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33)
- 2023(3634)
- 2022(2978)
- 2021(2760)
- 2020(2274)
- 2019(5337)
- 2018(5177)
- 2017(10340)
- 2016(5368)
- 2015(6140)
- 2014(6059)
- 2013(6155)
- 2012(5659)
- 2011(4971)
- 2010(5114)
- 2009(4701)
- 2008(4614)
- 2007(4415)
- 2006(3911)
- 2005(3088)
- 学科
- 济(26080)
- 经济(26067)
- 管理(17807)
- 业(14833)
- 企(11651)
- 企业(11651)
- 方法(11022)
- 数学(9906)
- 数学方法(9873)
- 地方(7472)
- 农(7451)
- 中国(6794)
- 财(6424)
- 农业(5379)
- 业经(5355)
- 土地(4546)
- 环境(4483)
- 学(4350)
- 技术(4332)
- 划(4327)
- 资源(4289)
- 制(4141)
- 地方经济(4121)
- 策(3879)
- 税(3869)
- 税收(3714)
- 收(3691)
- 和(3572)
- 发(3508)
- 贸(3325)
- 机构
- 学院(72279)
- 大学(71604)
- 济(31651)
- 经济(30994)
- 管理(29003)
- 理学(24466)
- 理学院(24222)
- 管理学(23944)
- 管理学院(23812)
- 研究(23767)
- 中国(19133)
- 京(15585)
- 财(15171)
- 科学(13555)
- 中心(11955)
- 农(11895)
- 江(11893)
- 所(11284)
- 财经(11247)
- 业大(10729)
- 经(10237)
- 研究所(9981)
- 北京(9646)
- 经济学(9624)
- 州(9257)
- 院(9124)
- 农业(9042)
- 范(8960)
- 师范(8886)
- 经济学院(8767)
- 基金
- 项目(47618)
- 科学(37584)
- 研究(36278)
- 基金(34163)
- 家(29347)
- 国家(29112)
- 科学基金(25295)
- 社会(23876)
- 社会科(22567)
- 社会科学(22562)
- 省(19001)
- 基金项目(18109)
- 教育(16787)
- 自然(15515)
- 划(15203)
- 自然科(15037)
- 自然科学(15033)
- 编号(14843)
- 自然科学基金(14781)
- 资助(13547)
- 成果(11951)
- 部(10914)
- 重点(10762)
- 课题(10709)
- 发(10422)
- 国家社会(9947)
- 创(9848)
- 教育部(9398)
- 制(9224)
- 人文(9221)
共检索到115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宁 金晓斌 唐健 张志宏 赵婕 宋佳楠 周寅康
论文以农用地转用环节征收数额较大、改革相对较早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研究对象,应用2003—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率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间动态变化的计量经济函数,采用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的耕地保护绩效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08年间,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率每提高1元/m2,每省每年约能减少耕地占用面积47.26 hm2;②2003—2008年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实施累计抑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52 410.00 hm2,其耕地保护绝对效果较为显著;③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保护相对效果随年份呈上升趋势,地域差异较大但未呈现规...
关键词:
土地有偿使用费 耕地保护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苑韶峰
耕地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缓和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手段。以浙江省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为例,遵循财事权相匹配原则重构耕地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对于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促进耕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总体上,浙江省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处于耕地亏损状态,不能参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省域范围内,全省64个研究单元中共有50个县级行政单位存在耕地保护地方事权外溢效应,可以分配到浙江省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财事权相匹配视角下的优化分配结果与实际分配结果。研究发现,相比实际分配模式,基于财事权相匹配视角构建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下资金分配对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区倾斜度更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剑 曹海欣 赵芳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自1999年开征以来,作为调节土地市场的重要经济杠杆,在促进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抑制新增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增加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从实践看,新增费管理政策仍过于粗放,存在多种"亚健康"症状。实现新增费差别化管理,将有助于提升新增费资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寿金宝 栾淑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保护耕地政策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将日趋尖锐。但只要我们坚持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用辩证的观点和有机协调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关系,就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城市建设 耕地保护 城乡协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靳相木
研究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改进农地非农化开发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开发中,地方政府是第一顺序的土地开发者,中央以新增建设用地配额的形式统筹分配土地开发权,这一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与土地公有制以及当前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这一体制的"刚性"也引发了很多矛盾。改进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可能路径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配额与其耕地保有量挂钩,构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对配额进行调剂。研究结论:沿着可转让配额方向推动农地非农化开发的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效衔接和协调的一个可选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健 王鹏 彭山桂 张勇 吴群
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中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其消极影响也广受诟病,因此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其研究视角逐渐从单一地方政府层面上升到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影响。本文区分存量建设用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中国土地市场网2007—2016年279个地级市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分析其区域、用途差异,考察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存在显著互动影响,并在区域和用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②从区域差异看,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在东部地区尤其明显;③从用途差异看,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在商服和工业用途更显著;④按照传统的经济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东、中、西、东北等区域分别分析区域内部新增建设用地的互动影响,会导致各个区域的互动影响系数均小于全国整体的平均水平。本文为中央政府调控建设用地扩张提供了更精准的政策抓手,可以优先重点调控:①新增建设用地;②东部地区;③商服和工业用地。本文对未来土地出让互动影响及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下一步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韦燕飞 陈燕奎 陈德飞 刘培培
将海洋渔业研究领域的可转让配额机制引入新增建设用地调控研究,以探索我国现行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管理的改进方向。分析了个别可转让配额机制引入的适用性和理论逻辑以及可转让配额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实施的关键问题,并以百色市为例,计算引入可转让配额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GDP的机械增长和软性增长,证明引入可转让配额,可显化各地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真实需求,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产出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可转让配额机制的引入可以成为今后我国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方向之一。
关键词:
可转让配额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用地调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谈明洪 吕昌河
中国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由于快速城市化,城市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矛盾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用地远比农村居住用地节约,城市化有助于减少耕地的流失;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尖锐,城市用地的蔓延极可能造成耕地资源的紧张。论文针对国外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我国城市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历程,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耕地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由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城镇人均用地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的差距。结果认为,中国城镇人均用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远...
关键词:
城市用地扩展 耕地流失 耕地保护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万里 陈玮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建设土地需求快速增加,而农村建设用地并未相应减少,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住宅(宅基地)许多被空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章结合农村进城定居各类人群的特点,从重点人群着手,探索农村宅基地跨区域流转的改革,提出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耕地总量和质量保护思路、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的操作模式以及农村宅基地指标跨区域流转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 耕地保护 宅基地 流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明华 陈默 张静雯
长期以来,城镇化带来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必然"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耕地保护的"必须"成为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城乡统筹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则有可能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提出的"城乡土地使用联动规划"是在综合考虑当前已有相关规划类型,在编制要求和方法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探索的一种既具有"城乡整体"的总体规划理念,又与当前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城市——乡村联动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方法。文章试图以规划为平台落实城乡统筹、以联动方式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变化,为解决用地增长和耕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必然"和"必须"的和谐统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其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3以及三系统总协调指数T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指数T1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2)从空间序列上看,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有川 范静
揭示了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必然导致城市建设由"发展需求决定新增建设用地供给"转变为"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选择发展需求",分析它对城市空间增长、规划布局、用地配置、开发强度变化和开发时序选择的影响,并从合理引导城市发展和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角度对以上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严控供地总量 城市空间发展 空间增长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