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30)
2023(5838)
2022(4786)
2021(4439)
2020(3582)
2019(7755)
2018(7765)
2017(12904)
2016(7067)
2015(7925)
2014(7441)
2013(6722)
2012(6145)
2011(5628)
2010(5817)
2009(5268)
2008(5111)
2007(4923)
2006(4271)
2005(3688)
作者
(19887)
(16672)
(16469)
(15467)
(10300)
(7780)
(7399)
(6382)
(6269)
(5807)
(5612)
(5554)
(5415)
(5255)
(5130)
(4963)
(4886)
(4871)
(4720)
(4677)
(4215)
(3966)
(3923)
(3834)
(3780)
(3744)
(3663)
(3524)
(3450)
(3355)
学科
管理(24719)
(21809)
经济(21779)
(21580)
(19476)
企业(19476)
技术(11156)
技术管理(8770)
中国(8605)
(7621)
(6653)
业经(6620)
(6487)
(6448)
(6416)
理论(6359)
方法(6173)
(6009)
银行(5991)
(5830)
(5435)
金融(5428)
教育(5202)
地方(5053)
数学(4282)
数学方法(4206)
体制(4187)
农业(4046)
(3925)
教学(3826)
机构
学院(93913)
大学(92651)
(34676)
管理(34265)
经济(33789)
研究(33480)
理学(28700)
理学院(28360)
管理学(27842)
管理学院(27640)
中国(25545)
科学(20517)
(20076)
(17434)
(16580)
(16047)
(15639)
中心(15223)
研究所(15015)
业大(13618)
(13209)
师范(13024)
财经(12903)
(12766)
技术(12636)
北京(12532)
农业(12521)
(12413)
(11673)
(10927)
基金
项目(62805)
科学(49389)
研究(48368)
基金(43269)
(38165)
国家(37810)
科学基金(32106)
社会(30072)
社会科(28356)
社会科学(28347)
(26452)
基金项目(22433)
教育(22083)
(21709)
编号(19777)
自然(19242)
自然科(18835)
自然科学(18827)
自然科学基金(18476)
成果(16815)
(16425)
资助(16059)
创新(15546)
课题(14956)
重点(14328)
(14048)
(12818)
国家社会(12460)
项目编号(12432)
(12225)
期刊
(42395)
经济(42395)
研究(28917)
中国(24930)
教育(16370)
学报(15791)
管理(15308)
(15043)
科学(14125)
(14095)
大学(11979)
学学(11110)
农业(9860)
技术(9794)
(9190)
金融(9190)
业经(7810)
经济研究(6940)
科技(6767)
财经(6377)
图书(5704)
(5627)
(5482)
论坛(5482)
(5376)
职业(5321)
(5010)
问题(4849)
技术经济(4748)
商业(4197)
共检索到150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晓华  白凯  
新媒体使旅游业成为和互联网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之一,也为目的地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目的地形象从主体到内容都经历了权威和中心的解构,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庙堂和江湖共同完成的重构。一、旅游需要裂变与媒体去中心化1.旅游者的围观和自我表达:目的地形象的新内容新媒体兴起背景下,旅游者的需要和活动出现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媛  李想  
旅游学者开展目的地形象研究已近50年①,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研究手段也较为多样,这一支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旅游领域的一门显学。也因为此,研究目的地形象的学者常常需要思索如何让这个经典话题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知识增量。这篇短文就是两位笔者不揣浅陋,对新媒体环境下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一些初步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茂英  沈海莉  
基于Web 2.0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的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等新型传播途径深入民众生活,其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形态多样性、共享性等特征逐渐打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使得用户积极地参与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其中,视觉媒体的发展促使“读图时代”的来临,甚至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的文化景观。Flickr、NICE、LOFTER、微镜头、In等图片化社交应用平台,以及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丽丽  张金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移动互联无疑是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最具变革性的力量。当前,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013年5月,麦肯锡在发布的《展望2025:12项决定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报告》中罗列了有望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移动互联网位居首位。迈克尔·塞勒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高军  吴晋峰  
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已经进入形象主导阶段,对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旅游者的目的地形象认知具有主观性,使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比较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成果依然散落在各自独立的研究之中,尚未有系统总结。文章从5个方面述评了相关成果,发现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同有异,但存在普遍差异,同时,现有研究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研究案例看,研究普遍缺乏中国案例;从研究视角看,能够影响人类行为的情境要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研究内容看,跨文化研究在文化群体比较中占据绝对主导,国内学界也仅在跨文化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何雪莲  
脱胎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符号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旦运用到中小学课堂,势必流于解构技巧训练。任何一种解构的效果都颇为可疑,媒介素养教育不会使世界更好,只会使一个贫乏的大脑更加贫乏。新媒体带来知情权和参与权,受众消失,制作人诞生,人们解读媒介文本内容能力大大提高,解码媒介文本制作技巧无师自通。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迅速过时。知道不等于接受,解构无助于建构,技巧带不来素养,独立建制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富裕国家的教育富裕病,可取之途是将之融入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将重心从解构技巧转向文化素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宏梅  
目的地形象一直以来都是目的地营销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概念。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或与旅游者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决策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旅游者的访问和重访意向,进而影响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目的地管理或营销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在目标市场树立充满个性的目的地形象。信息通讯技术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吕兴洋  
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不只是依靠口号、口碑等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语义,更是依赖直接的感官。因此,目的地营销者需要思考如何开展感官营销,利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信息传递,在潜在旅游者心中塑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目的地形象。一、目的地营销的感官机会感官是人类接触和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手段。同样,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过程也需要依赖5种感官来实现,所以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官
关键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黎洁  吕镇  
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黎洁,吕镇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特点及引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特点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lmage)指人们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人们对任何已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炳义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并且作为营销工具被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微博的特点和旅游营销有很多的契合之处,符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目标市场的特性。利用微博开展营销,加大了信息的覆盖率,不仅费用很低,且互动性明显增强,更加方便交流,提高了营销的效率。但是,微博营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成功地运用这把双刃剑,借此来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整体升级,需要总结有关旅游目的地官方微博的探索和实践,引进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病毒式营销和事件营销等先进的营销理念,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微博营销运作的方法和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阿敏  吴晋峰  王君怡  
旅游经验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非特定目的地旅游经验对目的地形象多个维度的影响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文章基于一手数据,以到访过西安的中国国内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非特定目的地旅游经验对目的地形象多个维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非特定目的地旅游经验是认知形象的影响因素。经验丰富的旅游者对目的地抽象属性的评价更客观,对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维度的评价更积极。(2)非特定目的地旅游经验是情感形象的影响因素。经验丰富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情感体验更积极正面。(3)非特定目的地旅游经验是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的影响因素。经验丰富的旅游者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更强烈。(4)非特定目的地旅游经验不是刻板形象、独特形象、整体形象和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勇  杨珊珊  余明阳  
进入新媒体时代,领导对员工的管理遭遇到诸多尴尬,企业必然要调整管理思路,以适应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文化。乍看,新媒体时代好像一个大漩涡,充满了日新月异甚至有些失控的技术和行为。然而,在正视和理解新媒体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要针对企业员工管理出现的新问题,转变管理思路及管理方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鹏  张威  钮闻哲  
旅游屏蔽现象已经成为非优势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和竞争力塑造中的制约瓶颈。本文基于旅游屏蔽理论,通过概念理清、研究脉络梳理,从主、客、媒三个层面提出了信息流屏蔽、竞争力屏蔽和利益屏蔽的屏蔽盾模型,揭示了屏蔽现象的成因和形成机理与脉络。竞争力屏蔽是目的地资源禀赋差异的外在表象,利益屏蔽是目的地治理中的利益博弈,信息流屏蔽是目的地营销中的信息失真。基于该模型,本文探究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文化符号、资源禀赋与形象定位和旅游线路设计对屏蔽现象形成的作用,提出了品牌个性突出、形象叠加、个性化市场定位、室内外旅游产品融合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和重构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宏梅  蔡利平  
国家形象是国际商务和国际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目的地形象是旅游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对于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目前,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基本上是独立的,文章在全面回顾两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两概念定义、理论基础、形象主体和客体、形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根据对国家形象、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研究中的其他社会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整合这些变量的旅游意向模型以及相应的三个命题,以引导下一步的实证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玥  
<正>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底蕴的外在展示,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关系到城市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实操议题,同时也是传播学界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由黄骏编著的《以城为媒: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一书,便以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为基础,探索了融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新理论框架,并着重回答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问题。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