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8)
- 2023(9859)
- 2022(8242)
- 2021(7552)
- 2020(6139)
- 2019(13667)
- 2018(13569)
- 2017(26691)
- 2016(14543)
- 2015(16296)
- 2014(16183)
- 2013(16082)
- 2012(14812)
- 2011(13623)
- 2010(13950)
- 2009(13161)
- 2008(13041)
- 2007(12259)
- 2006(11112)
- 2005(10142)
- 学科
- 济(64783)
- 经济(64685)
- 业(56207)
- 农(49151)
- 管理(44683)
- 企(35541)
- 企业(35541)
- 农业(32947)
- 业经(22164)
- 方法(20286)
- 制(18632)
- 中国(18541)
- 财(17605)
- 数学(17269)
- 数学方法(17124)
- 地方(14822)
- 体(13479)
- 发(12728)
- 农业经济(12525)
- 策(12340)
- 贸(10916)
- 贸易(10910)
- 发展(10825)
- 展(10811)
- 银(10669)
- 易(10657)
- 银行(10657)
- 技术(10401)
- 行(10247)
- 体制(10159)
- 机构
- 学院(212889)
- 大学(207308)
- 济(93312)
- 经济(91390)
- 管理(83366)
- 理学(71922)
- 研究(71808)
- 理学院(71204)
- 管理学(70201)
- 管理学院(69806)
- 中国(56377)
- 农(52335)
- 财(43296)
- 京(42544)
- 科学(40235)
- 农业(39443)
- 所(35487)
- 业大(35423)
- 江(34206)
- 中心(33279)
- 财经(33044)
- 研究所(31435)
- 经(29843)
- 经济学(27103)
- 范(26874)
- 师范(26691)
- 州(26236)
- 北京(25950)
- 经济管理(25165)
- 院(24961)
- 基金
- 项目(136799)
- 科学(109439)
- 研究(105617)
- 基金(99955)
- 家(85359)
- 国家(84462)
- 科学基金(73136)
- 社会(69909)
- 社会科(65844)
- 社会科学(65829)
- 省(54789)
- 基金项目(53008)
- 教育(47165)
- 划(44233)
- 编号(44082)
- 自然(44048)
- 自然科(42986)
- 自然科学(42978)
- 自然科学基金(42266)
- 资助(38806)
- 成果(36092)
- 制(32687)
- 部(31470)
- 发(31177)
- 农(30601)
- 重点(30271)
- 课题(30123)
- 创(28949)
- 国家社会(28835)
- 性(27836)
- 期刊
- 济(116864)
- 经济(116864)
- 研究(63616)
- 农(59155)
- 中国(49633)
- 农业(39839)
- 财(33110)
- 科学(30616)
- 学报(30076)
- 管理(29909)
- 业经(25828)
- 大学(25035)
- 学学(23961)
- 融(23506)
- 金融(23506)
- 教育(21113)
- 业(18189)
- 技术(17563)
- 财经(16646)
- 问题(16266)
- 经济研究(15220)
- 农村(15155)
- 村(15155)
- 农业经济(15110)
- 经(14276)
- 世界(12961)
- 版(12665)
- 经济问题(11615)
- 现代(10649)
- 技术经济(10610)
共检索到332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小瑛 赖海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以工促农”到“工农互促”的战略转变是当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区别于传统工农城乡关系的一大特征,这一政策的转变具有现实必然性。“工农互促”在中国的实践具有地域差别,其关键在于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更多时候表现为产业关系,这也使得建立“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如工农产业关联存在链接“断点”、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城乡联动互促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农业农村人才缺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等。因此,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以新思维寻求新突破,不断构建“工农互促”实现的动力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工农互促”的市场环境;促进城乡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构建“城—镇—村”融合共生体系,强化城乡空间辐射;加大人才激励机制,畅通城乡人才流动渠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龙珍罗尔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从工农相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三重维度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为此,应优化工农相促的产业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入现代化管理;完善城乡互补的区域制度,在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区域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变革;提升共同繁荣的整体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共同富裕理念,并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提供积极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刚
在基本国情未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下,中国长期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任何"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在损害农业、农民、农村的前提下得到真正发展。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到何种程度,农业、农村都是立国的根基。只有农村、农民的繁盛,才可能解决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国内市场等问题。那种只把单一的城市化率作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将农村社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截然对立的现代化理念,既不符合历史常识,也经不起现实生活的检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一南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趋势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在内的土地产权核心权能以及入股、融资担保、退出补偿等他项权能,逐渐地由集体向农户个体让渡。产权集体化向产权个人化转变的目标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的范畴差异逐渐扩大,以农民身份为依据实施的产权个人化安排不仅难以实现其政策目标,而且可能反噬“三农”,这集中表现在“离乡不离土”问题、“耕者租其地”问题和“农者无其权”问题上。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须重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包括以组织化承包地退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以组织化承包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权”,以成员资格开放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化转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三、我国社会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与“三大关系”前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这必将对我国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及其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从宏观和长远战略高度把握上述问题,无疑是今后处理和解决好“三大关系”的必要前提。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一、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 分配关系的现状和矛盾 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玮
我国长期形成的工业偏斜政策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而农业生产波动反过来又构成整个经济波动的基础,使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处于偏斜循环中。工业偏斜政策是建国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选择,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这种政策已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矫正偏斜,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已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富民 段豫川
本文以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为背景,从区际工农产业分工与交易的视角,运用逻辑实证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区际"以工促农"的作用机理、制约因素及实现机制。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工业发展可以通过区际工农产业分工与交易活动提升欠发达地区农业部门分工水平,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改造。而这种促进作用也会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动态演进而不断深化。但地方政府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行政干预、劳动力和农产品市场的区域分割以及区际工农产业利益分配的失衡会对这种促进作用形成制约。因此,建立和完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下区际"以工促农"的事前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及利益均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锦顺
反哺农村战略是我国城乡关系的内生应然逻辑。这种逻辑性包括我国城乡发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断裂;我国城乡变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并面临后发劣势和掺杂着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城乡关系问题的解决与国际经验不同,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内生逻辑决定了反哺农村应该成为我国新的基本发展战略。
关键词:
发展战略 反哺 城乡和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牛若峰
新中国前30年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到农业一工业国的转变,最近10年实现了向工业一农业国的转变。工农关系中的深层矛盾经过时隐时现的长期积累已经浮到了表面,表明转变发展观已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此时讨论这个问题是适宜的。本文仅着重学术探讨,不偏重对策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晓慧 郑传贵
任何制度都负载着一定的伦理价值,公正是制度的第一要义。制度公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制度歧视是我国城乡分割与不平等发展的根本原因。努力实现制度公正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平等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公正 城乡关系 制度公正 制度歧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正河 杜凯
新中国成立6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迁。本文首先运用不平衡理论对产业和区域发展滞后进行了简要讨论,并从工农相互作用的角度把中国工农城乡发展率先与跟进关系的演变7个阶段进行定性分析,进而运用统计数据对全国及各省的工农城乡关系进行定量判断,最后提出了不同区域优化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
工农城乡关系 滞后 同步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