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3)
- 2023(14763)
- 2022(12015)
- 2021(10955)
- 2020(9423)
- 2019(20929)
- 2018(20926)
- 2017(41308)
- 2016(21743)
- 2015(24284)
- 2014(23916)
- 2013(23292)
- 2012(21103)
- 2011(18743)
- 2010(18343)
- 2009(16883)
- 2008(16170)
- 2007(13998)
- 2006(12208)
- 2005(10473)
- 学科
- 济(92127)
- 经济(92022)
- 管理(63769)
- 业(62258)
- 企(48911)
- 企业(48911)
- 方法(46897)
- 数学(42815)
- 数学方法(42417)
- 中国(26500)
- 农(26097)
- 财(24761)
- 业经(20100)
- 贸(18466)
- 贸易(18460)
- 易(18002)
- 制(17363)
- 农业(17243)
- 地方(15584)
- 务(15073)
- 财务(15029)
- 财务管理(14998)
- 银(14993)
- 银行(14953)
- 学(14876)
- 企业财务(14301)
- 行(14248)
- 技术(13842)
- 融(13770)
- 金融(13768)
- 机构
- 大学(311226)
- 学院(310165)
- 济(132277)
- 经济(129975)
- 管理(124653)
- 理学(109490)
- 理学院(108424)
- 管理学(106686)
- 管理学院(106120)
- 研究(97087)
- 中国(74190)
- 京(63077)
- 财(61162)
- 科学(58044)
- 农(51501)
- 财经(50327)
- 业大(47346)
- 所(46605)
- 经(46058)
- 中心(46020)
- 江(43304)
- 研究所(42576)
- 经济学(41944)
- 农业(40777)
- 北京(38482)
- 经济学院(38332)
- 财经大学(37796)
- 范(37221)
- 师范(36744)
- 院(35187)
- 基金
- 项目(216762)
- 科学(172321)
- 基金(161736)
- 研究(154051)
- 家(141995)
- 国家(140871)
- 科学基金(121905)
- 社会(102303)
- 社会科(97313)
- 社会科学(97290)
- 基金项目(85835)
- 省(82821)
- 自然(79404)
- 自然科(77662)
- 自然科学(77640)
- 自然科学基金(76271)
- 教育(70775)
- 划(70342)
- 资助(65341)
- 编号(60765)
- 部(48597)
- 重点(48409)
- 成果(47203)
- 发(45698)
- 创(45375)
- 国家社会(43877)
- 创新(42530)
- 科研(42368)
- 教育部(42212)
- 人文(41218)
共检索到430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霜
自新城镇化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居民收入及消费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我国1978-2017年城镇化率和居民消费率的相关数据,探究新城镇化进程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新城镇化主要通过收入效应、示范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影响居民消费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新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带动作用明显强于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新城镇化 居民消费率 协整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雷潇雨 龚六堂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类型消费者(城市市民、城市非市民及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城镇化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选取全国176个城市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能够推动城市消费率的增长,但城镇化速度过快则会阻碍消费率增长。实证显示这一关系在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区别,中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通过扩大人口规模来提高城市生产能力和消费率增速,而东部城市只有通过提升农民工福利待遇,才能够促进消费率增长。进一步,本文还通过参数估计给出了我国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的产出弹性。
关键词:
城镇化 集聚效应 农民工 居民消费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金璐
本文基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探讨了生产性财政支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消费水平呈非线性U型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劳动收入所占比例呈现U型变化趋势。在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压作用不明显时,财政收入通过生产收入的影响主要促进居民消费,对非生产收入的影响也主要通过生产收入实现。而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强烈的挤压效应时,这两类支出都会产生刺激效应。在城市化率与居民消费率的U型关系中,政府的生产性财政支出比例可通过加强对居民消费率的适度抑制,在城市化率较低时产生积极效果,在城市化率较高时则可通过对居民消费率的适度促进,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虹乔
本文在阐述城镇化对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我国234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运用自抽样、OLS估计和SUR估计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翠翠
基于1999—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础上,考察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居民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城镇化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与区域差异,城镇化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不显著,居民消费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亦存在着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且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距拐点还有一段距离;城镇化水平提高能抑制居民消费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且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地区,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上创利 李兆鑫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而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拉动作用;第二,收入、环境与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收入对各类型的消费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影响不大,产业结构对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作用显著;第三,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产业结构这三类中间渠道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但均促进居民消费。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凌雪
文章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城镇化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域居民消费率的差距在缩小,趋向于集中,并且省域居民消费率变化较为频繁,与省域城镇化率一直增加的趋势并不相同。(2)根据马尔科夫链的分析结果,相对于2000年的消费率,省域在2001—2016年的消费率存在下降的现象。(3)中国邻近省份之间的居民消费存在相互模仿和相互竞争,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习惯效应,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U"型的关系,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和贸易依存度越高,居民消费率也越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歌
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确保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其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入手,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10-2022年的样本数据,建立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对此展开了实证研究。首先,探讨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即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其次,讨论了人口性别比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机制,以及城市化水平、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城乡收入比、人均消费支出等控制因素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最后,考虑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总体情况,总结了人口年龄因素和性别比因素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随着少儿抚养比的降低,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消费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少儿抚养比和性别比的相关系数在扩展模型中不显著,城乡收入比、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分别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促进了居民消费率的增长。居民消费率和滞后一项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其人均收入增长率、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系数显著,而老年抚养比系数则与扩展模型系数一致,性别比系数在模型中不显著,在此模型中性别比系数为正值,说明性别比升高会促进居民消费率。
关键词:
居民消费率 人口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秦腾 章恒全 佟金萍 马剑锋
构建向量形式的Kaya扩展模型,运用LMDI方法将用水总量分解为人口规模、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消费抑制因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6种效应。研究表明:用水总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居民消费的贡献,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引起的间接耗水的增长;人口规模和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增长具有持续的正向作用,且人口城镇化的驱动力要强于人口规模;消费抑制因子对用水总量的影响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过程,与用水总量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逻辑关系;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用水总量的增长呈现出持续的抑制效应,但是变动幅度较小,凸显出当前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节水方面的乏力。虽然居民消费极大地推动了用水量的增长,但是由于居民消费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佟金萍 赵明明 马剑锋 杨足膺
文章借助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法,构建了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消费抑制因子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模型,分别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就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是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全国范围内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显著正效应,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促进作用最大,但会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减弱,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但中西部地区会随着居民消费的提升而不断增强。消费抑制因子对能源消耗增长具有抑制效应,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较小,技术进步是能源消耗下降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能源消耗的增长。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居民消费 能源消耗 因素分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艳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与财富增长将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来看,居民收入、财富效应对推动城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当前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城乡居民缩小收入差距来刺激居民消费,但是其效果并不凸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铮 李广泳
运用SVAR模型,选取我国1978—2010年度的数据,就各类公共支出和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弹性分析、冲击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对各类公共支出和城镇化的弹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对各类冲击的响应也存在明显不同,居民消费波动主要来源于教育公共支出、医疗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的冲击,其中,医疗公共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波动的贡献率为60%,城镇化冲击对居民消费波动的贡献率为3.6%。
关键词:
公共支出 城镇化 居民消费 SVAR模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秀利 祝志勇
伪城镇化是以经济为导向的生产要素的城镇化而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可以考察城镇化的质量并判断城镇化的"真伪"。利用1978~2014年城镇化率和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通过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后发现:居民消费与城镇化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居民消费显著提高了城镇化率,但后者并未显著引起前者的提高,故两者是带动与被带动的单一关系而非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且居民消费对城镇化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这表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伪城镇化特征。为此,应将要素城镇化转变为人本身的城镇化,在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农业部门的发展,减少地方政府的行...
关键词:
伪城镇化 居民消费 要素城镇化 以人为本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得坤 李凌
利用地市级面板数据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与居民消费率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提升居民消费率,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才能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只有逐步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粗放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降低运人的成本、运物的成本和知识传播的成本,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良文 潘雅茹
文章利用2003-2014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模型,从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出发,实证分析城镇化与FDI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不同地区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FDI对居民消费增长存在正向作用,其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且具有滞后性;城镇化与FDI的交互作用对促进居民消费呈显著正向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FDI 居民消费 GM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