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4)
2023(6658)
2022(5255)
2021(4666)
2020(3554)
2019(7695)
2018(7430)
2017(13626)
2016(7387)
2015(7915)
2014(7259)
2013(7266)
2012(6850)
2011(6209)
2010(6051)
2009(5259)
2008(5084)
2007(4773)
2006(4318)
2005(3805)
作者
(22179)
(18548)
(18426)
(17168)
(11567)
(8927)
(8065)
(7174)
(7118)
(6436)
(6375)
(6243)
(6082)
(5976)
(5894)
(5894)
(5667)
(5449)
(5419)
(5344)
(4609)
(4547)
(4445)
(4374)
(4292)
(4110)
(4107)
(4008)
(3921)
(3711)
学科
管理(28278)
(26829)
经济(26801)
(23084)
(20542)
企业(20542)
技术(11166)
环境(10517)
中国(8903)
技术管理(8875)
方法(8855)
(8854)
(7301)
数学(7185)
业经(7153)
(7092)
数学方法(7053)
(6530)
(6307)
(5604)
银行(5579)
(5459)
(5413)
地方(5366)
(5158)
金融(5158)
理论(4782)
农业(4757)
(4541)
贸易(4537)
机构
大学(100000)
学院(99189)
(41292)
经济(40482)
研究(39749)
管理(36697)
理学(31069)
理学院(30720)
管理学(30130)
管理学院(29961)
中国(29817)
科学(25113)
(21851)
(20504)
(20432)
研究所(18573)
(18529)
中心(17795)
业大(16698)
农业(16202)
(16165)
(15322)
北京(13829)
财经(13821)
(13055)
(12629)
经济学(12528)
(12481)
(12289)
研究院(12129)
基金
项目(70007)
科学(55613)
基金(50841)
研究(49305)
(46832)
国家(46465)
科学基金(39005)
社会(31573)
社会科(29939)
社会科学(29930)
(28315)
基金项目(25978)
自然(25698)
自然科(25104)
自然科学(25092)
自然科学基金(24656)
(24496)
教育(21798)
资助(19452)
(18137)
编号(17759)
创新(17231)
重点(16764)
(16504)
(14759)
计划(14456)
成果(14123)
课题(13862)
国家社会(13810)
科研(13572)
期刊
(46073)
经济(46073)
研究(30655)
中国(24646)
学报(19546)
(18421)
科学(18002)
管理(16964)
大学(14535)
(14483)
学学(13748)
农业(12437)
教育(12332)
(10431)
金融(10431)
技术(9175)
经济研究(8002)
科技(7268)
(7187)
业经(7026)
财经(6674)
(5896)
(5529)
业大(5512)
技术经济(5462)
问题(5214)
农业大学(4677)
(4551)
论坛(4551)
(4344)
共检索到157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闫春红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基础设施恰是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载体,厘清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逻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现实背景出发,在明确“双碳”目标和新基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必要性,并从科技创新助推节能减排、数字经济助推低碳发展、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逻辑框架,建议未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协同、坚持科技减排、争取多元融资、打通政策壁垒,促进新基建成为“双碳”目标达成的新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榕芳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落实这一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先导。作为破解时代难题的前沿理论,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打破了“双碳”目标的认识误区与发展难题。实现“双碳”目标远景,必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合于科学路径中,呼吁国家间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在政府、企业、个人协调配合下,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推进绿色低碳文明新风尚,让人民共享资源红利与发展成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文李  
文章对“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高质量集成的共同富裕的协同逻辑、供给侧改革的改革逻辑、双循环格局的循环逻辑及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展开研究,为加快“双碳”目标更好地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和加快实现人民群众公平享有绿色、健康、舒适、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京平  廉海燕  
本文使用理论与现实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结合PSR模型、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解构国家审计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逻辑意蕴;以三种机制和三种类型审计功能的发挥探讨赋能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国家审计能以其监督、鉴证和评价功能契合我国低碳治理需求,并且通过低碳财税资金审计、低碳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和碳市场审计实现预防低碳资金滥用、揭示低碳政策落实情况、抵御碳交易市场风险,全方位为“双碳”目标实现赋能。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邓文硕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双碳目标”进程中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性制度,标志着我国“双碳目标”进程有了科学的指引和明确的路径。《意见》明确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双碳目标”的确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华胤  王燕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而推进秸秆生态化处理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成为农业“排碳者”。多元主体合作是“双碳”治理的最优选择。以往研究多关注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对策优化,基于“双碳”视角可以发现“秸秆悖论”的治理密码。碳责任是一套结构复杂的责任体系,是生产者和治理者的共同责任。碳责任归因、多元主体协商、责任份额调适、多维责任交互是达成合作的内在机制。在责任范围交互、责任量度匹配、激励性三个维度作用下,以责任内容为驱动力,可以生成层级“共责立方体”的模型。基于责任视角下的合作治理逻辑为基层政府组织农民有效参与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借鉴。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胡锋  
农业兼具碳排放和碳汇双重属性,既能通过碳减排助力碳达峰,又能借助碳增汇贡献碳中和。深度挖掘农业碳减排潜力并激励农业碳汇产出是实现农业碳中和,进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加强农业碳汇法治保障,巩固和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促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具言之,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协同立法模式并加强农业碳汇相关立法的内部衔接与协调;采取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管体制,建立农业碳汇交易“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明晰农业碳汇产权归属,从国家制度框架、地方政策体系及具体规则设计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适度发挥司法能动功能,建立农业碳汇司法救济机制;健全农业碳汇生态保护补偿、社会多方参与等配套实施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覃盈盈  
碳税作为价格型的碳定价方式,因其推进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治理的独特作用,在全球得到日益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政策目标,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碳定价方式单一、国际气候挑战压力不断加大等现实背景下亟须引入碳税政策工具,拓宽碳治理新思路。但碳税开征面临经济性、社会性、制度性、征管性等因素制约,通过充分借鉴国际碳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碳税开征的具体政策设计。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付艳涛  吴雪娟  许金兰  
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助力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又能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新基建服务于我国产业链迈向全球中高端,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推动消费升级。本文认为新基建推动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带动就业结构优化,保障收入稳定增长;逆向重塑供应链,提升供需匹配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个方面。新基建助力消费升级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基于5G网络的在线服务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及文体旅游消费三大领域。本文建议应切实提高县城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提高智能化消费监管能力及加强落后地区关键节点的公共资金投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春明  文磊  
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在"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审视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绝佳机遇。数字经济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贸易方式数字化和贸易对象数字化来实现,前者可以降低服务贸易成本,提高服务贸易效率,并对中小服务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机会造成影响;后者则拓展了服务贸易产品范围,并重塑了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但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平台所蕴含的风险也愈发凸显。利用数字经济实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流通体系,维护数据安全,妥善化解服务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算法伦理风险,并通过强化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反垄断监管和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保障平台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实现数字红利为全体国民所共享。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春明  文磊  
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在"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审视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绝佳机遇。数字经济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贸易方式数字化和贸易对象数字化来实现,前者可以降低服务贸易成本,提高服务贸易效率,并对中小服务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机会造成影响;后者则拓展了服务贸易产品范围,并重塑了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但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平台所蕴含的风险也愈发凸显。利用数字经济实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流通体系,维护数据安全,妥善化解服务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算法伦理风险,并通过强化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反垄断监管和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保障平台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实现数字红利为全体国民所共享。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高良   谢冰镜   邓敏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文梳理了“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历程,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对“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内在逻辑的探讨,并以陕西省实际状况和产业数据作为切入点,剖析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困境,进而探索“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加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进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增强固碳、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业、绿色贸易深化交流合作的实践路径。为确保“双碳”目标能够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积极落实绿色税收政策、探索ESG理念走向实践、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绿色投融资的保障措施。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建立了“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体系,期望为黄河流域等情况相似的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双碳”目标得到落实,助力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李睿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其中,"过程与方法"是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是达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中介、桥梁和机制。然而,如何最终达成三维目标,很多教师都很费解,甚至部分教师的教学重视"知识与技能",轻视"过程与方法",漠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就其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探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润洲  
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看,三维教学目标既意味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也意味着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三种不同的知识类型,还意味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而当下,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却存在着割裂式呈现、错位式运用与无人式落实等弊端。因此,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则需要明了知识三重,洞见教学逻辑;区分知识类型,匹配教学方式;坚守学生立场,捕捉教学机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