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1)
- 2023(11984)
- 2022(9927)
- 2021(9293)
- 2020(7615)
- 2019(17151)
- 2018(16932)
- 2017(31876)
- 2016(17318)
- 2015(18511)
- 2014(17856)
- 2013(16999)
- 2012(15544)
- 2011(13647)
- 2010(14293)
- 2009(13711)
- 2008(13399)
- 2007(11746)
- 2006(10799)
- 2005(9715)
- 学科
- 济(58405)
- 经济(58327)
- 管理(51435)
- 业(49860)
- 企(42087)
- 企业(42087)
- 方法(23527)
- 制(22953)
- 银(21704)
- 银行(21558)
- 行(20261)
- 财(20058)
- 数学(19971)
- 数学方法(19737)
- 中国(19293)
- 农(17941)
- 技术(15471)
- 融(15466)
- 金融(15466)
- 业经(15230)
- 贸(13382)
- 贸易(13365)
- 度(13260)
- 制度(13255)
- 易(13068)
- 审计(12184)
- 体(12136)
- 农业(11761)
- 务(11273)
- 策(11265)
- 机构
- 学院(225901)
- 大学(224630)
- 济(97539)
- 经济(95571)
- 管理(88100)
- 研究(78427)
- 理学(75194)
- 理学院(74442)
- 管理学(73436)
- 管理学院(73000)
- 中国(68954)
- 财(51045)
- 京(47459)
- 科学(44963)
- 农(42709)
- 所(39183)
- 财经(38679)
- 中心(37733)
- 江(36596)
- 经(35310)
- 研究所(34896)
- 农业(33325)
- 业大(33230)
- 经济学(29901)
- 银(29779)
- 北京(29282)
- 财经大学(28874)
- 州(28696)
- 银行(28593)
- 院(28287)
- 基金
- 项目(148517)
- 科学(117784)
- 基金(109018)
- 研究(107907)
- 家(96200)
- 国家(95338)
- 科学基金(81919)
- 社会(70595)
- 社会科(67125)
- 社会科学(67108)
- 省(57889)
- 基金项目(56975)
- 自然(52886)
- 自然科(51672)
- 自然科学(51656)
- 自然科学基金(50794)
- 教育(49245)
- 划(48755)
- 资助(43691)
- 编号(41938)
- 成果(34141)
- 创(34132)
- 重点(33622)
- 部(33024)
- 创新(32088)
- 发(31809)
- 课题(29871)
- 国家社会(29785)
- 教育部(28652)
- 制(28597)
共检索到363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涂建明 朱渊媛
本轮新审计报告改革旨在增强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沟通价值,预期会对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决策相关的增量信息。研究从银行信贷决策的视角,以2017—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刻画了改革窗口、关键审计事项特征和新增信息等变量,检验了审计报告改革对上市企业获得新增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审计报告改革总体上使得银行对上市企业的新增贷款额显著缩减;新审计报告中所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与银行新增贷款总额显著负相关;审计报告改革所提供的增量风险信息负面地影响到银行对上市企业的新增贷款。以上审计报告改革的政策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表明,我国的新审计报告改革有利于倒逼审计师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其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会通过"风险信号传递效应"和"增量信息效应"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而新审计报告所提供的增量风险信息是这一作用机制的根本驱动因素。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新审计报告改革在银行信贷决策行为上的政策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璐
本文选择2011-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新增银行贷款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决策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之间显著正相关;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决策之间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明显弱化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审计意见 银行信贷决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郭艳萍
本文选取2009-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企业性质两方面研究其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研究表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当企业性质为民营企业的情况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改善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管理和提高企业信贷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璘琳
基于信贷配给理论,提出从专利信息和信号传递两个角度,探讨专利质押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专利数量和质量信息对银行贷款规模影响显著;低风险企业愿意为贷款提供更多的专利质押,企业通过专利质押传递其风险类型的信号;银行对专利质押量大的低风险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专利信息能够作为企业信息的重要补充,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传递信号,为银行提供信贷决策的依据。专利质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配给问题。
关键词:
专利信息 信贷决策 风险类型 信贷配给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涛 黄羽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及对策李涛,黄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类型有股份制、拍卖、国有民营即租赁和破产等,其目的是重组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配套改...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贞洁 王竹泉 苏昕卉
由于对"资产"和"资本"概念的混淆,基于总资产计算的"名义杠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杠杆水平,短期财务风险指标也无法正确估计杠杆引发的风险。依托2007-2016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研究发现:(1)传统意义下我国上市公司杠杆水平整体偏高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指标错估造成的,这种错估程度在那些"交易"强势的企业(如国有企业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中较为严重。(2)对大部分偿债能力正常的公司来说,传统研究系统地高估了"名义杠杆"对短期财务风险指标的负面影响,且杠杆错估越严重,这种高估越明显。(3)传统研究存在的指标错估问题使银行无法依据企业的"真实杠杆"和"真实短期偿债能力"进行有效的信贷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金融领域的信贷风险,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曹伟 赵璨 杨德明
本文搜集并整理了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关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研究了夸大其词的“互联网+”信息披露是否会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夸大其词的“互联网+”信息披露能够影响银行信贷决策。企业夸大其词程度越高,下一年度获取的银行借款越多,但增加的主要是短期贷款。同时,企业夸大其词的资源获取效应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只有在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偿债能力较强、大股东掏空风险较小或环境不确定性较小的情况下,上述效应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银行并未识别出企业夸大其词的信号效应和机会主义,信贷决策效率较低。最后,治理机制的研究发现,随着企业信息环境的改善和信贷机构信息甄别能力的提高,夸大其词的“互联网+”信息披露的资源获取效应将难以奏效。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胡志颖 卢芳 宋云玲
以2015-2016年首批采用新审计报告的A+H股公司作为实验组,利用PSM方法选择非A+H公司作为控制组,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是否会影响银行信贷抵押条款。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使企业为单笔新增贷款提供担保的可能性增加,且这一效应在内外部信息环境较差、经营不确定性较大、事前违约风险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此外,未预期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篇幅越长,审计师实地走访越多,披露的资产核算事项越多,风险信号越强烈,银行感知的风险越大,要求企业为贷款提供担保的概率越高。这些结果验证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财务错报可能性的凸显效应,为进一步改善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提供了政策支持。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吴锡皓 秦帅 胡国柳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能否提升公司治理效果,目前存在机会主义假说和外部监督假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文章以银行信贷决策为切入点,首先考察不同的审计意见如何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规模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检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研究显示,与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相比,那些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次年新增的银行信贷规模显著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购买强化了非标审计意见降低次年新增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向银行传递了机会主义的信号,导致银行做出了减少信贷规模的决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建威 孟翠莲 洪金明
关联交易提高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了信贷的风险。本文实证考察了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结果发现,它们之间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关联交易金额越大,银行信贷越少,表明银行将关联交易视为一种利益输送行为,而非效率促进行为。结合所有权性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样本中,这一显著关系仍成立。说明尽管国有企业存在着预算软约束,但是银行还是能够识别可能损害他们权益的经济行为。
关键词:
关联交易 效率促进 利益输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伟
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决策分析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很重要。经营风险分析是银行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行业性分析、市场分析、销售分析、生产分析和供给分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银行 企业 信贷决策 经营风险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乔海曙
论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的异化与规范乔海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步迈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近期内,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各家专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的必然选择。迅速改善资产质量是专业银行转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超 张笑宇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置过度集中于某些大企业和行业,而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某些群体却处于融资困境。基于前景理论,通过构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经理人的信贷决策模型并用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前景理论在描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时优于期望效用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商业银行贷款经理人的信贷决策行为,并得出如何设计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思路,为解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偏差给出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前景理论 信贷决策 绩效评价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何慧华 方军雄
近年来,证券交易所推行的问询函监管逐渐成为保障和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机制,其实施效果自然成为监管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银行的角度研究问询函监管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溢出效应,具体考察问询函监管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司被出具问询函后,银行的贷款利率显著更高,贷款期限显著更短,银行贷款要求提供担保的可能性和比例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处于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情境中,或银行对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为关注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更加显著,不过,贷款期限、担保要求等非价格条款并没有显著差异。同时,问询函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在银企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时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发现公司收到问询函以后,分析师预测分歧度显著提高,这表明信息风险是问询函监管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一个可能渠道。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褚剑 方军雄 于传荣
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开始实施的融资融券制度作为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地检验了卖空约束放松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约束放松之后,银行倾向于向标的公司发放更大额度的信贷,同时其贷款期限更长,而且贷款担保要求更为宽松。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关系在标的公司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大以及银行对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为关注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最后,我们还发现,卖空约束放松之后,更多贷款给标的公司的银行其经营绩效随之明显上升。综上,卖空约束的放松大大缓解了标的公司的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而银行也做出了合宜
关键词:
卖空机制 溢出效应 银行信贷决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