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645)
- 2023(21912)
- 2022(18380)
- 2021(17183)
- 2020(14366)
- 2019(32570)
- 2018(32051)
- 2017(61408)
- 2016(33168)
- 2015(37143)
- 2014(36425)
- 2013(35740)
- 2012(32472)
- 2011(29091)
- 2010(29272)
- 2009(27644)
- 2008(26704)
- 2007(23786)
- 2006(21081)
- 2005(18822)
- 学科
- 济(131639)
- 经济(131464)
- 业(111039)
- 管理(108334)
- 企(97220)
- 企业(97220)
- 方法(57881)
- 数学(47407)
- 数学方法(46738)
- 财(40576)
- 农(40157)
- 中国(38512)
- 业经(37702)
- 制(31500)
- 融(29722)
- 金融(29717)
- 银(29163)
- 银行(29109)
- 行(27952)
- 农业(27791)
- 务(27518)
- 财务(27435)
- 地方(27398)
- 财务管理(27384)
- 企业财务(25982)
- 理论(25474)
- 学(25008)
- 技术(24323)
- 和(23159)
- 贸(22963)
- 机构
- 学院(463764)
- 大学(460943)
- 济(186261)
- 管理(184609)
- 经济(182225)
- 理学(158689)
- 理学院(156962)
- 管理学(154232)
- 管理学院(153352)
- 研究(150755)
- 中国(120621)
- 京(97778)
- 科学(91808)
- 财(90207)
- 农(75471)
- 所(74583)
- 财经(71028)
- 中心(70449)
- 江(70017)
- 研究所(67391)
- 业大(67329)
- 经(64565)
- 北京(61329)
- 范(59125)
- 农业(58779)
- 师范(58590)
- 州(56480)
- 经济学(56141)
- 院(55112)
- 财经大学(52725)
- 基金
- 项目(311624)
- 科学(246469)
- 研究(230582)
- 基金(226297)
- 家(196142)
- 国家(194425)
- 科学基金(168727)
- 社会(146375)
- 社会科(138750)
- 社会科学(138715)
- 省(122624)
- 基金项目(119369)
- 自然(108635)
- 自然科(106105)
- 自然科学(106081)
- 教育(106030)
- 自然科学基金(104192)
- 划(101756)
- 编号(94188)
- 资助(92498)
- 成果(75969)
- 重点(69496)
- 部(68581)
- 创(66961)
- 发(66532)
- 课题(64768)
- 创新(62135)
- 国家社会(60441)
- 制(59645)
- 教育部(59207)
- 期刊
- 济(208423)
- 经济(208423)
- 研究(136699)
- 中国(94329)
- 管理(72826)
- 财(72614)
- 农(69973)
- 学报(69879)
- 科学(65174)
- 大学(54218)
- 教育(51440)
- 融(51061)
- 金融(51061)
- 学学(50964)
- 农业(47737)
- 技术(42426)
- 业经(35903)
- 财经(35271)
- 经济研究(32219)
- 经(30330)
- 业(26998)
- 问题(26803)
- 技术经济(23460)
- 图书(22423)
- 科技(21848)
- 现代(21776)
- 理论(21656)
- 版(21595)
- 商业(20565)
- 财会(20456)
共检索到696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丽 尹妍
在发展动能由生产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期,能源、交通、信息三网融合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那么新基建三网融合如何影响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呢?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新基建三网融合对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激励效应,该正向影响可通过降低创新资源错配度、绿色资金错配度和人才资源错配度加以实现;并且新基建三网融合也能带动邻近地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在进行异质性分析后发现,新基建三网融合对经济韧性较低、产业转型不足以及环境规制力度较强地区的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影响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深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创新资源协调配置、强化“绿色门槛”效应和推动人才链与新兴产业链“双链融合”的发展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丽锦 胡晓明 王文华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自身携带的创新属性和质优特征与制造业价值转型在新发展理念思想引领、价值创造模式跃迁目标、科技创新动力驱动和因地制宜发展节奏上保持了天然的价值契合性。新质生产力基于技术与要素的融合,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组织结构动态调整、生产服务体系智能化转变和产品生态市场化提升四个方面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价值转型的作用机制。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价值转型的紧密联系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语境,文章提出了聚焦产业高端、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发展基础、活跃人力资本四项赋能制造业价值转型策略路径。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制造业 价值转型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壹帆 孙嘉雯 陆岷峰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新的生产力。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科技创新依赖于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科技金融为此提供了关键支持。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均强调了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论文分析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存在资金匹配不足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此,论文提出了加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标准和重点,包括建立更有效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改善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对接机制。研究进一步构建了我国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模式,并提出了提升融合度的具体路径,如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科技项目评估机制、提升科技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和风险管理能力等。这些措施将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论文的研究为理解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实践指导,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阳佳余 阮梦瑜
已有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大多基于生产要素测度错配,本文从企业融资错配视角扩展Hsieh和Klenow模型,研究由企业融资及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将测度拓展至行业间层面。利用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本文发现,经济总体效率损失从1998年的57.8%上升至2013年的96.5%,其中93%来自融资和劳动力规模错配,仅7%来自融资类型错配;行业内和行业间错配分别造成了55.9%和6.9%的损失,行业内部中债务错配损失>劳动力错配损失>股权错配损失。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更轻微。最后从信贷约束缓解视角综合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提出效率提升路径,实证发现地方金融发展与外资开放均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路径之一。选取珠三角地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外商投资规模扩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使这种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扩散作用和门槛效应,对于以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路径之一。选取珠三角地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外商投资规模扩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使这种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扩散作用和门槛效应,对于以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孔庆恺 杨蕙馨 苏慧
构建两业融合缓解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资源错配指数和两业融合度设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结论:(1)两业融合能缓解物质资本错配和人力资本错配,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两业融合的资源错配效应存在明显的资源配置状态异质性和制造业行业异质性;(3)两业融合可通过要素流动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间接渠道缓解资源错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红波
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促使价值创造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重组、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将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产生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提出工业设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三业"融合创新的概念,进一步从创新理论演化角度出发,阐述"三业"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利用三者互动演化规律,构筑协同新兴制造平台,促进设计、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三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转型升级,找到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现赶超及高端突破提供指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静 吕孟丽 孙传超 谢韵典
本文基于外部学习的视角,探讨了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活动和自身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风险投资能有效促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这说明公司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学习策略,能帮助制造业企业学习和获取组织外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以建设新质生产力,从而助推数字化转型。(2)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生态位多样性和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均能增强新质生产力投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制造业企业为民营企业、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时,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更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公司以外部学习的方式建设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制造业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和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静 吕孟丽 孙传超 谢韵典
本文基于外部学习的视角,探讨了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活动和自身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风险投资能有效促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这说明公司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学习策略,能帮助制造业企业学习和获取组织外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以建设新质生产力,从而助推数字化转型。(2)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生态位多样性和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均能增强新质生产力投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制造业企业为民营企业、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时,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更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公司以外部学习的方式建设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制造业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和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静 吕孟丽 孙传超 谢韵典
本文基于外部学习的视角,探讨了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活动和自身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风险投资能有效促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这说明公司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学习策略,能帮助制造业企业学习和获取组织外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以建设新质生产力,从而助推数字化转型。(2)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生态位多样性和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均能增强新质生产力投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制造业企业为民营企业、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时,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更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公司以外部学习的方式建设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制造业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和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景师 徐兰 郭高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四链”融合的视角,职业教育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如下:一是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二是紧抓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导向;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需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四链融合 逻辑机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伯旭 李辉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越发深入,并展示出巨大的创新潜力。本文通过把握"互联网+"的主要内涵和特征,试图揭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机制,从而明确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组织结构和竞争绩效的影响。结合国外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模式和经验分析,探索"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结合点和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当前影响制造业企业实施"互联网+"创新的制度性、技术性、认知性障碍,提出推动互联网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产业融合 制造业 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伯旭 李辉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越发深入,并展示出巨大的创新潜力。本文通过把握"互联网+"的主要内涵和特征,试图揭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机制,从而明确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组织结构和竞争绩效的影响。结合国外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模式和经验分析,探索"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结合点和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当前影响制造业企业实施"互联网+"创新的制度性、技术性、认知性障碍,提出推动互联网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产业融合 制造业 转型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闫新宇
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以服务业扩大开放这一视角,从多个层面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不断深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也趋于升级;同时,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但扩大开放对制造业高端需求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应深入推进北京全域服务业扩大开放,发挥北京科创、金融优势,构建产业融合链条,推进高端产业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效应研究——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
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
长三角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研究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及其意义——评《产业融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基于美国的研究
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视角
新质生产力形成中企业信息资源服务创新模式——基于汽车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