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4)
2023(10115)
2022(7959)
2021(7295)
2020(6122)
2019(13902)
2018(14170)
2017(27747)
2016(15021)
2015(17245)
2014(17323)
2013(16568)
2012(14487)
2011(12969)
2010(13323)
2009(12613)
2008(12436)
2007(11216)
2006(10096)
2005(9467)
作者
(41904)
(35013)
(34881)
(33427)
(22305)
(16572)
(15800)
(13439)
(13385)
(12478)
(11983)
(11889)
(11361)
(11282)
(10917)
(10840)
(10470)
(10211)
(10064)
(9974)
(8863)
(8667)
(8440)
(8028)
(7896)
(7885)
(7789)
(7780)
(7013)
(6713)
学科
(62458)
经济(62362)
管理(48648)
(44754)
(37973)
企业(37973)
方法(26617)
数学(23505)
数学方法(22977)
(18165)
中国(18050)
(17364)
(17329)
业经(15737)
(12272)
农业(11342)
地方(11043)
(10767)
银行(10756)
理论(10648)
(10382)
(10375)
财务(10320)
财务管理(10294)
(10243)
(9887)
金融(9883)
体制(9872)
企业财务(9746)
技术(9543)
机构
学院(214415)
大学(213682)
(88536)
经济(86609)
管理(83368)
理学(71623)
理学院(70924)
管理学(69405)
管理学院(69033)
研究(68849)
中国(53173)
(44803)
(44064)
科学(39920)
财经(34152)
(33554)
(33376)
中心(31598)
(31551)
(30894)
研究所(29987)
业大(29334)
北京(27899)
经济学(27684)
(26799)
师范(26548)
(26045)
财经大学(25306)
(25103)
经济学院(24745)
基金
项目(141085)
科学(112503)
研究(104788)
基金(102988)
(88698)
国家(88009)
科学基金(76937)
社会(68275)
社会科(64784)
社会科学(64770)
(55617)
基金项目(53400)
教育(49408)
自然(48554)
自然科(47500)
自然科学(47492)
自然科学基金(46634)
(46045)
编号(42781)
资助(42593)
成果(35276)
重点(31905)
(31436)
(31094)
课题(30242)
(29850)
(29832)
国家社会(28458)
创新(28042)
教育部(27571)
期刊
(100971)
经济(100971)
研究(64557)
中国(45413)
(35465)
管理(33408)
(30695)
学报(29587)
科学(28984)
教育(25039)
大学(24101)
学学(22667)
(20874)
金融(20874)
技术(20525)
农业(20084)
财经(17392)
业经(16927)
经济研究(16157)
(14935)
问题(13374)
统计(11288)
(10666)
技术经济(10500)
(10177)
现代(9999)
(9984)
科技(9551)
商业(9446)
理论(9429)
共检索到322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益丰  孙文浩  费强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产城融合"。城镇化建设并非只有"放弃农业,发展制造业"唯一出路可供选择,依托农业产业链构建,发展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以涉农制造业与涉农生产性服务业为"增长极"形成区域内产业优化、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发展协同演进,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向。基于3个具有典型性城镇化演进案例的比较研究,证实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旨,以"产业引导"与"生态友好"为发展导向来驱动新型城镇发展,有可能成为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良性发展依靠市场选择和产业定位,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丛茂昆  张明斗  
以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思路与实践是一种外生型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造成城镇化效率低下。在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应选择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化模式。本文通过城镇化发展模式全面梳理,系统分析了我国内生型道路及其要素,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逻辑关系、强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的发展力度、合理有效分配城市级差地租收益等一系列的内生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旭晓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N)模型对1998-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发展演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虽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2009年处于停滞阶段,2010年才突破发展瓶颈;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驱动力量,而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市场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制约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茹伊丽  林仲豪  
针对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缺失的现状,以广东省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镇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中心镇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且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但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且呈空间集聚态势,粤东次之,粤西粤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最低且有小规模低质量集聚区。(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的推力及本地政府的拉力等对其时空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茹伊丽  林仲豪  
针对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缺失的现状,以广东省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镇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中心镇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且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但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且呈空间集聚态势,粤东次之,粤西粤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最低且有小规模低质量集聚区。(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的推力及本地政府的拉力等对其时空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磊  方成  
研究目标:结合TOPSIS方法与灰色关联理论对2004~2015年中国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其分布动态与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传统Markov链分析方法对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定量刻画,最后利用OLS方法对其动力机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其整体持续提升,推进速度较快;整体相对差异呈"扩大—缩小"交替变化趋势,但以缩小为主,地区间相对差异是主导地区相对差异主要来源,绝对差异基本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进规律;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地区差异渐进式动态演进,并趋向缩小。研究创新:对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揭示其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并对分布动态演进分析,还对驱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价值:对客观评估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为缩小地区差异和寻找发展动力提供客观依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新型城镇化课题组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式,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其在投融资需求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传统的城镇化项目投融资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与新型城镇化投融资需求不相匹配,难以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探索创新型城镇化项目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项目投融资,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本文基于城镇化项目融资的数据挖掘和问卷调查,系统总结了城镇化项目传统投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就我国城镇化项目投融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渔樵  方俊  吴春虹  
文章基于PPP模式分别从不同阶段对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行体制框架进行了构建,并从不同方面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保障PPP模式创新机制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红根  翁贞林  康兰媛  邱晓平  
城镇化驱动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通过对影响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城镇化驱动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模型,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政府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初昱男   杨建平   贺青山   唐凡   冀钦  
[目的] 综合评价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揭示其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可为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优化空间布局与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全国第五、六、七次分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对标SDG11,构建了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分析了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县域人口城镇化的驱动机制。[结果](1)过去20年,新疆地区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由中低水平转向中高水平,2020年中、高水平人口城镇化的县域占比合计达78.84%,但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2)2000—2020年,新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的稳定程度提高了2.95%,但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疆>东疆>南疆;(3)影响新疆地区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驱动力依次为内源力、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其中内源力、市场力和外向力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都呈正相关关系,但各驱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结论] 新疆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城镇自身的发展,更要注重以城带乡、城乡协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书峰  王维才  
通过阐明产业结构演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作用及影响,最终得出第三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提出改善产业结构偏差,增强城镇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拉近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佩卿   白媛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推动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通过阐释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评价2012-2021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时序演变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2)从时序演变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其中耦合协调度呈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演变,由衰退失调型转向过渡磨合型,整体未达到协调发展;从空间特征看,耦合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不同驱动因子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据此,提出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刚  
本文从就业、消费等角度考察小镇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效应,探讨"特色小镇"模式的理论机制。借助基于小国开放经济情形构建的理论模型推演可以发现,通过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可贸易品产业,能够使小镇地区避免缺乏绝对优势产业而导致的经济衰退和劳动力外流,并使得当地居民的消费品供给比无特色产业的情况更加丰富;通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等非贸易品产业,并吸引外地顾客来小镇当地进行消费,可以在丰富周边地区居民消费选择的同时实现劳动力的本地化就业。本文以2011-2016年地级市数据为基础构建的计量模型证实了上述机制。相关结论对于认识特色小镇模式的适用性及其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