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8)
2023(13784)
2022(11628)
2021(10814)
2020(9024)
2019(20630)
2018(20757)
2017(40166)
2016(22041)
2015(25029)
2014(25072)
2013(24630)
2012(22432)
2011(19938)
2010(19689)
2009(17793)
2008(16998)
2007(14761)
2006(12908)
2005(11094)
作者
(62329)
(51723)
(51157)
(48933)
(32987)
(24787)
(23396)
(20321)
(19820)
(18383)
(17817)
(17226)
(16423)
(16194)
(15914)
(15564)
(15514)
(15443)
(14750)
(14619)
(12802)
(12643)
(12457)
(11783)
(11577)
(11448)
(11407)
(11336)
(10366)
(10286)
学科
(89642)
经济(89547)
管理(59814)
(59316)
(47821)
企业(47821)
方法(38309)
数学(32778)
数学方法(32420)
(27017)
中国(24394)
地方(23181)
业经(22375)
(19265)
(18505)
农业(18205)
技术(15144)
(14886)
理论(14861)
产业(14150)
(14007)
(13933)
贸易(13924)
环境(13757)
(13403)
(11909)
(11778)
(11765)
财务(11705)
财务管理(11686)
机构
学院(304147)
大学(304065)
管理(122924)
(118709)
经济(115941)
理学(106986)
理学院(105814)
管理学(103967)
管理学院(103443)
研究(100775)
中国(72359)
(65260)
科学(63997)
(51085)
(50206)
(49590)
业大(47096)
中心(45961)
研究所(45502)
(45036)
(42210)
师范(41857)
财经(41429)
北京(40676)
农业(38926)
(37557)
(36937)
(36722)
经济学(34588)
师范大学(33870)
基金
项目(215215)
科学(169216)
研究(159679)
基金(154074)
(133297)
国家(132146)
科学基金(114161)
社会(99452)
社会科(94075)
社会科学(94049)
(86776)
基金项目(83386)
自然(73876)
教育(72420)
自然科(72103)
自然科学(72087)
(71269)
自然科学基金(70753)
编号(66656)
资助(61994)
成果(53010)
重点(47689)
(47187)
(46440)
课题(45608)
(45127)
创新(42017)
科研(40328)
项目编号(40220)
国家社会(40008)
期刊
(131427)
经济(131427)
研究(87636)
中国(58408)
学报(47223)
(46709)
科学(44448)
管理(43616)
(37016)
教育(36409)
大学(35869)
学学(33436)
农业(32481)
技术(27318)
业经(23477)
(22517)
金融(22517)
经济研究(19860)
财经(18900)
图书(17893)
问题(17889)
(16430)
(16195)
科技(15849)
资源(14735)
技术经济(14725)
理论(14574)
现代(14427)
(14021)
实践(13492)
共检索到437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珊  林发彬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在产业集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大量人口之所以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就是因为这些沿海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产业和较为旺盛的劳动力需求。目前,福建省的产业集聚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完成。以匹配度表示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从拟合曲线临界点的估计区间来看,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已处于最大化阶段。未来,一方面需要防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对该产业集聚造成冲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协同集聚程度,以促进福建新型城镇化进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小玉  郑晶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充足劳动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吸收效率的高低就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构建投入产出五个指标基础上,通过DEA模型测算福建省九地市农村劳动力吸纳效率情况,发现除泉州外大多数地市都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差异较大。未来这些地市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来提高吸纳能力;并且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扩大就业空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润苗  陈松林  
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评价2008—2018年两系统各要素间的耦合关联程度。同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为0.761,达到较高关联,耕地集约利用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要素支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持稳定;两系统的耦合度先上升后下降,耦合度阶段总体上由中度耦合进入高度耦合,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西高南北低到南北高中间低演变的特点;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由轻度失调衰退过渡为勉强协调发展,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相对发展程度状况呈现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发展态势。因此,福建省应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上科学投入,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衡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完善制度配套,推动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蔡雪雄  林南艳  
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结合福建省具体发展情况,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Matlab软件对指标赋熵权,测算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通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计算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但一直处于失调阶段;2014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地区差异大。各市区应因地制宜,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思静  徐维祥  
文章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以江浙沪地区25个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通径模型和耦合模型测度两者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空间分布呈板块化结构,现已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嘉兴、金华、绍兴、宁波、舟山为辐射面的"Z"形耦合协调发展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方麒玮   马永强   张孙博文   陈佑成  
实现“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同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19年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103.83%~124.38%之间。“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主要以失调为主,部分城市达到勉强协调状态,协调度平均水平由0.31提高到0.47。(2)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从整体上保持倒“U”型空间特征。(3)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子分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公共设施服务等对耦合协调度水平影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将系统耦合理论纳入“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深度剖析市域尺度下福建省高质量推进“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空间关联和差异因素,结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框架,详尽阐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拓展“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依存的动态理论基础和评价维度。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需加强经济发展导向以协调城乡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导向,坚持绿色发展为引导原则,以差异化的方式推进“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水根  徐宇琼  
通过提出"产业适应性"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简要界定,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适应性选择的内在机理,构建产业适应性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Weaver-Thomas模型,以湖南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5个产业部门可以作为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支持产业,因此,应加强产业适应性选择研究、重视区域产业耦合机制构建、精心培育城镇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望辉  张奋勤  刘习平  
文章构建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新型城镇化到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言,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因果关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红岩  
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前提,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龙头。本文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互动机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河南省现状,提出二者协调互动发展的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燕华  施生旭  
基于PESS-DPSIR模型构建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10个少数民族地区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极高,有9个县市耦合度在0.9以上;但是10个县市耦合协调度之间差异较大,跨越了低度、中度与高度协调3个阶段。最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划分出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汪大海  周昕皓  韩天慧  曾雪寒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建筑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李影影  
基于城镇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划定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度分级标准,对2000—2014年青海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演化进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都在提升,但与西部地区和中国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仍存在差异;青海省各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以及两者间的协调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使得区域间差异性越来越小,但其整体分布格局仍存在空间分异现象;青海省各市城镇化主导类型主要由产业城镇化超前型转变为人口城镇化超前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李影影  
基于城镇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划定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度分级标准,对2000—2014年青海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演化进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都在提升,但与西部地区和中国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仍存在差异;青海省各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以及两者间的协调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使得区域间差异性越来越小,但其整体分布格局仍存在空间分异现象;青海省各市城镇化主导类型主要由产业城镇化超前型转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志伟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于产业支撑,核心问题是实现转移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使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法,搜集整理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基础;运用边际分析法,围绕劳动力就业安置的核心问题,估算出主导行业的就业弹性经验值;综合上述参数和估计结果,设计出阿城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表明: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安置部门,其次是建筑行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源于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双轮"驱动,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优化,进而产生就业增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一般有两种路径:异地安置和就地安置,破题举措是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洪景  
通过选取福建省2003—2015年的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5年,福建省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国的城镇化率,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城镇化与生活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城镇化对生活能源消费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会受到居民消费水平的调节作用而有所减弱。因此,在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着手调控生活能源消费以减少碳排放,并合理确定城镇化的规模与增长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