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7)
- 2023(10682)
- 2022(8602)
- 2021(7956)
- 2020(6282)
- 2019(13458)
- 2018(13354)
- 2017(23644)
- 2016(12958)
- 2015(14257)
- 2014(13737)
- 2013(12717)
- 2012(11345)
- 2011(10227)
- 2010(10410)
- 2009(9714)
- 2008(8939)
- 2007(7948)
- 2006(6873)
- 2005(6008)
- 学科
- 济(45030)
- 经济(44971)
- 管理(38169)
- 业(32195)
- 企(27032)
- 企业(27032)
- 地方(15329)
- 中国(14898)
- 农(14391)
- 技术(13175)
- 方法(12942)
- 业经(12029)
- 学(11220)
- 制(10728)
- 财(10443)
- 数学(10365)
- 数学方法(10181)
- 理论(9981)
- 农业(9551)
- 技术管理(9538)
- 银(8824)
- 银行(8804)
- 地方经济(8771)
- 融(8733)
- 金融(8725)
- 行(8543)
- 体(8436)
- 教育(8317)
- 环境(8263)
- 和(7522)
- 机构
- 学院(168629)
- 大学(163231)
- 济(61066)
- 经济(59520)
- 管理(59514)
- 研究(58837)
- 理学(50314)
- 理学院(49647)
- 管理学(48566)
- 管理学院(48241)
- 中国(44109)
- 科学(37988)
- 京(34016)
- 所(29410)
- 财(28909)
- 农(28259)
- 中心(27405)
- 江(26995)
- 研究所(26856)
- 范(25300)
- 师范(24959)
- 业大(24298)
- 技术(22710)
- 州(22500)
- 院(22364)
- 农业(22255)
- 财经(21840)
- 北京(21084)
- 省(20088)
- 经(19581)
- 基金
- 项目(117096)
- 科学(91905)
- 研究(89642)
- 基金(80521)
- 家(70903)
- 国家(70291)
- 科学基金(59720)
- 社会(55252)
- 社会科(52136)
- 社会科学(52124)
- 省(50057)
- 基金项目(42008)
- 教育(41862)
- 划(40680)
- 编号(38041)
- 自然(36487)
- 自然科(35630)
- 自然科学(35617)
- 自然科学基金(34897)
- 成果(31229)
- 资助(30429)
- 课题(28031)
- 创(27404)
- 重点(27319)
- 发(27126)
- 创新(25756)
- 部(23763)
- 年(23702)
- 项目编号(23086)
- 国家社会(22783)
共检索到260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联廉 杨妍茜
时下正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远非过去所能及。新媒体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表现路径。新媒体是认同机制的重要要素,达成认同共识离不开新媒体传播。新媒体已成为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云南加快新媒体矩阵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矩阵平台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新媒体+文化+生态+产业+治理+致富的经典整体传播模式。面对当前新媒体“社群”传播时代的新挑战,云南持续充分发挥新媒体正能量影响,对其内容、载体、手段、监管和机制创新,实现新媒体的角色由想象的感性到印象的理性命题转变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
新媒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明月 戴学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新疆通过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使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团结的稳疆产业,成为丰富完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润疆产业,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兴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疆产业。新疆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依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于文化旅游业自身蕴含的开放机制、融合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内生机制,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进程,牢固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王巧
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个恒久主题是对“一”与“多”关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就包含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内在需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要在哲学层面上深刻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者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也要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定位,还要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着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民族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性 差异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文心 何虎生
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化世情复杂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依托,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关键词"共同体"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意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都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立足主体性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看属于现代国家的认同建构范畴,是中华民族之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的实现在理论维度上要求顺应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主体性发展导向,包容中华民族的结构张力;在历史维度上要求理清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主体性生成进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现实维度上要求保障从思想观念到物质利益的主体性实现路径,落实民族平等的价值原则。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舜粤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