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88)
- 2023(8201)
- 2022(6788)
- 2021(6499)
- 2020(5187)
- 2019(11764)
- 2018(11536)
- 2017(23047)
- 2016(12305)
- 2015(13662)
- 2014(13672)
- 2013(13510)
- 2012(12344)
- 2011(11500)
- 2010(11749)
- 2009(11139)
- 2008(10794)
- 2007(10016)
- 2006(9337)
- 2005(8198)
- 学科
- 济(55566)
- 经济(55514)
- 农(48939)
- 业(44610)
- 农业(32678)
- 管理(31712)
- 企(23801)
- 企业(23801)
- 业经(18900)
- 方法(18076)
- 数学(15881)
- 数学方法(15690)
- 中国(14998)
- 地方(13317)
- 策(13076)
- 财(12539)
- 农业经济(12465)
- 制(12149)
- 发(11647)
- 贸(10724)
- 贸易(10721)
- 易(10467)
- 及其(10392)
- 发展(9942)
- 展(9925)
- 政策(9588)
- 村(9568)
- 农村(9555)
- 方针(9213)
- 收入(8947)
- 机构
- 学院(180041)
- 大学(173286)
- 济(78906)
- 经济(77227)
- 管理(72988)
- 理学(63264)
- 理学院(62671)
- 管理学(61709)
- 管理学院(61383)
- 研究(60286)
- 农(48359)
- 中国(47953)
- 农业(36289)
- 京(35092)
- 科学(34802)
- 财(34692)
- 业大(31359)
- 所(29505)
- 中心(29433)
- 江(28563)
- 财经(26611)
- 研究所(26436)
- 经(24206)
- 范(23819)
- 师范(23702)
- 经济管理(22494)
- 州(22166)
- 农业大学(22110)
- 经济学(22085)
- 北京(21404)
- 基金
- 项目(117103)
- 科学(94083)
- 研究(91324)
- 基金(85616)
- 家(72876)
- 国家(72083)
- 科学基金(62747)
- 社会(59810)
- 社会科(56192)
- 社会科学(56183)
- 省(46890)
- 基金项目(45127)
- 教育(39948)
- 编号(39524)
- 自然(38103)
- 划(37637)
- 自然科(37215)
- 自然科学(37209)
- 自然科学基金(36586)
- 资助(33601)
- 成果(32195)
- 农(29135)
- 发(26991)
- 部(26589)
- 课题(25876)
- 重点(25302)
- 创(24441)
- 国家社会(24389)
- 制(23455)
- 性(23328)
- 期刊
- 济(97458)
- 经济(97458)
- 农(55654)
- 研究(51803)
- 中国(38953)
- 农业(37694)
- 科学(24996)
- 学报(24288)
- 业经(23724)
- 财(23369)
- 管理(22324)
- 融(21955)
- 金融(21955)
- 大学(20017)
- 学学(19131)
- 教育(17531)
- 业(16306)
- 农业经济(15004)
- 农村(14647)
- 村(14647)
- 技术(14623)
- 问题(13718)
- 经济研究(12712)
- 财经(12232)
- 世界(11178)
- 版(10677)
- 经(10452)
- 经济问题(10273)
- 农村经济(9626)
- 技术经济(9150)
共检索到275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君平 曲颂 刘合光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形态之一,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国情社情发展、国家战略调整、外部形势变化等的影响和城乡关系经典理论,可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划分为对流、分割、联通、统筹、融合五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中国城乡关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征鲜明突出、成因复杂多样且负面影响加大。未来,应聚焦要素市场建设与农民增收引擎打造,抓实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均等与农民市民化,完善生态规划制度、反哺机制和科学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利益引导、诉求、整合、约束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和活动共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均衡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失衡 城乡均衡 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俊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服务于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发展方式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是影响城乡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向农民赋权是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渐进、互动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和农民权益保护上着力,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一南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趋势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在内的土地产权核心权能以及入股、融资担保、退出补偿等他项权能,逐渐地由集体向农户个体让渡。产权集体化向产权个人化转变的目标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的范畴差异逐渐扩大,以农民身份为依据实施的产权个人化安排不仅难以实现其政策目标,而且可能反噬“三农”,这集中表现在“离乡不离土”问题、“耕者租其地”问题和“农者无其权”问题上。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须重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包括以组织化承包地退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以组织化承包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权”,以成员资格开放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化转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龙珍罗尔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从工农相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三重维度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为此,应优化工农相促的产业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入现代化管理;完善城乡互补的区域制度,在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区域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变革;提升共同繁荣的整体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共同富裕理念,并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提供积极保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小瑛 赖海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以工促农”到“工农互促”的战略转变是当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区别于传统工农城乡关系的一大特征,这一政策的转变具有现实必然性。“工农互促”在中国的实践具有地域差别,其关键在于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更多时候表现为产业关系,这也使得建立“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如工农产业关联存在链接“断点”、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城乡联动互促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农业农村人才缺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等。因此,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以新思维寻求新突破,不断构建“工农互促”实现的动力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工农互促”的市场环境;促进城乡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构建“城—镇—村”融合共生体系,强化城乡空间辐射;加大人才激励机制,畅通城乡人才流动渠道。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春春 孙瑞英
从政策文本角度分析我国乡村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价值理念、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及演进脉络,为乡村文化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以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条款文本为研究样本,在政策计量视角下,基于外部结构、政策工具、主题特征三维分析框架,依次对样本进行政策主体、发布时间、效力级别等外部结构统计分析,政策工具编码分析,词频统计、构建共现矩阵、绘制网络关系图谱等主题特征分析,基于此进行政策主题时序演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展呈持续、稳定状态且关注度较高,但效力级别整体不高;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政策子工具使用情况差异更大;乡村文化政策重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政策演进呈现出由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转向着力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政策计量 乡村文化 文本分析 政策工具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梁茜 崔佳峰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受到政府联盟、学校联盟和家庭联盟三个支持联盟系统的共同作用。因循三个支持联盟的信仰系统变化特征,发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效率优先的重点高中制度阶段、规模扩充的高中教育普及阶段,以及基于质量提升的优质均衡与多样化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政策变迁均受到政策取向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未来,应以“拓展多元学习机会”作为三大支持联盟的共同深层信仰,走出公平与效率之争;探索基于联盟间“上下互动”的政策执行机制;促进学校联盟内部的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以政府联盟为主的经费筹措体制。
关键词:
普通高中 教育政策 变迁脉络 支持联盟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刚
在基本国情未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下,中国长期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任何"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在损害农业、农民、农村的前提下得到真正发展。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到何种程度,农业、农村都是立国的根基。只有农村、农民的繁盛,才可能解决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国内市场等问题。那种只把单一的城市化率作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将农村社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截然对立的现代化理念,既不符合历史常识,也经不起现实生活的检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小龙
"城市中心主义"的发展逻辑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秩序的本质原因,从"城市中心"到"城乡共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应然指向。利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对城乡关系进行理论解读,构建新时代"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解释框架。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实现,需遵循平等公正的对称性发展理念、双向合作的互惠性发展路径,从而形成"政治共享、经济共荣、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五位一体的城乡共生发展格局,最终促成城乡社会正义理念的重构以及强社会的初步发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小坚
城乡是人类居住的两种空间形态。由于人们长期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导致了乡村被忽视的失衡状态。《新城市议程》提出了城乡互补协同作用,旨在突出城乡的差异和比较优势。将城乡纳入统一的框架体系内,以包容、平等等综合互补的方法来避免加剧城乡之间的对立问题,并通过可持续性的和平衡的投资来实现协同增效效应。
关键词:
城乡联系 可持续发展 互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小坚
城乡是人类居住的两种空间形态。由于人们长期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导致了乡村被忽视的失衡状态。《新城市议程》提出了城乡互补协同作用,旨在突出城乡的差异和比较优势。将城乡纳入统一的框架体系内,以包容、平等等综合互补的方法来避免加剧城乡之间的对立问题,并通过可持续性的和平衡的投资来实现协同增效效应。
关键词:
城乡联系 可持续发展 互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侯广辉 张键国
文章从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分析模型、测量、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等研究主题进行脉络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明确吸收能力的构念边界、微观基础、交互作用以及最优评价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