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9)
- 2023(6383)
- 2022(4558)
- 2021(3695)
- 2020(2754)
- 2019(5907)
- 2018(5714)
- 2017(10209)
- 2016(5789)
- 2015(6470)
- 2014(6593)
- 2013(6067)
- 2012(5106)
- 2011(4324)
- 2010(4351)
- 2009(3923)
- 2008(3833)
- 2007(3543)
- 2006(3251)
- 2005(3046)
- 学科
- 济(24652)
- 经济(24628)
- 管理(16700)
- 业(16067)
- 企(11938)
- 企业(11938)
- 中国(10614)
- 农(9797)
- 业经(7806)
- 方法(7073)
- 地方(6801)
- 农业(6529)
- 数学(5933)
- 数学方法(5882)
- 发(5834)
- 财(5743)
- 制(5157)
- 发展(5014)
- 展(5008)
- 产业(4861)
- 信息(4252)
- 总论(4009)
- 信息产业(3967)
- 学(3831)
- 体(3806)
- 银(3727)
- 银行(3721)
- 理论(3712)
- 行(3559)
- 贸(3526)
- 机构
- 学院(80975)
- 大学(80091)
- 济(33604)
- 经济(32852)
- 管理(29932)
- 研究(27846)
- 理学(25563)
- 理学院(25318)
- 管理学(24836)
- 管理学院(24707)
- 中国(20587)
- 京(16896)
- 科学(16238)
- 财(15293)
- 农(14028)
- 江(13408)
- 所(13138)
- 中心(12890)
- 财经(12091)
- 研究所(11855)
- 业大(11756)
- 范(11444)
- 师范(11320)
- 经(11022)
- 经济学(10788)
- 农业(10637)
- 院(10567)
- 北京(10303)
- 州(10287)
- 经济学院(9752)
- 基金
- 项目(56302)
- 科学(44981)
- 研究(42840)
- 基金(40316)
- 家(34977)
- 国家(34699)
- 科学基金(30244)
- 社会(28741)
- 社会科(27311)
- 社会科学(27306)
- 省(22924)
- 基金项目(20724)
- 教育(19526)
- 划(18325)
- 自然(17718)
- 编号(17435)
- 自然科(17345)
- 自然科学(17342)
- 自然科学基金(17024)
- 资助(15228)
- 成果(13944)
- 发(13298)
- 重点(12924)
- 课题(12755)
- 国家社会(12602)
- 部(11835)
- 创(11622)
- 发展(11060)
- 创新(10930)
- 展(10857)
共检索到123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飞
在城镇化人口比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和提升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纵向测度表明:中国从2004年到2012年城镇化总体质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社会发展、经济绩效,起伏较小及环比增速比较慢;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与空间集约则起伏较大及环比增速较快。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训练与仿真,表明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提升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需要统筹改善城镇化专项指标、稳步提升城镇化总体质量。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测度 仿真 提升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祖才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实施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我国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一、"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5年来,各部门各地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制度和政策体系全面确立,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刚 陆贝贝
城镇化过程包括"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两个层面。通过构建涵盖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城镇化质量,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变动趋势呈现出"V"字型,拐点出现在2010年。其原因在于,2010年以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强调"物质"城镇化而忽视了"精神"城镇化建设,导致二者的背离程度逐渐加大;之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传播,"精神"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并逐渐缩小了与"物质"城镇化的差距。"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未能同步发展是导致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不断地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在加强"物质"城镇化的同时,应大力推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克强 路江林 李岳存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能否践行以人为核心是其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创新性地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PPP模式如何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研究发现:①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提升了项目建设效率、强化了政府监督职能、增强了公众参与水平,整体促进了产城融合,有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质增效。②PPP模式既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又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③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秀文化传承对宏观层面产城融合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而公众生活便利性和生活水平改善则较好地解释了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显著增强了宏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水平,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宏观层面的产城融合不直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而是经由微观层面的产城融合间接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因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点,又要重视宏微观层面产城融合的作用,从多方面提升公众生活质量,进而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仁伟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质量提升是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归纳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典型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新观念思路、完善城乡体制、强化产业支撑、关注农民发展以及推进职业教育的策略和建议,以求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提升 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仁伟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质量提升是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归纳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典型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新观念思路、完善城乡体制、强化产业支撑、关注农民发展以及推进职业教育的策略和建议,以求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提升 策略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鹏华 刘学侠
在科学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测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质量整体显著提升。1978年城镇化质量指数仅为11.65,2015年已增至84.5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质量经历了快速起步、波动徘徊、低速增长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其中,2007年之后城镇化质量进入快速提升期。从变化率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已超过城镇化水平。城镇发展质量指数起步最低、增长速度最快、水平最高;城乡协同程度指数起步最高、增长速度最慢、水平最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鹏华 刘学侠
在科学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测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质量整体显著提升。1978年城镇化质量指数仅为11.65,2015年已增至84.5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质量经历了快速起步、波动徘徊、低速增长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其中,2007年之后城镇化质量进入快速提升期。从变化率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已超过城镇化水平。城镇发展质量指数起步最低、增长速度最快、水平最高;城乡协同程度指数起步最高、增长速度最慢、水平最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进城是无数农民的梦想,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人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权益保障和产业支撑是其最重要的两个支点。如果农民进了城,却是难就业、难落户、难上学,这样的城镇化只是"夹生饭"。正因如此,中央反复强调,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城镇化不是城镇化率数字上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杨楠 张颖 王振坡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着眼于增强居民幸福感。在厘清"幸福感"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不同时期、不同收入人群幸福需求层次及幸福感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健全体制机制、夯实产业支撑、改善生存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幸福感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永庆
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使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适应。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城镇能力"这一概念,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得出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胡丽娜 刘海滨 李东海
文章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设定了经济导向型、社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以及协同发展型四种情景下的仿真方案。针对不同方案下的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进行模拟并明确了提升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模拟期内,前三种方案会产生区域城镇化质量的内部失衡问题,不利于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持续改善,而协同发展型方案对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长期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从"补短板"和"促协同"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稳定持续改善的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景 何建华
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单元,细化研究尺度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化推进效率、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从县域尺度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第二,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特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差距大;第三,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但半数以上的县域城市处于"低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阶段,同步性高但发展水平低是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