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2)
- 2023(13610)
- 2022(11160)
- 2021(10204)
- 2020(8765)
- 2019(19550)
- 2018(19695)
- 2017(38852)
- 2016(21267)
- 2015(23969)
- 2014(24020)
- 2013(23614)
- 2012(21742)
- 2011(19629)
- 2010(19919)
- 2009(18896)
- 2008(18678)
- 2007(17058)
- 2006(14994)
- 2005(13758)
- 学科
- 济(86744)
- 经济(86645)
- 管理(57790)
- 业(57267)
- 企(43924)
- 企业(43924)
- 方法(38828)
- 数学(34268)
- 数学方法(33943)
- 中国(27740)
- 农(27526)
- 财(23075)
- 业经(19210)
- 制(19181)
- 学(18135)
- 贸(17876)
- 贸易(17870)
- 农业(17784)
- 易(17356)
- 地方(16527)
- 银(15860)
- 银行(15829)
- 行(15128)
- 融(14292)
- 金融(14290)
- 务(13663)
- 财务(13625)
- 财务管理(13586)
- 企业财务(12868)
- 和(12744)
- 机构
- 学院(309648)
- 大学(308544)
- 济(127269)
- 经济(124516)
- 管理(113895)
- 研究(105106)
- 理学(97506)
- 理学院(96393)
- 管理学(94637)
- 管理学院(94063)
- 中国(79925)
- 京(65113)
- 科学(64177)
- 财(61270)
- 所(54459)
- 农(54100)
- 研究所(49154)
- 财经(48689)
- 中心(47937)
- 江(46895)
- 业大(45714)
- 经(43938)
- 农业(42665)
- 范(41111)
- 北京(40994)
- 师范(40683)
- 经济学(39824)
- 州(37763)
- 院(37289)
- 经济学院(36175)
- 基金
- 项目(198594)
- 科学(155072)
- 研究(145284)
- 基金(142984)
- 家(124701)
- 国家(123666)
- 科学基金(104527)
- 社会(91902)
- 社会科(86958)
- 社会科学(86934)
- 省(77816)
- 基金项目(75165)
- 教育(67239)
- 自然(66438)
- 划(65508)
- 自然科(64888)
- 自然科学(64868)
- 自然科学基金(63699)
- 编号(60601)
- 资助(58625)
- 成果(49721)
- 重点(45091)
- 部(44042)
- 发(43531)
- 课题(41640)
- 创(40793)
- 科研(38351)
- 性(38303)
- 创新(38238)
- 国家社会(37922)
- 期刊
- 济(143833)
- 经济(143833)
- 研究(92184)
- 中国(57939)
- 农(50448)
- 学报(49136)
- 财(46929)
- 科学(44858)
- 管理(40268)
- 大学(36726)
- 学学(34674)
- 农业(33718)
- 教育(32103)
- 融(30549)
- 金融(30549)
- 业经(25413)
- 技术(25232)
- 经济研究(24231)
- 财经(24033)
- 经(20642)
- 问题(19808)
- 业(17349)
- 贸(16321)
- 商业(16130)
- 版(15161)
- 理论(15022)
- 技术经济(14874)
- 统计(14700)
- 图书(13993)
- 现代(13919)
共检索到458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袁悦 樊继达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这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发展。这部分流动人口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红利下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但在消费支出上仍显著低于城镇平均水平。对此,本文探究了2011-2019年流动人口消费弹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消费弹性的差异,以期为各地区制定科学政策激发流动人口消费活力提供理论借鉴。结果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消费弹性为0.668,同时明显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已达0.775的较高水平。东部地区消费弹性较低,而中部地区消费弹性较高,东北和西部地区消费弹性较为接近。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消费弹性比由城镇向城镇流动人口的消费弹性低;跨省流动的消费弹性比省内流动的消费弹性低;有住房的消费弹性比无住房的消费弹性高。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谭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民工 新移民 研究述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明星 郭莎莎 陆大道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收支情况等流动特征,以及流动人口的“源”(来源地)、“汇”(流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出受教育水平偏低,户口类型以农业为主,并以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收入水平以低、中收入为主,恩格尔系数高于常住人口平均水平,行业分布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季素萍 李涛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经济 流动人口 劳动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遥
我国当前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61亿,未来将望继续增加。流动人口构成中大部分为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他们的城镇化状态与发展趋势是我国推进健康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课题。鉴于当前流动人口的城镇化转型尚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或矛盾,针对源于农村的流动人口城镇化问题,分析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属性、城镇化特征和可能趋势,进而提出在健康城镇化的语境下流动人口的城镇化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斯琪 赵彦云
文章利用中国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2008年数据,在明瑟方程的基础上,利用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教育、工作经验两大人力资本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市场分割因素城乡户籍、地区、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就方法论来说,半参数分位数回归模型拟合结果优于OLS模型及分位回归模型,并且经验在第一个十年内与收入之间呈现三次函数关系,随后呈现二次函数关系。从政策建议角度来说,教育、经验作为人力资本对高收入人群具有更高的回报率,为从长远角度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应提高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及培训力度,将人力资本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海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流动 农村劳动力 经济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尤济红 梁浚强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城镇化”,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发展是其关键任务之一,但鲜有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考察新型城镇化效应。通过合并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呈现差异化,中小规模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获得显著提升,平均效应为3.9%,而试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则无显著差异。机制检验表明,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别从劳动力需求端的地方产业扶持,以及劳动力供给端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在异质性方面,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效应在东西部城市群内的小城市效果更明显,高学历和以雇员身份从事第二产业的流动人口收入提升相对更多。此外,新型城镇化的收入提升效应并非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力自选择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是实质性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城市规模 产业扶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含桦
产业结构变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统一体。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下的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结构性冲击且外溢效用明显,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逆向结构冲击可能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含桦
产业结构变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统一体。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下的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结构性冲击且外溢效用明显,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逆向结构冲击可能是由于其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造成。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应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效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含桦
产业结构变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统一体。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下的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结构性冲击且外溢效用明显,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逆向结构冲击可能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传江 赵晓梦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质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四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通过建立纳什均衡模型、贝叶斯纳什均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及一般博弈模型,对四方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保护环境是中央政府的占优策略;地方政府之间恶性竞争会造成"囚徒困境";政府与企业之间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企业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执行力度;农民是否举报企业的污染行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环境污染 博弈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辉 陈惠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城镇化进步是同一过程,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流动人口的定居及转化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结合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针对城镇化率量高质低的现状,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户籍人口(或者说是完全融入城镇生活的农村人口)的比重上。对此,拟从多维视角切入,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划分与统计方法进行探索与验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