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0)
2023(9485)
2022(8133)
2021(7558)
2020(6624)
2019(15587)
2018(15457)
2017(29470)
2016(16461)
2015(18841)
2014(18814)
2013(18666)
2012(17874)
2011(16239)
2010(16260)
2009(15126)
2008(15223)
2007(13935)
2006(12216)
2005(10589)
作者
(50484)
(42194)
(42089)
(40086)
(26777)
(20517)
(19434)
(16678)
(16120)
(15263)
(14328)
(14251)
(13642)
(13432)
(13286)
(13273)
(13253)
(12522)
(12358)
(12155)
(10800)
(10444)
(10313)
(9729)
(9654)
(9644)
(9442)
(9384)
(8667)
(8569)
学科
(65976)
经济(65906)
管理(42707)
(39081)
(29879)
企业(29879)
方法(28987)
数学(25505)
数学方法(25206)
(20668)
中国(19279)
地方(17852)
(16280)
(15920)
农业(13924)
业经(13579)
(11987)
(11598)
贸易(11592)
(11122)
(10669)
环境(10229)
理论(9918)
(9420)
财务(9390)
财务管理(9358)
(8877)
(8847)
金融(8845)
银行(8834)
机构
大学(234619)
学院(232202)
(89312)
经济(86982)
研究(85297)
管理(83513)
理学(71032)
理学院(70003)
管理学(68514)
管理学院(68078)
中国(63527)
科学(56234)
(54744)
(48926)
(45413)
研究所(41285)
(40523)
业大(40373)
中心(39678)
农业(38982)
(37309)
北京(35080)
(32420)
师范(31997)
财经(31403)
(30968)
(29595)
(28335)
(28004)
技术(26963)
基金
项目(154920)
科学(118958)
研究(109546)
基金(108734)
(96967)
国家(96122)
科学基金(80023)
社会(65749)
(61841)
社会科(61813)
社会科学(61790)
基金项目(58421)
自然(54015)
(53554)
自然科(52651)
自然科学(52628)
自然科学基金(51665)
教育(50759)
编号(45265)
资助(44803)
成果(37173)
重点(35805)
(34490)
(33371)
课题(32729)
(31480)
计划(30540)
科研(30261)
创新(29400)
大学(28577)
期刊
(101725)
经济(101725)
研究(68984)
中国(52158)
(44074)
学报(43561)
科学(38444)
(32603)
大学(31919)
农业(29768)
学学(29552)
管理(28859)
教育(28152)
技术(20872)
(18829)
金融(18829)
业经(16691)
(16494)
经济研究(15557)
财经(15113)
问题(14223)
图书(13854)
(13055)
(13046)
资源(12277)
业大(11439)
技术经济(11247)
科技(10988)
现代(10421)
理论(10338)
共检索到355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储君  牛强  
新城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反磁力"中心,从而达到疏解中心城功能的作用。但如果新城的居住就业错位,配套服务存在缺口,严重依赖老城,则大量居民将返流老城,反而加剧老城的负担。本文从北京新城规划编制的回顾、疏解与返流现象的分析、形成机理的讨论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新城对北京功能疏解的作用是有限的,城市人口一产业的重心仍未彻底转移,同时,存在返流现象。最后建议在北京新版总规落实与分区规划编制中,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在更大范围谋划功能疏解,将规划实施嵌入既有制度环境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认为应把人口管理与新常态下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并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管理框架,从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方式的角度去解决人口问题。同时,加强政府合理行政干预,打破京津冀行政分割,建立首都圈总体产业布局,促进"回波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变,通过就业人口、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输出改善首都圈经济平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佳骏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能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镜鉴。雄安新区规划应从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着眼雄安未来城市功能与形态开发,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主导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利用集约高效、产城有机融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同时,推动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功能同步规划与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霞   姜群鸥   齐元静   张宝林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 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沙河镇和小汤山镇;文旅康乐涵养区主要包括阳坊镇、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兴寿镇;城乡腹地承载区主要包括东小口镇、回龙观镇、霍营街道、马池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等。本研究可为昌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卡  
外围中心的集聚力不足是引发人口疏散乏力、空间建设无序等大都市"城市病"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探寻提升外围中心的集聚力关键路径,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围中心集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指标权重和北京市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相结合,对未来几年各区县人口集聚趋势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前期发展优势和土地资源约束对人口集聚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政策、体制等外生集聚力对城市发展新区的影响更大,内生集聚力最大的城区依次是朝阳、海淀、大兴、昌平和通州,内生集聚力最小的依次是门头沟、石景山、东城和西城,政府需通过政策、体制等外生力量提高城市发展新区的外生集聚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光辉  颜廷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长松  陈喜波  韩光辉  
快速城市化进程,促使地名规划的产生,地名规划应属于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一种专项规划,在满足新城规划区对地名需求的同时,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北京通州、大兴和平谷三座新城的规划建设与地名的演变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新城地名规划以历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塑造特色文化的城镇地名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周燕  
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已成为首都调控人口的基本思路。以制造业为例,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路径较为清晰,北京多数衰退产业都可以在天津和河北找到选择区位。北京制造业的转移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且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产业转移的就业负面效应微小。产出和工资水平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短期来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各自的就业存在负面效应;但从长远看,增加了天津和河北劳动力需求,促进了就业。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减少区域差距、促进津冀经济发展、放缓北京经济增长速度或提高工资水平以实现北京人口调控目标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戚本超  赵勇  
论文分析和总结了首尔人口限制和疏解的策略,认为北京在人口发展过程中要细化地带功能并保证严格实施,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机构外迁,发展轨道交通提高卫星城市通勤效率,加强区域联合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陶希东  黄(王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获得蓬勃发展,其城市空间结构开始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背景与阶段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相关经验,并对21世纪上海的新城建设得出若干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玲慧  万勇  
进入 2 1世纪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开始着眼于“大城市、大郊区”发展战略的实施 ,郊区新城成为这些城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早在 2 0世纪中期 ,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便实行了重点开发郊区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本文着重分析了国际大城市郊区新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期待能对我国大城市郊区新城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鹏飞  
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