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00)
- 2023(9849)
- 2022(7328)
- 2021(6912)
- 2020(5148)
- 2019(11476)
- 2018(11319)
- 2017(21092)
- 2016(11491)
- 2015(12708)
- 2014(12556)
- 2013(11876)
- 2012(10748)
- 2011(9561)
- 2010(9940)
- 2009(9020)
- 2008(8818)
- 2007(8110)
- 2006(7563)
- 2005(6916)
- 学科
- 农(48964)
- 济(47937)
- 经济(47875)
- 业(35994)
- 农业(32727)
- 管理(21006)
- 业经(18910)
- 中国(16963)
- 企(14923)
- 企业(14923)
- 发(13087)
- 地方(12552)
- 农业经济(12463)
- 发展(11415)
- 展(11404)
- 方法(10649)
- 制(10569)
- 村(9635)
- 农村(9614)
- 数学(8995)
- 数学方法(8924)
- 策(8434)
- 体(8239)
- 土地(8007)
- 建设(7964)
- 财(7929)
- 收入(7910)
- 银(7663)
- 银行(7655)
- 学(7653)
- 机构
- 学院(157417)
- 大学(150758)
- 济(65934)
- 经济(64539)
- 研究(56894)
- 管理(56459)
- 农(48246)
- 理学(48181)
- 理学院(47684)
- 管理学(46850)
- 管理学院(46574)
- 中国(44441)
- 农业(36070)
- 科学(33276)
- 京(31643)
- 业大(29465)
- 所(27975)
- 中心(27465)
- 财(27145)
- 江(26316)
- 研究所(25203)
- 范(23314)
- 师范(23126)
- 农业大学(22015)
- 财经(20768)
- 州(20277)
- 院(19565)
- 省(19535)
- 北京(19380)
- 经济学(19250)
- 基金
- 项目(104760)
- 研究(83988)
- 科学(82181)
- 基金(73472)
- 家(64293)
- 国家(63193)
- 社会(53918)
- 科学基金(53074)
- 社会科(50378)
- 社会科学(50364)
- 省(43262)
- 基金项目(38703)
- 教育(37318)
- 编号(36899)
- 划(34452)
- 成果(30020)
- 自然(29942)
- 农(29227)
- 自然科(29137)
- 自然科学(29130)
- 自然科学基金(28613)
- 资助(27024)
- 发(25401)
- 课题(25300)
- 重点(23554)
- 部(23012)
- 国家社会(22725)
- 创(22151)
- 性(21970)
- 制(21818)
共检索到249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玉 陈绍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农村家庭转型在居住空间、资源要素、主体性重塑等方面呈现出整体性、嵌入性、辩证性等特征。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学视域出发,反思性借鉴西方家庭策略理论,构建中国农村家庭转型的空间—要素—主体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地调查,考察农民集中居住及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转型的经验样态和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不同于市场主导的异地城镇化,在政府主导的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空间消解与居住空间集聚化变迁是农村家庭整体性转型的直接驱动因素;同时,通过家庭资源整合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的预期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基于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和家庭成员角色扮演实现权利结构均衡化转型,最终完成新型家庭的主体性重塑。
关键词:
城乡空间 家庭转型 主体性重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小玉 陈绍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农村家庭转型在居住空间、资源要素、主体性重塑等方面呈现出整体性、嵌入性、辩证性等特征。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学视域出发,反思性借鉴西方家庭策略理论,构建中国农村家庭转型的空间—要素—主体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地调查,考察农民集中居住及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转型的经验样态和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不同于市场主导的异地城镇化,在政府主导的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空间消解与居住空间集聚化变迁是农村家庭整体性转型的直接驱动因素;同时,通过家庭资源整合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的预期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基于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和家庭成员角色扮演实现权利结构均衡化转型,最终完成新型家庭的主体性重塑。
关键词:
城乡空间 家庭转型 主体性重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采用家庭主位理论视角,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转型置于具体社会情境和特定家庭结构中,系统性考察其实践样态和嬗变逻辑。首先,自力养老的社会基础消解,伴随着农民集中居住后"村落的终结",自力养老模式也因失去"基于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型小农经济与基于传统村落散居型庭院经济等社会物质基础而难以维继;其次,代际关系的嬗变与均衡,作为自力养老消解后的应对策略,经济反哺与隔代抚育成为代际关系嬗变与均衡的基本方式;最后,个体家庭的崛起与居家养老模式的多元化转型,随着个体家庭时代的到来,传统村落共同体"一户多家"的家户结构呈现多元化转型,而从生成动力角度而言,居家养老模式转型的动力正是老年人追求个体化家庭居住结构与代际关系再均衡的内在张力,因此,依据居住结构—代际关系两个维度,将转型中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划分为独居共灶型、独居分灶型、共居抚育型和共居轮养型四种实践类型。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居家养老 实践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全磊 陈玉萍 丁士军
本文旨在对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过程进行阶段划分,从家庭生计转型视角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在生计转型各阶段的行为逻辑和资源配置特征。本文从就业和居住两个维度考察农民工家庭与农村的经济关联,并根据关联程度从强到弱将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过程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进而应用阶段划分方法,识别鄂、粤两省717个农民工样本家庭所处的生计转型阶段。研究发现,处于生计转型不同阶段的农民工家庭,在家庭的经济行为逻辑、家庭成员的城乡配置、房屋和土地的利用方式、家庭收入的空间流动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纪芳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韦燕飞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妥善解决农业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村土地问题又是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必须面对且必须妥善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梳理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基础上,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出了几点建议,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和质量,促进社会综合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 土地流转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任聪敏 石伟平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城镇化的模式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既具备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为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职业教育应不断丰富其内涵,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农村职业教育应实施教育内容多样化、教学对象分类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新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职业教育 定位 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琳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村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存在农民体育文化知识匮乏,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体育健身项目单一,农村体育管理组织机构及活动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瓶颈,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闫志利 王伟哲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整体利用率不高、服务能力较差等问题,应采取建设新型职教集团、农村社区学院、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园区以及实行"类产业化"经营等五种资源整合模式,运用政府调控、市场调节以及综合推动等手段,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资金投入、运行规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办学形式、物质资产等方面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服务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资源整合 内容 模式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琳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村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存在农民体育文化知识匮乏,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体育健身项目单一,农村体育管理组织机构及活动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瓶颈,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才云 张毓卿
推进农村城镇化是目前我国缓解城市内需不足,减轻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剖析了我国农村物流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逻辑演绎出相应的破解路径,这对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物流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内涵与逻辑 新型城镇化实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黎明
农民的道德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无形”的方面 ,通过对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道德问题的分析 ,论证了他们的道德转变的艰难性和不适应性 ,并尝试从干部和群众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道德转变 农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沫 葛燕 王岩
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代际职业流动性,以城镇居民家庭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建立两类群体的职业转移矩阵,采用矩阵距离的测度方法以及代际社会经济指数(SEI)相关系数来比较两者的代际职业流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Logit模型对于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代际职业流动性的机制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相比城镇居民家庭,农业转移人口具有较高的代际职业流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过程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从农业到非农职业转移;党员身份、家庭收入以及教育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代际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因素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具有更高的概率从社会地位最低职业层级流动到社会地位最高职业层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社会代际流动性、促进社会公平的合理政策建议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 代际流动 农业转移人口 城镇居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一吉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和重要方式手段。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但现阶段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够、组织机制不健全、基层文化队伍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提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文化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