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4)
- 2023(7300)
- 2022(6128)
- 2021(5522)
- 2020(4213)
- 2019(9594)
- 2018(9438)
- 2017(17213)
- 2016(9814)
- 2015(11266)
- 2014(11392)
- 2013(10890)
- 2012(10470)
- 2011(9952)
- 2010(10326)
- 2009(9338)
- 2008(9112)
- 2007(8319)
- 2006(7739)
- 2005(7243)
- 学科
- 济(46764)
- 经济(46713)
- 管理(23164)
- 中国(21150)
- 业(20883)
- 地方(19456)
- 企(14514)
- 企业(14514)
- 农(13992)
- 业经(11743)
- 发(10807)
- 方法(10332)
- 地方经济(10235)
- 农业(9667)
- 学(8448)
- 教育(8383)
- 融(8176)
- 金融(8176)
- 环境(8121)
- 数学(8037)
- 数学方法(7986)
- 银(7900)
- 银行(7884)
- 发展(7828)
- 展(7807)
- 行(7801)
- 制(7597)
- 理论(7373)
- 城市(7018)
- 和(6724)
- 机构
- 大学(140362)
- 学院(138382)
- 济(55171)
- 研究(54932)
- 经济(53635)
- 管理(48271)
- 理学(39921)
- 中国(39706)
- 理学院(39287)
- 管理学(38550)
- 管理学院(38276)
- 科学(33217)
- 京(32434)
- 所(27578)
- 研究所(24667)
- 财(24191)
- 范(23954)
- 中心(23923)
- 师范(23743)
- 农(23644)
- 江(23147)
- 北京(21255)
- 院(20372)
- 业大(19127)
- 州(19090)
- 师范大学(19022)
- 财经(18266)
- 农业(18037)
- 省(16644)
- 经(16450)
- 基金
- 项目(86977)
- 科学(69046)
- 研究(67440)
- 基金(59652)
- 家(50837)
- 国家(50321)
- 科学基金(43178)
- 社会(42749)
- 社会科(40348)
- 社会科学(40338)
- 省(36381)
- 基金项目(31729)
- 教育(31551)
- 划(30345)
- 编号(27939)
- 自然(25644)
- 发(25625)
- 自然科(25033)
- 自然科学(25030)
- 自然科学基金(24512)
- 成果(24039)
- 资助(23068)
- 课题(21817)
- 发展(21106)
- 展(20732)
- 重点(19989)
- 创(18479)
- 部(18375)
- 年(17829)
- 大学(17468)
共检索到234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阙明坤 顾建民
新型大学组织是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城市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大学与城市以新机制新模式合作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产物,新型大学组织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自主、公益属性的组织性质,共建共享、互融互通的组织体制,跨界流动、交互融合的组织资源,多元治理、决策高效的组织管理,合作开放、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新型大学组织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逐渐成为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为进一步促成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良性促进的互动格局,需要健全新型大学组织设置标准,完善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体系;优化新型大学组织城市布局,协调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理顺新型大学组织管理体制,提升高等教育和城市治理水平;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共生共荣。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新型大学组织 城市 共生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阙明坤 俞健
在知识生产模式加快转型、城市竞争不断升级、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背景下,一流大学与城市合作办学、携手“联姻”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新样态,新型大学组织有着特殊的形态、模式和功能。构建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发展模型,衡量两者耦合发展态势,有利于促进双方共生共荣。对全国1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创新发展和新型大学组织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互为促进;两者耦合度高,呈现同步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越高,说明两系统发展质量越好;新型大学组织建设相对优先度高,表明其建设比较超前。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新型大学组织与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动,国家须健全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耦合发展政策,地方须科学谋划新型大学组织布局结构,高校应提升服务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社会要构建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小龙
"城市中心主义"的发展逻辑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秩序的本质原因,从"城市中心"到"城乡共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应然指向。利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对城乡关系进行理论解读,构建新时代"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解释框架。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实现,需遵循平等公正的对称性发展理念、双向合作的互惠性发展路径,从而形成"政治共享、经济共荣、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五位一体的城乡共生发展格局,最终促成城乡社会正义理念的重构以及强社会的初步发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霄红
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产业办学的特质和企业教育功能需求的日益扩大,使彼此协同共生的合作发展条件不断成熟。双方的协同共生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明晰的实施路径和明了的评估反馈,必须建立战略协同、文化相容、信息互通的协同共生机制,才能实现校企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
企业大学 高职院校 协同共生 发展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瑾瑜 张元宝
全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发展产业学院既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从共生要素、共生基础、共生动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产业学院多元主体间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构建基于质参量兼容的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基于"一体化—对称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双向激励"的产教融合政策环境。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产业学院 高职院校 发展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闾志俊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和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
商贸流通 经济共生 区域经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闾志俊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和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
商贸流通 经济共生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国强 汪慧玲 许倩
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在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和交通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2001—2015年共生单元间共生度和共生系数的对比分析,对各省(区)旅游经济和交通业之间的共生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西北地区及各省旅游经济和交通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②5A、4A级景区和民用航空所占权重较高,分别对旅游经济和交通业起重要支撑作用。③从共生度来看,2002—2015年,陕西、青海、新疆表现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关系,宁夏为近似正向对称关系,甘肃为寄生关系。④从共生系数来看,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在0.5~1.0之间,表明旅游经济的影响较大,旅游经济发展驱动交通业的发展;而新疆在0~0.5之间,表明交通业影响较大,交通业发展先于旅游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小龙
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互动共生的有机系统,如何识别并评判城乡之间的关联效应,对于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与要素融合”的视角,构建了城乡PRESCE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并从“共生密度(人口与资源)、共生关联度(经济与社会)、共生协调度(文化与生态)”三大维度、六个层面选取了45个基础指标,以综合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城乡共生度指数。研究发现,城乡共生度指数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梯级渐减的演变态势,其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处于城乡失衡与低共生水平的状态;城镇化发展与城乡共生水平呈现双向互动影响的态势;城乡经济社会的共生水平与城乡共生发展总指数水平基本吻合,亦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梯级渐减的演变态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乔梅 梁芷铭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商贸流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商贸流通经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商贸流通的进一步发展,是地方政府非常关注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共生理论的内涵,然后分析介绍了商贸流通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着重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最后给出了促进商贸流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 区域经济 共生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卫宁 徐福缘
文章根据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资源集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三个维度构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进而对影响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强度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集聚能力、分工合作水平、资源共享能力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它们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资源共享能力、分工合作水平、资源集聚能力。在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物流产业集群共生体的资源集聚程度,提高集群共生单元间的分工合作水平,增强集群共生体的资源共享能力,都将促进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小勇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是共生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理论本质,与区域经济的其他理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尝试性地在区域经济基本理论和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并对此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通过挖掘其逻辑起源,对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论本质和现实意义进行界定与解构,并对相近概念进行理论区分,形成完整的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理论体系。
关键词:
区域经济共生发展 概念界定 理论解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侃 刘果果 朱坦
提出了产业共生发展中中介体的概念,认为其出现是为了降低产业共生中的交易成本。通过对英国、韩国和中国产业共生项目中的中介体的介绍,提出中介体具有宣传支持、信息支持、经济支持、沟通桥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与监督管理七大功能。最后,笔者总结了中介体需要具备的三点素质,为产业共生模式及中介体在全国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业共生 中介体 交易成本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许春晓 黎巧
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荣,运用该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其中又以
关键词:
空间特征 旅游区 长株潭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涛
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别从交易成本、资源共享、物流共同化拉力等几个方面实证研究了影响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因素间的关系及强度。依据研究结果,交易成本、资源共享能力和物流共同化拉力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及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