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38)
- 2023(5944)
- 2022(4355)
- 2021(3989)
- 2020(3145)
- 2019(7105)
- 2018(7194)
- 2017(14204)
- 2016(7871)
- 2015(8647)
- 2014(8689)
- 2013(8317)
- 2012(7390)
- 2011(6589)
- 2010(6586)
- 2009(6187)
- 2008(5977)
- 2007(5407)
- 2006(5022)
- 2005(4722)
- 学科
- 济(33896)
- 经济(33848)
- 业(20486)
- 管理(20433)
- 企(16222)
- 企业(16222)
- 农(12310)
- 中国(12272)
- 方法(10654)
- 业经(9652)
- 地方(8774)
- 制(8744)
- 数学(8618)
- 数学方法(8566)
- 农业(7853)
- 学(7592)
- 财(7485)
- 产业(7274)
- 体(7008)
- 结构(6487)
- 发(6273)
- 银(5309)
- 发展(5306)
- 展(5297)
- 银行(5290)
- 行(5073)
- 体制(5049)
- 融(4946)
- 金融(4945)
- 理论(4939)
- 机构
- 大学(110137)
- 学院(109858)
- 济(45402)
- 经济(44384)
- 管理(40138)
- 研究(39928)
- 理学(34450)
- 理学院(34031)
- 管理学(33394)
- 管理学院(33200)
- 中国(29311)
- 科学(24238)
- 京(23748)
- 财(20419)
- 农(20225)
- 所(19937)
- 研究所(18190)
- 江(17661)
- 中心(17557)
- 业大(16348)
- 财经(16196)
- 范(15834)
- 师范(15620)
- 农业(15471)
- 经(14773)
- 经济学(14705)
- 北京(14595)
- 院(14575)
- 州(13636)
- 经济学院(13193)
- 基金
- 项目(73974)
- 科学(59430)
- 研究(54516)
- 基金(54349)
- 家(47707)
- 国家(47316)
- 科学基金(40618)
- 社会(36339)
- 社会科(34265)
- 社会科学(34256)
- 省(28964)
- 基金项目(28592)
- 自然(25249)
- 教育(24812)
- 自然科(24654)
- 自然科学(24648)
- 划(24325)
- 自然科学基金(24236)
- 编号(21907)
- 资助(20899)
- 成果(18197)
- 重点(17223)
- 发(17152)
- 部(16419)
- 课题(15720)
- 国家社会(15368)
- 创(15215)
- 创新(14332)
- 教育部(14040)
- 发展(13885)
共检索到16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视角,考察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从而提出一种"重构论"以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1)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带有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强制性,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并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2)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及"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等。(3)文章打破村庄治理与社区治理的传统二分转型逻辑,将新型城镇化社区视作城乡连续统一体框架内的一种特殊人口聚落模式和社会空间,采用生成性视角考察社区组织转型和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提出作为一种通向共治之路的"重构论"实践逻辑。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社区组织 结构转型 功能变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视角,考察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从而提出一种"重构论"以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1)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带有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强制性,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并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2)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社区组织 结构转型 功能变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豫北33个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调查分析并以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视角,考察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结构转型与功能变迁的实践逻辑,从而提出一种"重构论"以回应"解体论"与"延续论"的学术争论。(1)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虽然由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带有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强制性,但基层社区并未完全被动接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并通过"变通"实现新制度的落实。(2)豫北新型城镇化社区组织重构遵循政党—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多元共治理念,主要包括"四委一中心"的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党员群众服务站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社区组织 结构转型 功能变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叶飞 夏青 周敏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辛宝海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二元论是中国二元结构成因的主流观点。从制度变迁入手推动结构转换成为学术界探索的热点。这种制度变迁理论在改革内容、改革方向和制度变迁决定力量方面达成了共识,建立了城乡制度变迁的分析范式和理论框架,但在理性人的适用范围、制度变迁成本支付问题和城乡居民利益博弈机制建设方面缺乏深入探讨。从理论演进角度总结这种制度变迁理论的进展、查找存在的问题、展望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对于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永平 徐盈之
利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和制度变迁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始终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三种制度(土地、户籍和社会保障)变迁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存在阻碍作用;进一步利用滞后模型分析发现土地制度变迁的滞后作用明显,而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滞后作用为正但并不显著;通过考察新型城镇化与三种制度变迁对居民消费增长的综合效应,得到的结果与理论预期有较大差距,可见当前的三种制度已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瓶颈因素。因此,若要不折不扣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其刺激内需与推动消费增长的引擎作用,则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苏明 王泽彩 董敬怡 程瑜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就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要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并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强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骥
文章在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城镇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05-2015年我国31省市人口和产值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变迁及城镇化发展走势进行描述,并通过对面板数据开展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分别验证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共同作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据此得到启示:为推动中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才能为城镇化发展起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合理化 高级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骥
文章在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城镇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05-2015年我国31省市人口和产值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变迁及城镇化发展走势进行描述,并通过对面板数据开展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分别验证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共同作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据此得到启示:为推动中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才能为城镇化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合理化 高级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恩泽 汪沅 尹立颖
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累积了诸多与建设生态文明相悖的"非生态"难题,主要是资源消耗过度、人居质量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加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破解这些难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化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契合,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构建合理布局、集约、低碳、循环、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实现空间结构、经济和产业结构、制度与文化结构以及人的生态化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滕祥河 文传浩 张雅文 王钰莹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川渝地区(重庆和四川)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城镇化,重庆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四川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渐增强;川渝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城镇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低于第二产业;川渝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正相关,而金融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城镇化 产业结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嘉颖 吴左宾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回族社区不仅是城市历史研究和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的活体,而且肩负着城市民族和谐的重任,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实态调研为基础,深入探析了社区内部结构变迁的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就城市回族社区的持续发展进行规划思考。
关键词:
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 城镇化 结构 变迁
[期刊] 改革
[作者]
乔小勇
"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物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人的城镇化是物的城镇化的终极目标。要消除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现象,改变城镇化对"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的过度依赖,推动城镇化从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关键词:
人的城镇化 物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战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彦明 李海辉
金融功能理论开创了研究金融体系形成与发展的新局面。本文主要根据金融功能论的观点,在非对称信息假设下,用交易成本衡量金融组织的变迁,提出在创新和竞争的推动下银行组织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从而促进银行组织逐渐成长。在此基础上提出由于银行和金融市场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自己的功能优势,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是向市场化、层次化、全能化和全球化迈进。
关键词:
金融功能 银行组织 交易成本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汪涵 汪杰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标导向为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人本目标可细化为新型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方面。新型城镇化人本目标的实现与新型社区社会资本构建息息相关。然而当前我国新型社区社会资本呈现缺失状态。其具体体现为新型社区治理主体间信任度不高、新型社区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新型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网络有待拓展。新型社区社会资本缺失原因分析为新型社区社会资本构建路径探索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新型社区社会资本构建路径有三:一是提升新型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度;二是完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人本目标 新型社区 社会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