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9)
- 2023(15185)
- 2022(12585)
- 2021(11950)
- 2020(9607)
- 2019(21923)
- 2018(21961)
- 2017(41665)
- 2016(22833)
- 2015(25521)
- 2014(25320)
- 2013(24477)
- 2012(21932)
- 2011(19377)
- 2010(19511)
- 2009(17777)
- 2008(16953)
- 2007(14710)
- 2006(12781)
- 2005(11171)
- 学科
- 济(84390)
- 经济(84275)
- 管理(61931)
- 业(58362)
- 企(47963)
- 企业(47963)
- 方法(36252)
- 数学(30713)
- 数学方法(30339)
- 中国(26518)
- 农(25944)
- 业经(21052)
- 财(20729)
- 学(18988)
- 地方(18274)
- 农业(17239)
- 理论(16443)
- 制(16422)
- 贸(14805)
- 贸易(14795)
- 易(14323)
- 和(13926)
- 银(13359)
- 银行(13323)
- 环境(13221)
- 教育(13200)
- 技术(13129)
- 务(12867)
- 财务(12793)
- 财务管理(12772)
- 机构
- 学院(309111)
- 大学(309092)
- 管理(121011)
- 济(116860)
- 经济(114018)
- 理学(104614)
- 理学院(103457)
- 研究(102646)
- 管理学(101504)
- 管理学院(100968)
- 中国(75477)
- 京(66064)
- 科学(64225)
- 财(53240)
- 所(50801)
- 农(48456)
- 中心(46566)
- 研究所(46289)
- 业大(45667)
- 江(45590)
- 范(44012)
- 师范(43600)
- 财经(42766)
- 北京(41598)
- 经(38825)
- 院(37600)
- 农业(37531)
- 州(37465)
- 师范大学(35035)
- 经济学(34501)
- 基金
- 项目(214637)
- 科学(168295)
- 研究(160961)
- 基金(153371)
- 家(132826)
- 国家(131653)
- 科学基金(113208)
- 社会(99791)
- 社会科(94263)
- 社会科学(94240)
- 省(84391)
- 基金项目(81377)
- 教育(74777)
- 自然(72338)
- 划(70735)
- 自然科(70607)
- 自然科学(70591)
- 自然科学基金(69272)
- 编号(67903)
- 资助(61955)
- 成果(55365)
- 重点(47927)
- 课题(46765)
- 部(46430)
- 发(45754)
- 创(44735)
- 项目编号(41629)
- 创新(41610)
- 国家社会(40486)
- 大学(40412)
- 期刊
- 济(129753)
- 经济(129753)
- 研究(92080)
- 中国(60858)
- 学报(47950)
- 农(45600)
- 科学(44894)
- 管理(43818)
- 教育(42454)
- 财(39203)
- 大学(36597)
- 学学(33967)
- 农业(31724)
- 技术(27934)
- 融(25805)
- 金融(25805)
- 业经(22877)
- 经济研究(20544)
- 财经(19785)
- 图书(18894)
- 问题(17009)
- 经(16812)
- 业(15807)
- 科技(15205)
- 理论(15014)
- 版(14693)
- 现代(14213)
- 实践(13940)
- 践(13940)
- 技术经济(13561)
共检索到450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谭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民工 新移民 研究述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袁悦 樊继达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这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发展。这部分流动人口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红利下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但在消费支出上仍显著低于城镇平均水平。对此,本文探究了2011-2019年流动人口消费弹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消费弹性的差异,以期为各地区制定科学政策激发流动人口消费活力提供理论借鉴。结果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消费弹性为0.668,同时明显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已达0.775的较高水平。东部地区消费弹性较低,而中部地区消费弹性较高,东北和西部地区消费弹性较为接近。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消费弹性比由城镇向城镇流动人口的消费弹性低;跨省流动的消费弹性比省内流动的消费弹性低;有住房的消费弹性比无住房的消费弹性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明星 郭莎莎 陆大道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收支情况等流动特征,以及流动人口的“源”(来源地)、“汇”(流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出受教育水平偏低,户口类型以农业为主,并以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收入水平以低、中收入为主,恩格尔系数高于常住人口平均水平,行业分布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广大流动人口的工作及住宿经常变换,对于这些流动人口的信息难以跟踪掌握,也难以有效管理。这样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无法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因此,需要对流动人口的现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季素萍 李涛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经济 流动人口 劳动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遥
我国当前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61亿,未来将望继续增加。流动人口构成中大部分为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他们的城镇化状态与发展趋势是我国推进健康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课题。鉴于当前流动人口的城镇化转型尚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或矛盾,针对源于农村的流动人口城镇化问题,分析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属性、城镇化特征和可能趋势,进而提出在健康城镇化的语境下流动人口的城镇化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海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流动 农村劳动力 经济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城市规模 产业扶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辉 陈惠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城镇化进步是同一过程,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流动人口的定居及转化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结合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针对城镇化率量高质低的现状,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户籍人口(或者说是完全融入城镇生活的农村人口)的比重上。对此,拟从多维视角切入,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划分与统计方法进行探索与验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飞 罗挽澜
乡村规划的兴起与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息息相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互补及协调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乡村规划受到了各领域特别是规划界的空前关注。进入“十四五”,我国乘势而上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扭转了之前以城市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由此,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日益活跃。由南阳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闫欲晓执笔、吉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现代城乡规划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一书,对城乡规划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译心 沈亚强
新型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在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其应有的助进器作用。由于城乡经济现状的巨大差距、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分割以及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使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必然。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从教育学视角,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缓解供需矛盾;从经济学视角,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城乡差距的缓解与消弭,维护社会稳定;从管理学视角,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统一劳动力市场,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布局结构上城乡职业教育分工失衡、专业结构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斯琪 赵彦云
文章利用中国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2008年数据,在明瑟方程的基础上,利用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教育、工作经验两大人力资本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市场分割因素城乡户籍、地区、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就方法论来说,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拟合结果优于OLS模型及分位回归模型,并且经验在第一个十年内与收入之间呈现三次函数关系,随后呈现二次函数关系。从政策建议角度来说,教育、经验作为人力资本对高收入人群具有更高的回报率,为从长远角度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应提高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及培训力度,将人力资本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雪潋 郭跃
本文通过对"镇级市"历史追溯,主要论述"镇级市"改革是中国走出城市化发展困境、实现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更有望通过在户籍、土地、社会管理、教育、产业结构、城市治理等一系列制度上的进一步改革成为当前实施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镇级市” 改革与发展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宇
城镇化效率是衡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耦合度分析的方法,对东北三省2003~2015年期间的城镇化效率及其与城市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整体上新型城镇化效率处在相对低效的状态,呈现了较大地理分异性;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提升的态势,但部分地区出现背离的情况;新型城镇化效率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呈失调走势,一方面是新型城镇化效率持续走低,另一方面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东北地区应加强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间的经济一体化和联通水平;正确处理城市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的关系,追求高效、精明的城市增长模式;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区域内国民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效率 东北三省 耦合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又红 李旭红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户籍转换 户籍转换收益 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