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00)
2023(6576)
2022(4995)
2021(4399)
2020(3745)
2019(8015)
2018(8232)
2017(16073)
2016(9027)
2015(10457)
2014(10838)
2013(10607)
2012(9668)
2011(8569)
2010(8958)
2009(8468)
2008(8544)
2007(8028)
2006(7656)
2005(7398)
作者
(26292)
(21788)
(21604)
(21043)
(13719)
(10227)
(9965)
(8359)
(8343)
(8074)
(7402)
(7323)
(7063)
(7001)
(6828)
(6825)
(6478)
(6334)
(6226)
(6212)
(5778)
(5398)
(5299)
(5030)
(4986)
(4967)
(4856)
(4806)
(4514)
(4317)
学科
(41531)
经济(41469)
(26012)
管理(24898)
(20109)
企业(20109)
(14888)
中国(14822)
业经(12646)
地方(12380)
方法(10801)
产业(10767)
(10488)
农业(9683)
(9334)
数学(8483)
数学方法(8307)
(7609)
(7605)
银行(7600)
(7255)
(7205)
(7011)
技术(6874)
(6401)
金融(6400)
发展(6265)
(6246)
理论(6216)
地方经济(6192)
机构
学院(130321)
大学(128814)
(55922)
经济(54557)
管理(47310)
研究(46566)
理学(38643)
理学院(38233)
管理学(37536)
管理学院(37299)
中国(37265)
(28349)
(27393)
科学(26195)
(24090)
(23504)
中心(22409)
(20979)
研究所(20495)
财经(20276)
(19005)
(18673)
师范(18541)
北京(18458)
(17998)
经济学(17162)
(16938)
业大(16669)
(16548)
农业(15614)
基金
项目(77138)
研究(61014)
科学(60909)
基金(53791)
(45488)
国家(45047)
社会(39346)
科学基金(38530)
社会科(37243)
社会科学(37235)
(31827)
基金项目(27600)
教育(27129)
编号(25790)
(25510)
成果(22423)
自然(21851)
资助(21549)
自然科(21312)
自然科学(21308)
自然科学基金(20931)
(19145)
课题(18958)
重点(17588)
(16447)
发展(16361)
(16116)
国家社会(16068)
(16067)
(15906)
期刊
(74735)
经济(74735)
研究(45751)
中国(31840)
(22165)
(21365)
管理(19767)
教育(18076)
(16931)
金融(16931)
学报(16685)
科学(16489)
农业(14214)
业经(13755)
大学(13400)
学学(12116)
技术(12092)
经济研究(10925)
问题(10801)
财经(10416)
(9271)
图书(8045)
(7516)
经济问题(6887)
现代(6726)
技术经济(6724)
(6642)
论坛(6642)
(6574)
书馆(6347)
共检索到221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汪大海  周昕皓  韩天慧  曾雪寒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建筑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峰  
新型城镇化要有利于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促进中西部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推动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的单向发展过程,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和就业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投资需求,必须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有效控制城镇化的速度与节奏。采取城市运营商模式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却不必陷入土地财政矛盾的漩涡,促进了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行政区划和建制调整应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行政效率的提高,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影响。新型城镇化要从根本上抛弃绝对经济利益导向的大拆大建,实现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记忆延续。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珊  林发彬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在产业集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大量人口之所以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就是因为这些沿海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产业和较为旺盛的劳动力需求。目前,福建省的产业集聚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完成。以匹配度表示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从拟合曲线临界点的估计区间来看,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已处于最大化阶段。未来,一方面需要防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对该产业集聚造成冲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协同集聚程度,以促进福建新型城镇化进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贾亦真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与人口的交互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融合传导机制,并基于向量形式的Kaya拓展模型与"多项连乘和加总"的LMDI改进形式,对中国1998—2015年间的能耗总量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研究显示:城镇化对生产端能耗的拉动效应远大于生活端;传统能源驱动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缓解了能源压力;近些年除消费支出以外的其他经济单元,因粗放型"三高"发展模式的改善,较居民消费具有能耗比较优势;居民消费效应仍是间接能耗提升的主导因素,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趋同对生活能耗波动的正向贡献日趋增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谢方  徐志文  
产业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经济载体,其结构调整、空间演进以及要素流动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格局以及质量。本文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以及共生的原则入手,对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产业共生互动的具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水根  徐宇琼  
通过提出"产业适应性"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简要界定,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适应性选择的内在机理,构建产业适应性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Weaver-Thomas模型,以湖南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5个产业部门可以作为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支持产业,因此,应加强产业适应性选择研究、重视区域产业耦合机制构建、精心培育城镇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楚爱丽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进程受到人口、土地、资金、资源与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应采取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俞林  
新型城镇化导致产业集群趋势日趋明显,且对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作用巨大。产业通过集群促使社会人力资本产生集聚效应,为农民工的职业转移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从产业集群对农民工职业转移的集聚功能和教育培训功能等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集群对农民工的职业转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工职业转移速度、规模和稳定性,优化农民工职业转移的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海彬  吴福象  邹德玲  
采用熵值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产城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开华  方娜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湖北省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整体协调度较低。因此,应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实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经济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空间重组—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海彬  吴福象  邹德玲  
采用熵值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产城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朱丽娜  胡岳岷  
产业是城市得以立足的基础和前提,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推进城镇化必须强化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必定是空心的、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没有具有品牌特色的产业发展的支撑,就没有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吸引他们向城市转移,推进城市化。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速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之所在。扎实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吉林经济振兴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林  侯欢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耦合关系为逻辑起点,展开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后发现:财权事权不对等格局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催生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以融资平台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筹资渠道,突增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风险;偿债主体责任意识模糊引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风险;以土地为杠杆的融资模式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风险。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结构风险、管理风险、偿债风险四个方面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30个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度,并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演进态势,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遇到了诸多难题。文章剖析了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