
(6339)
(6258)
(6238)
(6092)
(5985)
(5974)
(5914)
(4938)
(4909)
(4729)
(4717)
(4627)
(4504)
(4483)
(4394)
(3989)
(3978)
学科
(35002)
(34589)
经济(34555)
管理(34072)
(28623)
企业(28623)
中国(14424)
方法(13460)
(13154)
技术(11857)
数学(11036)
数学方法(10906)
业经(10387)
(10246)
农业(9730)
技术管理(9222)
(7428)
贸易(7419)
(7276)
(7207)
(7120)
财务(7110)
财务管理(7104)
理论(6912)
企业财务(6837)
(6419)
劳动(6402)
地方(6244)
教育(6196)
(6182)
机构
学院(131038)
大学(128469)
(54146)
经济(53155)
管理(51567)
理学(44977)
理学院(44566)
管理学(43927)
管理学院(43670)
研究(40243)
中国(30295)
(25336)
(25241)
科学(22176)
财经(20414)
(19303)
中心(18819)
(18596)
(18163)
(17793)
师范(17648)
经济学(17201)
(16741)
业大(16562)
研究所(16341)
北京(15656)
(15541)
经济学院(15481)
(15265)
财经大学(15101)
基金
项目(89994)
科学(73124)
研究(70494)
基金(65411)
(55808)
国家(55245)
科学基金(48891)
社会(47388)
社会科(44916)
社会科学(44906)
(36163)
基金项目(33871)
教育(33221)
(29551)
自然(28867)
编号(28835)
自然科(28262)
自然科学(28257)
自然科学基金(27762)
资助(24602)
成果(23238)
(22057)
创新(20566)
课题(20445)
重点(20198)
国家社会(19998)
(19973)
(19717)
(18968)
项目编号(18206)
期刊
(59563)
经济(59563)
研究(38513)
中国(30424)
管理(20974)
教育(20519)
(19941)
学报(16520)
科学(16490)
(16276)
大学(13815)
学学(12903)
技术(11798)
(11705)
金融(11705)
业经(11531)
农业(10951)
经济研究(10423)
财经(10184)
(8887)
问题(7134)
科技(7055)
商业(6751)
技术经济(6490)
职业(6452)
(5938)
(5848)
(5778)
(5771)
论坛(5771)
共检索到193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鹏飞   姜良杰   曹敏   唐少清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梳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趋势、潜在的“机会窗口”以及相关文件的政策含义,系统阐释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从业者面临的灵活雇佣背后的权益保障困境、“技能需求—技能形成”冲突中的职业发展风险以及技术控制下的“工作自主性悖论”,进而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平台的规范化治理、劳动者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提升从业者工作频繁变动中的社会保障性、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性和平台环境的规范性,为政府制定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佟玲  张祝平  
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积淀,辽宁虽已基本具备了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然而,仍旧存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尚需多元、创新成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仍需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度有待加强的现实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了逐步构建农业科技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层级、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突破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璇  门超  王屹  
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是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职业院校精准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路径。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出发,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是多维场域网格交织变化的产物。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易陷入思想层面、合作层面以及管理层面的现实困境。基于此,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场域定位,厘清教学成果建设新思路;立足跨界属性,重构主体资源整合新模式;辨明成果需求,构建院校管理组织新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康   张晶晶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质量可持续为导向引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突出集群的特色优势,以主导龙头产业为中心聚焦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最大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集群的协同创新。针对现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质量效益不明显,发展环境不完善、配套支持机制不健全,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协同创新度不高,地区分布差异大、区域协同联动力度不足等短板,一要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放眼全局因地制宜,掌握相对优势;二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完善配套机制;三要针对性地固链强链,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四要注重解放思想和畅通就业市场,扩大发展潜力空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丽君   胡楠  
高职专业认证是深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必然之举。高职专业认证的实施有助于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并促进人才全球跨国合作与交流。然而,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认证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域差异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障碍、理念阻碍与资源瓶颈的内在矛盾以及认证理念与评估方法的杂糅风险。因此,我国需构建“政府引导、多方联动、跨界融合”的全国性高职专业认证机构,完善高职院校参与专业认证的资源驱动机制,推动认证模式由传统的管理思维向协同治理的转变,从而促进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赵晨  林晨  周锦来  高中华  
[目的/意义]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对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有必要对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展开系统性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界定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2,063份招聘文本进行质性编码,对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展开梳理。[结论/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包含动机、技能、特质、知识、自我概念五维度,在不同劳动情境下呈现出层次性特征:在线劳动情境下,具有以应用为导向、服务为中心的特点;在数字创作和专业工作情境下,具有以分析为导向、运营为中心的特点;在数字决策和研发情境下,具有以研究为导向、探索为中心的特点。[创新/价值]对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全方位解析,深入探讨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情境差异,提出各层次劳动者数字素养的针对性培育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涂俊礼  姜红  
高职院校通过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架起毕业生赴广大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的桥梁,对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价值。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就业指导课程与毕业生实际需求不匹配、就业信息发布"碎片化"、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较低、自主创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因此,急需构建多元融合的就业课程体系和乡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发挥"双创"教育引领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毕业端和乡村供需端有效对接,而且有益于强化学生赴乡村就业的意识实现,夯实毕业生赴农村就业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海霞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美育工作都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处在发展初期的美育教学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从高校美育观念的狭隘理解、不规范的美育教学方法、高校美育师资匮乏、学科建设滞后四个方面对高校美育的现状以及现实困境进行阐述,并从高校美育师资匮乏、政策落实困难、对美育教学的认识偏差三方面对造成美育现实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相关部门与高校合力推进美学发展、完善美育教学体系、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校美育、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美育创新模式四个角度提出了突破美育现实困境的新路径和新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殿廷  刘宏红  赵西君  王欣  
设立国家公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面临诸多困境,急需寻求突破路径。要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国家公园法》,并将风景名胜区纳入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捋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权利关系,采取“园长+片长”的方式确保每个公园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保护好资源、守住生态底线的基础上,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有序、有效地推进公园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的要求分区施策,把该保护的保护好,该利用的利用好;以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及其备选名录地为基础,尽快遴选和建设国家公园体系。强烈建议设立天山、泰山、黄山和秦岭—太白山等国家公园,可与朝鲜合作建设长白山国家公园、与越南合作建设德天瀑布国家公园以稳疆固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宁  谢勇  
留守经历不仅对农村儿童的即期福利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成年后的个人发展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河南、四川、江苏3省的农村问卷调查数据,使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劳动者就业质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了幼年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的留守经历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其中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完全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负向影响强度更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幼年的留守时间越长,成年后的就业质量越低;3年及以上的长期留守经历会显著降低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初次留守发生在0~6岁年龄阶段对劳动者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林才  王建林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产业学院已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然而,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其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存在的现实困境,建议在定位上突出适应性、在内容上凸显教育性、在机制中强调融合性、在治理中突破限制性,从而破解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吉万年   陆彩兰  
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对于实现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全民性、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需求的多样性、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性、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的安全性具有较强的价值意蕴。当前,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提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来自政府、企业、社区与家庭、老年人自身等多因素的困扰。对此,需要转变老年群体观念,培育内在数字需求;重视多元主体帮扶,筑牢家庭反哺纽带;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适老化数字产品供给;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营造和谐数字生态环境,从而促使老年群体尽快融入数字社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张文忠  张平宇  薛冰  安树伟  邵帅  龙瀛  刘艳军  陶岸君  洪辉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能地支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治理;要树立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通过城市更新弥补过去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欠账,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宜居水平、经济活力,重塑城市社会空间网络;要充分借鉴“强链、补链、延链”等“链长制”方案与模式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以上观点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一帆  周福盛  
实现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促进乡村教育公平,是“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乡村学校面临的突出难题。高质量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追求公平性的教育地位、平等性的实践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共享性的资源使用等教育公共属性,而目前乡村学校课后服务面临着公平地位的失缺、实质平等参与机会提供不均、公益服务力量支持有限、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不足的公共性困境,需要从保障公平地位的支持条件、落实学生实质平等参与、拓展公益服务支持力量以及开发共享优质资源方面着手,寻求高质量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公共性困境突破,实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庆元  申雁飞  
本文对劳动价值论争论的逻辑走向进行了认真梳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进行了认真甄别,认为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核心质点是作为劳动方式的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或用政治经济学术语通俗地表述的"按劳分配";而私营企业主非劳动收入的合理性问题,则只有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立足于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统一的原理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