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5)
2023(7315)
2022(5189)
2021(4809)
2020(3364)
2019(7382)
2018(7301)
2017(12771)
2016(6907)
2015(7602)
2014(7581)
2013(6906)
2012(5877)
2011(5304)
2010(5343)
2009(4643)
2008(4571)
2007(4167)
2006(3878)
2005(3583)
作者
(18322)
(15346)
(15216)
(14682)
(9648)
(7103)
(6811)
(5894)
(5814)
(5302)
(5287)
(5059)
(4899)
(4784)
(4765)
(4659)
(4513)
(4383)
(4365)
(4358)
(3900)
(3750)
(3675)
(3559)
(3457)
(3428)
(3394)
(3353)
(2977)
(2948)
学科
(27553)
经济(27529)
管理(16848)
(15762)
中国(12266)
(11672)
(11439)
企业(11439)
业经(9709)
农业(7761)
地方(7607)
(6718)
(6444)
方法(6258)
发展(5925)
(5906)
产业(5320)
(5056)
教育(4974)
(4879)
(4865)
数学(4806)
理论(4758)
数学方法(4750)
(4539)
银行(4534)
信息(4497)
总论(4396)
(4381)
环境(4360)
机构
学院(92826)
大学(90894)
(37277)
经济(36394)
研究(34119)
管理(31392)
理学(26324)
理学院(26040)
管理学(25511)
管理学院(25358)
中国(25068)
科学(19712)
(19176)
(17178)
(16187)
(15097)
中心(14987)
研究所(14650)
(14564)
(14291)
师范(14176)
(13003)
财经(12985)
业大(12452)
北京(12047)
(11941)
经济学(11839)
(11821)
师范大学(11271)
农业(11033)
基金
项目(61905)
研究(50111)
科学(49094)
基金(42949)
(36898)
国家(36530)
社会(32686)
科学基金(31074)
社会科(30759)
社会科学(30752)
(25265)
教育(22818)
基金项目(21795)
编号(21597)
(20702)
成果(18212)
自然(16668)
自然科(16276)
自然科学(16274)
自然科学基金(15952)
课题(15794)
(15663)
资助(15314)
重点(14507)
国家社会(13892)
(13795)
(13483)
发展(13187)
(12958)
项目编号(12958)
期刊
(47580)
经济(47580)
研究(30117)
中国(23733)
教育(16786)
(16018)
学报(13335)
管理(12693)
(12595)
科学(12531)
农业(10909)
大学(10839)
学学(9951)
业经(9442)
技术(9033)
(8949)
金融(8949)
经济研究(7820)
问题(6335)
财经(6287)
(5598)
职业(5507)
图书(5268)
(5082)
(4914)
现代(4891)
(4628)
论坛(4628)
科技(4488)
(4392)
共检索到147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婧   王跃生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维度看,新型工业化最初萌芽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构想中,曲折演进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探索中,成熟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从理论维度看,新型工业化相较于西方工业化实现了五方面突破创新:价值基础是以人为本而非资本驾驭人本;动力机制是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而非技术创新单线引领;目标理念为区域和产业协同推进而非利润引导的失衡发展;发展模式为并联式协调发展而非串联式单维发展;对外关系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而非内向自利、零和博弈。从现实维度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在需求侧扩大人民有效需求,在供给侧培育壮大自主创新增长引擎,以“四化同步”畅通国内循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历史地位与农业强国思想的演变过程;从理论逻辑出发,围绕动力来源、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提出通过双向发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提升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并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松龄  杜彦瑾  
新型工业化既是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也是为了缓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应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在培育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晨光   宫景同   付韬   张永安  
基于TOE-I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与必要条件模糊集质性比较研究方法(NCA和fsQCA),选取20家案例企业,探究技术、组织、环境和个体四个维度前因条件对新型工业化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突破、数字设施、数字人才、数字共享、组织韧性、组织理念和企业家精神是制造企业构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剖析了数制融合驱动新型工业化的4条实施路径。其中,数字技术突破和数字设施在“技术+人才”赋能组织型方案中存在潜在的替代关系。组织韧性、组织理念和企业家精神是制造企业顺利实施数制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路径的重要保障。数字设施则更多发挥间接支撑作用。据此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强  
本文从西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西部工业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每个阶段及特征,指出西部地区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工业布局分散、工农业封闭单一循环、地区发展极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下,西部地区应从集聚和整合工业产业、建立现代农业制度、培育经济增长极三个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工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问题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艳  
党中央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条件和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群慧   李芳芳  
不同时期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中国的实践不断丰富并促进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核心内涵,抓住了工业化就把握了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不断使西方传统工业化理论面临挑战,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深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及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抓手。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协同演进,论证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论证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理念已渗透并支撑着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实现的各项先决条件,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辅相成,并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发挥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的重要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德胜  
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化面临着新形势。必须立足新常态的大趋势、大逻辑,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趋势,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目标,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将打造工业强国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协同推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德胜  
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化面临着新形势。必须立足新常态的大趋势、大逻辑,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趋势,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目标,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将打造工业强国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协同推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石树鹏  黄朝文  
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当前我国正处在"东资西进、南资北移"的重要时期,把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自主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并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凤仪  
新型工业化既批判继承了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工业化路径的经验,又是对国内外经验发展路径的全面创新。它的本质内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根本特征是循环经济。它有着独特的微观运行机制。文章据此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含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永生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抓紧抓实关键任务,强化科技支撑、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共建共享,全面开启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征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海芬  胡汉祥  姚树荣  
四川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其必要性,应从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川;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展人力资源优势等方面来实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键  蒋同明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大背景,本文以新型工业化中的工业设计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进行量化,并综合研究了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的政策及其发展路径,提出了开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基础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与咨询服务、设计人才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五个宏观对策建议,最终成为推动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