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23)
2023(16882)
2022(14276)
2021(13495)
2020(11036)
2019(25163)
2018(25311)
2017(48571)
2016(26589)
2015(30124)
2014(29829)
2013(29139)
2012(26479)
2011(23692)
2010(23696)
2009(21884)
2008(20977)
2007(18611)
2006(16632)
2005(14547)
作者
(74687)
(62307)
(61663)
(58707)
(39317)
(29857)
(27998)
(24371)
(23758)
(22064)
(21102)
(20909)
(19647)
(19406)
(18928)
(18894)
(18610)
(18243)
(17831)
(17687)
(15449)
(15251)
(14942)
(14437)
(13989)
(13951)
(13858)
(13753)
(12541)
(12253)
学科
(103508)
经济(103374)
(76257)
管理(72053)
(54613)
企业(54613)
(49970)
方法(40797)
数学(34795)
数学方法(34340)
农业(33159)
中国(29403)
业经(27897)
(25481)
地方(24599)
(21697)
(20916)
(18787)
贸易(18775)
(18213)
理论(16974)
技术(16041)
环境(15958)
(15829)
(15816)
银行(15776)
(15482)
(15306)
财务(15225)
财务管理(15189)
机构
学院(367207)
大学(363294)
管理(143758)
(143174)
经济(139855)
理学(124047)
理学院(122675)
研究(122455)
管理学(120459)
管理学院(119806)
中国(93241)
(77575)
科学(77086)
(74060)
(64417)
(61410)
业大(59298)
中心(57392)
农业(56705)
(55610)
研究所(55595)
财经(50992)
(50640)
师范(50237)
北京(48588)
(46318)
(45214)
(44034)
经济学(41229)
师范大学(40153)
基金
项目(250755)
科学(196676)
研究(187811)
基金(179482)
(155638)
国家(154234)
科学基金(132340)
社会(116938)
社会科(110234)
社会科学(110206)
(99284)
基金项目(96093)
教育(85172)
自然(84999)
自然科(82917)
自然科学(82897)
(82629)
自然科学基金(81356)
编号(79811)
资助(71921)
成果(64305)
重点(55793)
(54699)
(54560)
课题(53836)
(52032)
创新(48391)
科研(47193)
国家社会(47169)
项目编号(46955)
期刊
(165813)
经济(165813)
研究(107670)
(74254)
中国(73451)
学报(58016)
科学(53676)
农业(50103)
管理(49193)
(48353)
大学(44386)
教育(44022)
学学(41598)
(34341)
金融(34341)
业经(32579)
技术(31284)
(24291)
经济研究(23666)
财经(23639)
问题(23406)
图书(20489)
(20189)
(19041)
科技(17738)
理论(17481)
资源(17334)
现代(17051)
技术经济(16860)
实践(16031)
共检索到545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良德  李勋华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发展必然的社会现象。然而由于当前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政策不完善、社区责任缺失、传统文化束缚、市民包容度低等多种因素制约,失地农民市民化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政策设计、身份与职业转变等多方面入手,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理念综合考虑、合理解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适  李勋华  
当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受到户籍制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及现行立法和制度等因素制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逐步完善户籍制度,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模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合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陶军明  吴沙秦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推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市民化呈现滞后性、无助性和孤立性的特点,并分析了三类特点的成因。对此提出要通过强化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开设创业指导以及开展内容多元化的城市适应教育等途径,以期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其就业和角色转换,全方位提升我国失地农民市民化水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明珠  
在我国各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必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才能顺利再就业。但受到年龄、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失去了传统务农职业后要重新就业,变得相对比较困难。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提升途径,可帮助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的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俊华  
郊区城镇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期间面临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困难,从借鉴国外失业保险立法、完善本国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就业服务与引导机制前置机构,赋予基层法院确定失地农民案例的确定权,从而在郊区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就业保障,不啻为不断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科学举措。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禹四明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璇  张绍学  冉崇生  
据国家建设部2005年公布的数字,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是41.8%。相比欧美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时间较短、变化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圈地热”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因征地引发的一系列上访、暴力冲突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事关社会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界对政府责任充满渴望与期待。本文旨在探讨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并将之引至和谐社会发展的主流构架中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巧玲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计源泉。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失地农民是由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征地制度、户籍制度的缺陷和农村社会保障率低下等因素使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极大的挑战。文章认为,增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重点是要把握好"公共利益"的维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一发展;完善农村土地"双置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兰  于晓燕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失地农民的权益,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芙  金春梅  
在大规模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引发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计保障。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在对辽宁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辽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流失的原因,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失地农民生计保障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石鹏娟  孙立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失地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仅其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带来了身份转换难、就业难、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以西宁市为例,通过对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自我选择+政府扶持+社会帮助"三位一体的民族地区城郊失地农民就业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石鹏娟  孙立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失地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仅其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带来了身份转换难、就业难、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以西宁市为例,通过对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自我选择+政府扶持+社会帮助"三位一体的民族地区城郊失地农民就业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晓辉  刘亚荣  赵延安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241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家庭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社会支持网络、乡土情结及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身份认同在家庭经济收入和乡土情结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效应。市民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和缓解因经济收入低、乡土情结浓厚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建议城镇化建设中应注重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并从心理层面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芳  
该文提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使得失地农民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失地农民的可持续性生计与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不同于普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缺乏可持续性生计,意味着生计方式的断裂,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生活水准与生存方式。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构建失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策略以及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锦  
文章通过对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中城中村失地农民就业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城中村失地农民面临着失地与失业的双重窘境,成为了想上班没有岗位、想种田无地可耕、想保证生产生活开支又没有来源的三无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城中村就业服务体制建设不全、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农民就业结构性失衡以及农民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由此得出的政策启示是:政府部门要在城中村进行统筹规划,创设农民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农民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同时要在城中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