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9)
- 2023(16633)
- 2022(13487)
- 2021(12421)
- 2020(9985)
- 2019(22550)
- 2018(22569)
- 2017(41903)
- 2016(22808)
- 2015(25613)
- 2014(25420)
- 2013(24485)
- 2012(22321)
- 2011(20152)
- 2010(20891)
- 2009(19503)
- 2008(18453)
- 2007(16684)
- 2006(15004)
- 2005(14164)
- 学科
- 济(92302)
- 经济(92200)
- 管理(59919)
- 业(58713)
- 企(46829)
- 企业(46829)
- 中国(36062)
- 方法(31851)
- 农(28458)
- 融(28409)
- 金融(28407)
- 银(27192)
- 银行(27173)
- 数学(27019)
- 地方(26861)
- 数学方法(26396)
- 行(26328)
- 业经(24031)
- 财(21885)
- 制(20806)
- 农业(19275)
- 理论(18107)
- 学(17491)
- 贸(15905)
- 贸易(15885)
- 发(15442)
- 易(15295)
- 技术(13763)
- 体(13542)
- 环境(13478)
- 机构
- 学院(311070)
- 大学(304840)
- 济(121431)
- 经济(118400)
- 管理(111724)
- 研究(106341)
- 理学(93449)
- 理学院(92362)
- 管理学(90233)
- 管理学院(89672)
- 中国(87851)
- 京(66018)
- 科学(63818)
- 财(59136)
- 所(53510)
- 江(51377)
- 中心(50828)
- 农(49215)
- 研究所(47710)
- 财经(44977)
- 范(44804)
- 师范(44349)
- 州(44145)
- 北京(42305)
- 业大(41928)
- 经(40439)
- 院(38730)
- 农业(37547)
- 经济学(36933)
- 技术(36763)
- 基金
- 项目(195573)
- 科学(152712)
- 研究(149649)
- 基金(136079)
- 家(116846)
- 国家(115770)
- 科学基金(99349)
- 社会(92392)
- 社会科(87471)
- 社会科学(87451)
- 省(80389)
- 教育(70394)
- 基金项目(70090)
- 划(65797)
- 编号(64378)
- 自然(61209)
- 自然科(59776)
- 自然科学(59765)
- 自然科学基金(58633)
- 资助(56277)
- 成果(53589)
- 发(47159)
- 课题(46203)
- 重点(44616)
- 创(41254)
- 部(41086)
- 年(38990)
- 项目编号(38767)
- 创新(38443)
- 发展(38059)
- 期刊
- 济(149030)
- 经济(149030)
- 研究(98399)
- 中国(75007)
- 农(48075)
- 教育(47727)
- 财(46057)
- 管理(45346)
- 融(44683)
- 金融(44683)
- 学报(44172)
- 科学(41259)
- 大学(34393)
- 农业(31974)
- 学学(31575)
- 技术(31285)
- 业经(26501)
- 经济研究(23490)
- 财经(21760)
- 图书(19172)
- 经(18783)
- 问题(18566)
- 业(16982)
- 职业(15413)
- 坛(14986)
- 论坛(14986)
- 统计(14778)
- 商业(14654)
- 现代(14523)
- 技术经济(14509)
共检索到502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海燕
城镇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显著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譬如:体制不健全、产业机构调配不合理、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严重阻碍中国城乡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开始注重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以产业为发展动力,城市为发展载体。经验表明,产业与城市有效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新时代中国城乡建设的发展要求和特点,有利于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花永剑
新型小城镇是农村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过渡形态,既能使本地居民享受到便利的各种服务,又能较好地避免各种"大城市病"。产城融合对于新型小城镇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从产城融合所需的要素切入,应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城乡统筹规划、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豫新 张威振
本文构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7-2014年西北各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起主要作用,城市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作用十分有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苗
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完成全面的和谐社会创建,河南作为中原第一大省,其自身原本的农业化也在全国占得较大比值。在现阶段的全国经济建设中,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走到了必须与现代城镇化建设进行全面融合的道路上。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用来形容此时的河南农村城镇化产城的融合发展,可谓是一针见血。就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原始的资源发展优势,促进其全面化的人才集聚建设,并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还需要从经济的全面发展道路方针上进行贯彻落实。本文从现代城镇化发展的总趋势着手,分析现代河南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产城融合的
关键词:
河南省 农村城镇化 产城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苗
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完成全面的和谐社会创建,河南作为中原第一大省,其自身原本的农业化也在全国占得较大比值。在现阶段的全国经济建设中,河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走到了必须与现代城镇化建设进行全面融合的道路上。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用来形容此时的河南农村城镇化产城的融合发展,可谓是一针见血。就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原始的资源发展优势,促进其全面化的人才集聚建设,并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还需要从经济的全面发展道路方针上进行贯彻落实。本文从现代城镇化发展的总趋势着手,分析现代河南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产城融合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
河南省 农村城镇化 产城融合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新时代城乡关系演变的现实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速城镇化持续发展,积累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显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钟顺昌 李坚 简光华
本文把一个区域中最具有城镇化因子的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老城区作为讨论对象,以产城融合的视角来审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提出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指出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老城区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认为加快利于产城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保障和内生动力。
关键词:
产城分离 产城融合 城镇化制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呈阳 胡汉辉 周海波
"产城融合"对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探讨了"人本导向"下"产城融合"的含义、机理与作用路径,认为"产城融合"应该是"产"、"人"、"城"三者的融合,而"产"、"城"的协同互促是以"人"为连接点,通过产品及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和因果循环机制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大多数城镇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发展缺乏城市功能配套的问题,这不利于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因此,需控制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围绕"人"的需求,重视服务业匹配,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适度超前推进以服务业为载体的城市功能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服务业 劳动力效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冬生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城乡要素空间配置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西部一些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小城镇由长期萧条衰败转为再次兴盛,西部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面对西部小城镇对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强烈需求,针对乡镇宝贵的闲置国有土地资源低效利用或流失的情况,关键是要注重以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潜能,依靠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西部小城镇供需有效对接和平稳有序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 小城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涛 查志刚 宿爱云
旅游业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旅游业。近年来,常州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两者呈现出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经过对常州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结论,重点探讨了促进常州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旅游业 城镇化 融合发展 路径探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涛 查志刚 宿爱云
旅游业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旅游业。近年来,常州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两者呈现出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经过对常州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结论,重点探讨了促进常州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旅游业 城镇化 融合发展 路径探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鹿媛媛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高速发展,出现了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脱钩、就业地与居住地间的空间分离、"产城分离"的现象。文章从七个产城融合发展比较好的城镇的研究入手,分析它们的特性共性,经验及问题,总结发展规律,并得出影响产城融合的系统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城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戚晓曜
深圳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通过产城融合解决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冲突问题。本文阐述了“内城外产”和“内产外城”两种产城融合基本模式,分析了深圳产城融过程合中出现的产城融合微观化、城市功能高配化、城市中心密集化等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邻里中心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做好高新区新扩园区产城融合、将坂田街道划归龙华区管辖、稳妥推进工业区城市更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季红颖 侯明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农业产区和老工业基地,发展速度及质量亟待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之一,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东北三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东北三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障碍,如文化管理体制落后、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对特色文化资源重视不够等。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营造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以特色文化品牌为突破口打造特色城镇文化,以冰雪文化为突破口夯实特色文化,以此走出一条适合东北三省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东北三省 新型城镇化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曦 柳思维 张闻 汤春玲
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本研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变量体系,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了全国30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而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相关因素展开了具体研究。实证发现,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高度关联性,而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商贸流通业发达的程度、人口城镇化率的稳定程度等。因而,要从顶层设计、政策推动以及产业协同等方面推动商贸流通业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