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7)
- 2023(15502)
- 2022(13681)
- 2021(12760)
- 2020(10777)
- 2019(24337)
- 2018(24073)
- 2017(46808)
- 2016(25040)
- 2015(28170)
- 2014(27476)
- 2013(26586)
- 2012(23846)
- 2011(21103)
- 2010(20662)
- 2009(18897)
- 2008(17738)
- 2007(14970)
- 2006(12683)
- 2005(10406)
- 学科
- 济(94520)
- 经济(94413)
- 管理(72251)
- 业(68015)
- 企(57675)
- 企业(57675)
- 方法(47442)
- 数学(41439)
- 数学方法(40841)
- 农(25518)
- 财(24826)
- 中国(23920)
- 业经(21382)
- 学(19896)
- 地方(18309)
- 贸(17435)
- 贸易(17429)
- 理论(17167)
- 农业(16926)
- 易(16892)
- 务(16520)
- 财务(16444)
- 财务管理(16413)
- 制(15854)
- 技术(15675)
- 企业财务(15535)
- 和(15280)
- 环境(14997)
- 划(13410)
- 银(13054)
- 机构
- 学院(339014)
- 大学(337959)
- 管理(138097)
- 济(130582)
- 经济(127706)
- 理学(121592)
- 理学院(120300)
- 管理学(117894)
- 管理学院(117306)
- 研究(105963)
- 中国(76841)
- 京(69603)
- 科学(66999)
- 财(58263)
- 农(51180)
- 业大(51169)
- 所(50757)
- 中心(48979)
- 财经(48210)
- 研究所(46807)
- 江(46251)
- 范(45096)
- 师范(44661)
- 经(44053)
- 北京(42846)
- 农业(40065)
- 院(39472)
- 经济学(38775)
- 州(38317)
- 财经大学(36229)
- 基金
- 项目(244885)
- 科学(193557)
- 研究(179581)
- 基金(178057)
- 家(154372)
- 国家(153093)
- 科学基金(133210)
- 社会(112761)
- 社会科(106753)
- 社会科学(106727)
- 省(96332)
- 基金项目(95131)
- 自然(87699)
- 自然科(85718)
- 自然科学(85696)
- 自然科学基金(84122)
- 教育(83882)
- 划(80547)
- 编号(74173)
- 资助(72786)
- 成果(58013)
- 重点(54398)
- 部(53680)
- 创(51509)
- 发(51398)
- 课题(49955)
- 创新(47925)
- 科研(47278)
- 教育部(46529)
- 大学(46247)
- 期刊
- 济(133860)
- 经济(133860)
- 研究(92554)
- 中国(56968)
- 学报(52405)
- 管理(48696)
- 科学(48460)
- 农(45592)
- 财(44044)
- 大学(40431)
- 教育(39041)
- 学学(38165)
- 农业(32255)
- 技术(30455)
- 业经(24259)
- 融(23705)
- 金融(23705)
- 财经(22282)
- 经济研究(22090)
- 经(19007)
- 图书(17221)
- 问题(17052)
- 科技(16669)
- 理论(15943)
- 业(15868)
- 版(15672)
- 商业(15578)
- 技术经济(15524)
- 实践(14797)
- 践(14797)
共检索到464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凌玲
雇佣关系稳定性是新型雇佣关系背景下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发现,直接研究雇佣关系稳定性与可雇佣能力二者关系的文献较为缺乏。据此,本文首先总结我国雇佣稳定性变迁的三个阶段,进而提出"可雇佣能力"是平衡员工的就业保障性与灵活性、组织的变革需要与构建竞争优势的枢纽。可雇佣能力与雇佣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从可雇佣能力的角度保持雇佣关系稳定的雇佣策略创新在于重构以可雇佣能力为核心的心理契约,构建弹性化、差异化和匹配度高的雇佣关系模式。拜耳中国公司的实践表明,员工可雇佣能力提升能够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
关键词:
可雇佣能力 雇佣关系稳定性 新型雇佣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凌玲 古银华
本文结合分享经济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首先通过多个视角分析得出,员工提升和实现可雇佣能力的需求与组织保持雇佣稳定性的需要之间的不一致性是雇佣关系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然后,从雇员和雇主的角度分析激励是平衡两者关系的突破口,借鉴实证研究中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作用论述激励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员工的可雇佣能力特征,剖析其面临的典型需要进而提出激励的内容,并提出基于岗位层次差异化的激励机制,以实现有效激励、稳定雇佣关系。
关键词:
可雇佣能力 雇佣稳定性 激励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姚先国 翁杰
本文利用最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在劳动合同期限上的雇佣决策,以及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企业的雇佣决策受员工个人特征和企业特征多方面因素影响,雇佣关系的稳定性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竞争战略、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研究结果意味着,在当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呈现不足态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小玲 叶龙
文章为了探究可雇佣能力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以进入职场的雇员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获取371份有效问卷。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职业满意度、组织内竞争力和组织外竞争力之间呈现正相关,因而能够有效支持"可雇佣能力水平越高,雇员对职业的满意度也越高"、"可雇佣能力越强,雇员感知到的组织内/外职业竞争力也越强"的假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娜娜 陶章
进入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增加了组织不确定性,同时也使得传统的终身雇佣制逐渐被临时雇佣、人事外包等非正规雇佣制所取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员工只能通过提升自身可雇佣力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青年员工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其可雇佣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多数学者在探讨可雇佣力时,仍局限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因而本研究试图以青年员工为研究对象,在人境适配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青年员工可雇佣力提升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可雇佣力在职业探索和职业效能、职业承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成就动机能够调节职业探索与可雇佣力、可雇佣力与职业效能和职业承诺之间的关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谭亚莉 万晶晶
本文首先总结了可雇佣能力概念自出现至今近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七个阶段的内涵演进,并从交互视角、转换视角、适应视角和契约视角四个不同视角对可雇佣能力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可雇佣能力因素构成模型,并对可雇佣能力的测量方法、前因及结果变量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可雇佣能力 多重视角 内涵 因素构成模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翁杰 翁宇
内部控制雇佣关系是传统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技术进步、企业战略调整和工作重组推动了传统雇佣关系向创新型雇佣关系的转变。新型雇佣关系追求员工自觉地、合作地运用和开发知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生产效率,因此员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企业需要建立新的激励结构抑制员工由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加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重新构建雇佣关系的管理思想。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怀印 鞠志红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安置就业"退出历史舞台以后,灵活就业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与此相适应,就是灵活就业也给我们带来了多样化的雇佣关系。本文在两年多的专题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灵活就业劳动雇佣关系的现状特点,对灵活就业群体及其雇主做了分类,对雇佣关系引发的冲突问题作了归纳分析,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灵活就业 雇佣关系 分类管理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寒松
互联网平台将传统的"公司+雇员"的用工方式变为"平台+个人"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平台成为资源调度的主角,个人代替了原有的商事主体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关键词:
新型劳动关系 平台企业 灵活就业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程利敏
2004年6月,PCAOB的永久投资组织(SAG)讨论了EQ审计项目。利用SAG会议,PCAOB成员准备了一份简明的论文列举该项目的益处。SAG在该论文中列示了有关领域的许多问题,研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彦玲 张丽华
在雇佣模式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雇佣关系的研究成为理解员工态度与行为的重要途径。雇佣关系研究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视角,即一元主义视角和多元化视角。文章主要针对雇佣关系中的概念和测量问题,按照两种研究视角分别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并在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要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德骏 唐文军 李勤
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国家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类型。本文梳理了雇佣关系研究的兴起、发展与学科界定上的不同观点,勾勒了PM与IEL两学派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后罗列了雇佣关系研究的两个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雇佣关系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界开展中国当代雇佣关系研究,解决我国已显性化的劳资冲突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雇佣关系 劳资冲突 社会问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宋国学
澳大利亚商务部和澳大利亚商业和工业协会提出可雇佣性胜任能力概念,这为职业生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雇主-雇员心理契约的重新建立、用人单位新社会责任的承担、个人主义倾向的地位确立、和谐关系的构建和职业生涯主观性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
可雇佣性 可雇佣性胜任能力 职业生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国学
本研究基于可雇佣性视角,通过概括性模型法,在结构化访谈和德尔菲基础上确定大学生职业能力条目,在对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调查用人单位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包括5大维度、17个因子和55个条目的职业能力的结构,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的方向定位。
关键词:
可雇佣性 职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梦卿 安培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的雇佣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雇佣形式、雇佣标准和雇佣重心等都有所调整和转变。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密切关联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也随之改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本意识不断增强,多元格局逐渐形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日本雇佣环境变化的要求,满足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日本职业教育内部的自发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促进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
日本 雇佣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