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6)
2023(10655)
2022(8936)
2021(8504)
2020(6850)
2019(15091)
2018(14779)
2017(27651)
2016(15371)
2015(16698)
2014(16293)
2013(15720)
2012(14367)
2011(12681)
2010(13093)
2009(11990)
2008(12284)
2007(10711)
2006(9396)
2005(8508)
作者
(41558)
(34490)
(34474)
(33130)
(22213)
(16637)
(15591)
(13104)
(12982)
(12726)
(11654)
(11366)
(11115)
(11068)
(10940)
(10522)
(10401)
(10237)
(10017)
(9831)
(8667)
(8515)
(8317)
(7910)
(7890)
(7810)
(7783)
(7672)
(6979)
(6799)
学科
(50542)
经济(50488)
管理(49667)
(45533)
(38180)
企业(38180)
(28857)
方法(18921)
(17314)
中国(16929)
数学(15777)
数学方法(15506)
(14435)
财务(14409)
财务管理(14361)
(14350)
企业财务(13685)
财政(13253)
业经(12704)
(12341)
地方(12274)
(11372)
农业(11001)
(10876)
贸易(10870)
(10813)
(10605)
(10515)
银行(10501)
(9917)
机构
学院(204880)
大学(199418)
(80776)
经济(78912)
管理(75579)
研究(70884)
理学(64385)
理学院(63617)
管理学(62512)
管理学院(62094)
中国(54170)
(47877)
科学(43021)
(41312)
(36039)
(33963)
财经(33664)
(32679)
中心(32263)
研究所(32142)
(30446)
业大(28368)
(26825)
师范(26559)
农业(26535)
(26007)
北京(25697)
(25429)
财经大学(24565)
经济学(23973)
基金
项目(132555)
科学(104248)
研究(99168)
基金(94954)
(82853)
国家(82134)
科学基金(70092)
社会(61900)
社会科(58675)
社会科学(58660)
(52797)
基金项目(48773)
教育(46077)
自然(44809)
(44202)
自然科(43787)
自然科学(43773)
自然科学基金(42974)
编号(41111)
资助(38611)
成果(34664)
重点(30364)
课题(29538)
(28916)
(28866)
(28039)
(27838)
创新(25968)
科研(25380)
项目编号(25357)
期刊
(95045)
经济(95045)
研究(63624)
中国(44072)
(41799)
(31958)
学报(30977)
管理(29384)
科学(28541)
教育(25012)
大学(23429)
学学(22329)
农业(21704)
(21507)
金融(21507)
财经(16819)
业经(16490)
技术(16426)
经济研究(16255)
(14363)
问题(11539)
(11344)
(10944)
财会(10458)
(10440)
会计(10090)
现代(9603)
国际(9019)
商业(9017)
科技(8944)
共检索到317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强   刘玮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财政涉灾预算在灾后救援、恢复和重建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新兴风险以及灾害风险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给传统的财政体系带来了严峻的风险挑战。新安全格局对自然灾害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涉灾预算结构来增强财政抗灾韧性。要从总体性、人民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财政抗灾韧性建设,基于资金或有程度匹配灾害风险频率和强度的原则对财政涉灾预算结构进行优化,有针对性地应用灾害金融工具以减轻灾害损失后果,前瞻性地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平稳发展。要持续推进灾害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实现财政安全与韧性治理良性互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孔德兰  周建松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全面深化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适应新的财政投入方式的要求。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归纳提炼"加减乘除"财政投入教育新机制的基本含义,分析其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应新的财政投入机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若干理念和策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孔陇   赵福昕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是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题之道。本文结合“韧性”原理将韧性构成要素拆解为风险抵抗力、弹性恢复力、核心竞争力与适度控制力,研究发现:产业链韧性“四力要素”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战略、目标、价值以及内容四个方面高度耦合。因此,为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化解贸易壁垒、技术制裁、市场封锁、外资控制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造成的威胁,需从战略域、技术域、融合域和主体域出发,有序推进“战略托底—机制保障—多链融合—主体赋能”的实践方略,秉持“中国之治”的价值取向,将全球竞争格局重构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我国新竞争优势重塑的“内部动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始发  毕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安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新安全格局”重要论断。从学理层面阐释新安全格局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夯实新安全格局的理论基石,可以为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新安全格局的指涉对象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风险社会,更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具备特殊意义的风险综合体。新安全格局由传统型安全格局发展而来,紧密贴合中国国情,形成了以“十六个方面”为基础,“五大核心”“五对关系”共同组合的要素体系。新安全格局的战略目标是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安全格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发挥“集体力”,有效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单子丹   门丽双   赵艳蓉   韩香钰  
基于VUCA情境的研究视角,分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过程,剖析韧性的四维提升策略为系统资源冗余策略、系统结构重构策略、系统安全监管策略以及系统服务升级策略,并以联泰科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服务重组方式的仿真分析。研究发现:①VUCA情境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路径包含韧性无变化、韧性得到提升以及韧性因作用失败而淘汰三种结果;②服务升级策略所提出的服务重组方式对比服务组合方式更具有效性,且改进型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对比原算法具有更优的性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单子丹   门丽双   赵艳蓉   韩香钰  
基于VUCA情境的研究视角,分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过程,剖析韧性的四维提升策略为系统资源冗余策略、系统结构重构策略、系统安全监管策略以及系统服务升级策略,并以联泰科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服务重组方式的仿真分析。研究发现:①VUCA情境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路径包含韧性无变化、韧性得到提升以及韧性因作用失败而淘汰三种结果;②服务升级策略所提出的服务重组方式对比服务组合方式更具有效性,且改进型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对比原算法具有更优的性能。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贺明娟  
中国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经济复苏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但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形势愈加不可预测。以后疫情时代的双循环格局为研究背景,从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概念界定出发,探讨了黑天鹅事件与航空物流战略能力的构建,并对后疫情时代、双循环、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进行理论溯源;然后选取疫情发生前后中国航空物流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变化的原因,进而从系统力、平衡力、复原力三个维度构建了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度量标准,进一步对疫情大考下中国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较差的问题予以全面诊断,揭示出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三个战略维度问题和四个系统内部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四个层面提出了提升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策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智超  王昕晧  张健  黄绳雄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伟洋  赵会芝  曹晔  
教师职业韧性是中职学校教师个人在教育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工作压力和挫折、解决教育障碍的心理特征。职业韧性能为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是其克服职业倦怠的必要条件。依据职业韧性形成的过程,中职学校应将职业韧性培训与教师自身工作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做好教师职业韧性的培训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金灿  崔文香  
心理韧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受社会、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其提升策略应注重发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文章从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等不同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职业意识教育、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引入导师制、调动社会支持等途径,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许玉久  李光龙  王登宝  
近年来一系列突发风险灾害事件给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部署,财政韧性是财政系统抵御风险冲击、稳定恢复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能。本文引入财政韧性的治理思路,围绕“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体制”三元结构和“预防预警准备—应急救援响应—恢复重建评估”三重阶段的整体框架,从词源辨析、内涵概念、治理架构等层面阐释财政韧性的实现机理;从作用逻辑和现实困境两方面,分析财政韧性以财政应急治理为实践表征的行为过程;从构建更为安全高效的财政应急治理制度的分析角度,为强化财政韧性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柯君   王永刚   刘海斌   马续桐   李辰龙   孙佳佳  
为了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对应急冷链供应链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其供应链的韧性,基于应急冷链及供应链韧性特征分析,建立了应急冷链供应链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综合测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改进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构建了应急冷链供应链韧性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内三条应急冷链供应链韧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的影响因素而言,应急组织的管理能力对应急冷链供应链韧性影响显著,虽然所研究的应急冷链供应链韧性性能良好,但仍存在优化的空间,提出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信息共享系统、优化采购和库存管理等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雪峰   仇保兴   张赫   叶昊儒  
面对日益增加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适灾韧性的提升成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城市适灾韧性研究多聚焦于系统的静态属性,未能充分考量城市系统内在的动态性及适应能力。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深入探讨城市适灾系统的动态特性,旨在揭示CAS理论在提升城市适灾韧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识别并分析了城市适灾系统中的适灾主体、适灾资源及适灾环境三个关键子系统,并基于CAS理论的七个基本属性,系统地提出了七个促进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目标及关键实现机制。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理论成果有效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并对CAS理论应用于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潜在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城市适灾韧性的理论视野,也为城市管理者在灾害防控与恢复的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尤亮   任晴  
培育产业韧性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然之策,是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实然之举。但其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且研究成果相对分散,已有研究在产业韧性的内涵剖析、影响因素和测度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系统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梳理产业韧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剖析、评价产业韧性内涵与测度方式,概述产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产业韧性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所构成的复杂耦合系统,以产业的抵抗力、恢复力、调整力和更新力为核心内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产业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建构、研究对象全面探讨、跨产业综合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为后续研究留下广阔空间。总之,对产业韧性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层次理解产业韧性,为推动中国产业韧性提升和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悦风  项铭涛  王梦婧  吴次芳  
新形势下城市巨系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与未知扰动,要求安全防灾规划从目标对象、战略定位、技术手段与规划理念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结合我国"多规合一"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层级类型、流程形式与公共治理进行认识与思考;并从深化韧性城市的理论构建与机理研究、转变规划编制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流程、完善韧性实践中的规划传导和尺度治理、关注韧性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韧性规划的实践路径展望,力求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代化治理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