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4)
- 2023(10970)
- 2022(9467)
- 2021(8597)
- 2020(7163)
- 2019(16697)
- 2018(16484)
- 2017(31332)
- 2016(17587)
- 2015(20312)
- 2014(20805)
- 2013(20400)
- 2012(19646)
- 2011(18275)
- 2010(18768)
- 2009(17345)
- 2008(17358)
- 2007(16043)
- 2006(14219)
- 2005(13097)
- 学科
- 济(81858)
- 经济(81774)
- 管理(44590)
- 业(42833)
- 企(32058)
- 企业(32058)
- 方法(30337)
- 中国(27960)
- 数学(25966)
- 数学方法(25766)
- 地方(24676)
- 农(23842)
- 业经(17873)
- 学(16172)
- 农业(16000)
- 财(15429)
- 贸(14485)
- 贸易(14473)
- 制(14060)
- 易(13888)
- 发(13382)
- 地方经济(13078)
- 银(13042)
- 银行(13005)
- 融(12934)
- 金融(12932)
- 行(12590)
- 环境(12349)
- 和(12318)
- 理论(12217)
- 机构
- 大学(260766)
- 学院(257726)
- 济(106382)
- 经济(103783)
- 研究(95980)
- 管理(93659)
- 理学(78934)
- 理学院(77854)
- 管理学(76446)
- 管理学院(75938)
- 中国(70850)
- 科学(59022)
- 京(57827)
- 所(49936)
- 农(47689)
- 财(47396)
- 研究所(45018)
- 中心(43324)
- 江(41570)
- 业大(38771)
- 范(38707)
- 师范(38347)
- 农业(37327)
- 北京(37286)
- 财经(36846)
- 院(34398)
- 州(33399)
- 经(33190)
- 经济学(32234)
- 师范大学(30758)
- 基金
- 项目(163083)
- 科学(127401)
- 研究(121203)
- 基金(114379)
- 家(98924)
- 国家(98025)
- 科学基金(82860)
- 社会(75572)
- 社会科(71377)
- 社会科学(71354)
- 省(66037)
- 基金项目(61011)
- 教育(56451)
- 划(55556)
- 自然(51838)
- 自然科(50587)
- 自然科学(50573)
- 编号(50420)
- 自然科学基金(49622)
- 资助(46294)
- 成果(42611)
- 发(41103)
- 重点(37262)
- 课题(36687)
- 部(35739)
- 创(33773)
- 发展(33167)
- 展(32621)
- 大学(31508)
- 创新(31454)
共检索到408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阙明坤 俞健
在知识生产模式加快转型、城市竞争不断升级、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背景下,一流大学与城市合作办学、携手“联姻”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新样态,新型大学组织有着特殊的形态、模式和功能。构建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发展模型,衡量两者耦合发展态势,有利于促进双方共生共荣。对全国1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创新发展和新型大学组织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互为促进;两者耦合度高,呈现同步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越高,说明两系统发展质量越好;新型大学组织建设相对优先度高,表明其建设比较超前。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新型大学组织与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动,国家须健全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耦合发展政策,地方须科学谋划新型大学组织布局结构,高校应提升服务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社会要构建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宇艳
依托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建立了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定量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实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群与城市群的耦合在地理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态势,然而城市群尚未形成功能等级与分工协作明确的区域综合经济体。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成员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城际产业链接、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提高群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娟 崔光野 山少男
发展品牌经济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为品牌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与城市品牌经济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城市品牌经济耦合评价模型,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城市品牌经济耦合因素及耦合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研发水平、数字经济市场容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与城市品牌经济具有强关联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与城市品牌经济发展耦合度依次降低;东、中、西部区域数字经济与城市品牌经济耦合度依次降低。建议从提升数字经济研发水平、强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改善数字经济市场环境、推进数字协同品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品牌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吕翠丽 何玲玲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在五年内对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随着2020年的临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迫在眉睫。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搬迁人口从根源上摆脱贫困,重点是追求长期的脱贫致富,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文章在通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耦合,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效果的同时又能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剖析两者耦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就业问题、文化融入问题、公共服务供给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脱贫攻坚和新型城镇化建言献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寿平
将耦合理论引入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的耦合优化原理,并在系统地构造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长沙与南宁)的融合发展过程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一个逐步跃迁的动态过程,随着融合阶段的不断跃迁,各阶段所历经的时间在逐渐缩短,但不同城市的融合发展路径差异明显。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融合度由高到低的梯队分布规律,但是,区域间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存在着收敛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工业化 融合发展 耦合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阙明坤 顾建民
新型大学组织是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城市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大学与城市以新机制新模式合作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产物,新型大学组织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自主、公益属性的组织性质,共建共享、互融互通的组织体制,跨界流动、交互融合的组织资源,多元治理、决策高效的组织管理,合作开放、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新型大学组织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逐渐成为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为进一步促成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良性促进的互动格局,需要健全新型大学组织设置标准,完善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体系;优化新型大学组织城市布局,协调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理顺新型大学组织管理体制,提升高等教育和城市治理水平;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共生共荣。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新型大学组织 城市 共生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钰
依据国有林区特征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独特性,构建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构建了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伊春国有林区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区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但在低碳循环技术、低碳排放能耗方面水平较低。总体发展呈缓慢上升中,但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改造,加大转型力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连冬 耿雅冬
基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速度,选取24个评价指标,利用耦合度模型并结合剪刀差分析评价辽宁省1996—2011年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发展,分析耦合度发展趋势及系统发展速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经济发展速度呈"U"型,而生态环境系统呈倒"U"型,二者耦合度发展呈"U"型,先后经历了发达型—协调发展型—发达型—过度发展型几个不同耦合度阶段,1996—2002年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耦合程度较高,2003—2011年发展趋势逐渐远离和谐;剪刀差显示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速度差异发展过程呈"U"型,2001年差异度最小,2002—2011年差异度值逐年加大,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速度有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左莉 李云鹤 唐倩倩
积极推动二次孵化进程,是解决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乏力、竞争力不强的关键途径。本文在解析二次孵化与新兴产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二次孵化与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探究了二次孵化与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和具体作用机制,并为实现二次孵化与新兴产业的良性耦合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兴产业 二次孵化 耦合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玉琪 郭红满
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形势,从而引出论题。接着对流通业和制造业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进而对两大产业间的竞争、协作、耦合关系的特点及关系的形成原因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对于制造业和流通业间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描述,并对两大产业在耦合发展上的四种表现形式,即规模、潜力、结构、效率的特征及意义进行了论述,最后针对如何促进流通业和制造业间的耦合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忠华 李新生
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伴随着人才集聚,专业集群是人才集聚的表现形式。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专业集群成长。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探究产业集群和专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机理,提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推动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耦合发展,从而给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使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更好地深度融合。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产业集群 专业集群 耦合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岷峰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水平、人才队伍、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发展金融科技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发展呈现差距扩大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分化率也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是加剧这种分化的本源,也是缩小这种差距的路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彭晖 周贞
流通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的联系十分紧密。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竞争、合作与耦合关系,制造业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流通产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拉动作用,通过分析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以及二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表现形式及意义,并提出促进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通业 制造业 耦合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岷峰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水平、人才队伍、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发展金融科技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发展呈现差距扩大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分化率也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是加剧这种分化的本源,也是缩小这种差距的路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科技风险 中小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