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0)
2023(12993)
2022(10401)
2021(8807)
2020(7157)
2019(15769)
2018(15171)
2017(29162)
2016(15480)
2015(16980)
2014(16303)
2013(16437)
2012(15516)
2011(14316)
2010(14269)
2009(12923)
2008(12380)
2007(11035)
2006(10040)
2005(8782)
作者
(47435)
(40236)
(39799)
(37714)
(25621)
(19344)
(17718)
(15593)
(15480)
(13996)
(13961)
(13454)
(13021)
(12667)
(12506)
(12491)
(11879)
(11679)
(11593)
(11587)
(9985)
(9976)
(9773)
(9241)
(9233)
(9091)
(8592)
(8337)
(8003)
(7758)
学科
(96433)
经济(96363)
管理(47402)
(42331)
方法(36672)
数学(33815)
数学方法(33663)
(32340)
企业(32340)
地方(21555)
中国(19897)
(19863)
业经(18626)
(17225)
(17218)
环境(16413)
农业(13973)
(13965)
贸易(13962)
地方经济(13815)
(13483)
产业(12381)
(12301)
(11674)
金融(11674)
(10598)
(10526)
银行(10488)
(10239)
(10206)
机构
大学(234579)
学院(233837)
(113343)
经济(111600)
管理(89914)
研究(84198)
理学(78435)
理学院(77603)
管理学(76553)
管理学院(76138)
中国(61926)
科学(49875)
(47933)
(47432)
(43259)
(42118)
财经(38896)
研究所(38579)
(38574)
中心(37808)
经济学(37302)
业大(36959)
(35508)
农业(34141)
经济学院(33676)
(30214)
财经大学(28991)
北京(28836)
(27381)
师范(26947)
基金
项目(163161)
科学(129814)
基金(122680)
研究(113313)
(109197)
国家(108391)
科学基金(92857)
社会(78465)
社会科(74822)
社会科学(74802)
基金项目(64532)
(63042)
自然(59515)
自然科(58173)
自然科学(58155)
自然科学基金(57176)
(52491)
教育(49876)
资助(49438)
编号(41479)
重点(37271)
(36670)
(36612)
国家社会(34449)
(33900)
创新(31964)
科研(31478)
教育部(31365)
成果(31279)
人文(30662)
期刊
(123650)
经济(123650)
研究(68168)
中国(40657)
学报(40141)
(37092)
科学(35483)
(35144)
管理(32453)
大学(29966)
学学(28984)
农业(24971)
经济研究(22080)
(21725)
金融(21725)
财经(20711)
技术(18707)
业经(17900)
(17873)
问题(15971)
技术经济(14005)
(13530)
教育(13183)
(13035)
统计(12281)
商业(11515)
世界(11388)
(11245)
国际(11088)
资源(10814)
共检索到342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建   申世敬   程玉浩   张庆娟  
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提升区域碳生产率提供了“新基遇”及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研究选择可获取的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最新面板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空间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分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水平均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空间错位的演化态势。(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碳生产率,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3)绿色技术创新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中具有中介传导作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强,成渝城市群受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益  赵柄鉴  张联君  文传浩  
【目的/意义】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从时空分异视角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把握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长江经济带下一步优化“新基建”空间布局、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方法】通过数据比较和空间统计方法来考察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发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且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所不同,应契合自身区位特点,进行权衡取舍,找准优势方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中国创新驱动正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升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人才集聚、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强化政府战略引领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一般城市和上游、中游地区的创新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碳减排提供了新引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实际载体,其建设与完善对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全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进而提高碳生产率。因此,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激发绿色创新动力,强化空间溢出效应;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津瑞  施国庆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将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效应分析研究方法,利用长江经济带2003~2016年统计数据,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不同时期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008年之后空间依赖程度及其显著度逐渐下降。(2)不同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存在明显区别。能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显著地促进了全域经济增长,总效应为0.515;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显著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0.067 8,间接效应不明显;水利环境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抑制本地经济增长,拉动邻接地区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0.047 3,间接效应为0.165。(3)在不同时期,随着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不断累积,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2003~2008年时间段和2009~2016年时间段,能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由正转负,表明其存量已经越过了最佳投资规模,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交通和水利环境类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两个时间段的对比表明其对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随着投资量的增加逐渐加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治栋  李发莹  
基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中,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总体而言,通信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从空间效应分解视角看,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高于通信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程度不一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合君  吴婷  
发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能力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14—2017年省级样本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能力,研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处理内生性之后依然成立;(2)数字化能力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中介作用,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数字化能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数字化能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3)数字化人才数量越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昕  王艳伟  郑善枫  黄宜  
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对区域内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生态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探析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特征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解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农村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分析区域差异的变化,并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转移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逐年提升,且三个地区韧性水平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在研究期内总体差异变小,三个地区的地区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研究期间,农村基础设施韧性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各个省份之间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且邻接高水平省份有利于促进低水平省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忠民  夏德水  姚宇  
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法,以交通基础设施投入量和与之对应的生产要素运输量分别作为模型的投入、产出变量,利用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效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改善外部环境可提高其效率。提出:要提高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贡献,不应只关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更应关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提高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应搞平均主义、进行广泛撒网,在区域结构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文新  潘宇  马磊  
本文立足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在经济、地理与邻接三种空间权重下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基础设施与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正向溢出效果明显,铁路与高级公路密度次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交通基础设施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对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作用明显。最后从研究样本整体和个体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对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文新  潘宇  马磊  
本文立足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在经济、地理与邻接三种空间权重下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基础设施与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正向溢出效果明显,铁路与高级公路密度次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交通基础设施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对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作用明显。最后从研究样本整体和个体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绿色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宽带中国”示范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经过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且这一提升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重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互联网水平提升效应和数字金融助推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经济相似、地理邻近城市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奉军   江昕杰  
数字经济正在引领着工业活动的数字化革命,为其低碳转型提供了契机。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关系,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固定效应下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引入工业智能化检验数字经济对工业碳生产率升级的作用机制和门槛效应。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显著提升本地城市工业碳生产率,也促进邻近城市工业碳生产率提升,且其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但促进效果存在先增加后减弱的“减速效应”。(2)数字经济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是提升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重要传导路径,并存在正向非线性关系,盲目追求智能化指标会削弱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深入挖掘数字经济减排潜力、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平衡数字经济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等建议,以放大数字经济对工业碳减排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