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91)
2023(16886)
2022(13984)
2021(12849)
2020(10789)
2019(24426)
2018(23956)
2017(45256)
2016(24493)
2015(27958)
2014(27444)
2013(27143)
2012(25189)
2011(22691)
2010(22950)
2009(21826)
2008(21138)
2007(19089)
2006(16959)
2005(15800)
作者
(70262)
(58655)
(58530)
(56146)
(37239)
(28145)
(26806)
(22537)
(22522)
(20954)
(20016)
(19817)
(18767)
(18624)
(18440)
(18417)
(17438)
(17215)
(17139)
(16901)
(14814)
(14304)
(14255)
(13498)
(13356)
(13224)
(13044)
(12996)
(11843)
(11839)
学科
(103759)
经济(103649)
管理(65021)
(63907)
(50058)
企业(50058)
方法(42287)
中国(37484)
数学(37369)
数学方法(36991)
(31803)
(29032)
金融(29030)
(28074)
银行(28039)
(27275)
(27092)
(24242)
地方(24070)
业经(23525)
(21589)
贸易(21568)
(20987)
农业(20983)
(20490)
(16446)
财务(16399)
财务管理(16357)
(15665)
企业财务(15533)
机构
大学(345474)
学院(345256)
(147950)
经济(144862)
管理(125531)
研究(124248)
理学(106235)
理学院(104952)
管理学(103061)
管理学院(102405)
中国(101631)
(74606)
科学(73569)
(69918)
(62893)
(60251)
中心(59247)
研究所(56797)
财经(54723)
(54079)
(49691)
业大(48968)
北京(47662)
经济学(47483)
农业(47023)
(46447)
师范(45995)
(44499)
(43394)
经济学院(42901)
基金
项目(223726)
科学(175620)
研究(165106)
基金(162363)
(141497)
国家(140320)
科学基金(119333)
社会(106075)
社会科(100599)
社会科学(100569)
(86134)
基金项目(84793)
教育(75549)
自然(74599)
(73036)
自然科(72908)
自然科学(72888)
自然科学基金(71587)
资助(67046)
编号(66799)
成果(55260)
重点(51201)
(50022)
(49976)
课题(47057)
(46416)
国家社会(44711)
创新(43630)
科研(43073)
教育部(42839)
期刊
(167687)
经济(167687)
研究(108520)
中国(74743)
(56503)
(54232)
学报(53535)
科学(49508)
(47630)
金融(47630)
管理(45518)
大学(40505)
学学(37868)
教育(37823)
农业(37276)
技术(28872)
经济研究(27861)
财经(27454)
业经(26595)
(23739)
问题(22609)
(20459)
(19899)
国际(17877)
世界(17301)
图书(16899)
(16626)
技术经济(16624)
理论(16361)
统计(16158)
共检索到540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以全国285个地级市层面2003—2014年产城融合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指数、融合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达到有效融合状态的城市极少。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虽然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产城融合三要素内部协调发展程度不一,城镇化建设指数和人口集聚指数所属要素基本都处于低度协调的颉颃发展阶段,只有产业支撑指数所属要素耦合协调情况表现相对良好。但从时间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以全国285个地级市层面2003—2014年产城融合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指数、融合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达到有效融合状态的城市极少。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虽然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产城融合三要素内部协调发展程度不一,城镇化建设指数和人口集聚指数所属要素基本都处于低度协调的颉颃发展阶段,只有产业支撑指数所属要素耦合协调情况表现相对良好。但从时间序列上三者均呈现出逐步提升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海锋  卢阳禄  李波  胡月明  刘轶伦  
本文基于最新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建立由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4-2013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海锋  卢阳禄  李波  胡月明  刘轶伦  
本文基于最新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建立由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4-2013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呈阳  胡汉辉  周海波  
"产城融合"对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探讨了"人本导向"下"产城融合"的含义、机理与作用路径,认为"产城融合"应该是"产"、"人"、"城"三者的融合,而"产"、"城"的协同互促是以"人"为连接点,通过产品及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和因果循环机制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大多数城镇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发展缺乏城市功能配套的问题,这不利于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因此,需控制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围绕"人"的需求,重视服务业匹配,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适度超前推进以服务业为载体的城市功能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邹荟霞  任建兰  刘凯  
基于绿色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我国291个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定量分析了其时空格局的演变状况,并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经济较落后地区城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负增长的状态;从冷热点结果来看,沿海到内陆整体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分布状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鹿媛媛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高速发展,出现了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脱钩、就业地与居住地间的空间分离、"产城分离"的现象。文章从七个产城融合发展比较好的城镇的研究入手,分析它们的特性共性,经验及问题,总结发展规律,并得出影响产城融合的系统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鑫  林章悦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才能避免城镇化出现的"空壳"现象。金融部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于使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鑫  林章悦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才能避免城镇化出现的"空壳"现象。金融部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于使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丛海彬  段巍  吴福象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先产后城”和“先城后产”两类偏向型城镇化路径,其福利效应迥然有别。本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两城市模型中引入产城融合变量,分析了禀赋差异、政府政策偏向下的城镇化路径;并基于产城融合的要素适配模型,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产城融合路径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刻画,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25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城融合程度越高,资本偏向的补贴支出越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产城融合程度越低,改善城市区位条件更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以产业园区为主线的城镇化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对禀赋较差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可能因产城融合水平较低而失效。实证研究证实了产城融合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城融合水平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偏向产业的土地政策才能提升本地的产业集聚效率。进一步地,基于功利主义福利函数标准对城镇化路径比较后发现,旨在优化区位条件的“先城后产”路径相较于“先产后城”路径更有利于城镇居民福祉的提升。为此,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应更多考虑蒂伯特选择功能,优化政策环境与区位条件,注重民生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丛海彬  段巍  吴福象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先产后城"和"先城后产"两类偏向型城镇化路径,其福利效应迥然有别。本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两城市模型中引入产城融合变量,分析了禀赋差异、政府政策偏向下的城镇化路径;并基于产城融合的要素适配模型,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产城融合路径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刻画,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25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城融合程度越高,资本偏向的补贴支出越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产城融合程度越低,改善城市区位条件更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以产业园区为主线的城镇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海燕  
城镇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显著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譬如:体制不健全、产业机构调配不合理、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严重阻碍中国城乡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开始注重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以产业为发展动力,城市为发展载体。经验表明,产业与城市有效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新时代中国城乡建设的发展要求和特点,有利于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钟顺昌  李坚  简光华  
本文把一个区域中最具有城镇化因子的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老城区作为讨论对象,以产城融合的视角来审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提出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指出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老城区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认为加快利于产城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保障和内生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