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46)
2023(20867)
2022(17458)
2021(16165)
2020(13373)
2019(30587)
2018(30636)
2017(58412)
2016(32022)
2015(36142)
2014(36401)
2013(35797)
2012(33029)
2011(29980)
2010(30627)
2009(28498)
2008(27953)
2007(25269)
2006(22678)
2005(20881)
作者
(93851)
(78238)
(77713)
(74044)
(49950)
(37375)
(35189)
(30497)
(29798)
(28263)
(26703)
(26419)
(25251)
(25167)
(24420)
(24051)
(23154)
(22657)
(22540)
(22515)
(19891)
(19344)
(19094)
(17960)
(17542)
(17529)
(17482)
(17334)
(15952)
(15376)
学科
(144366)
经济(144194)
管理(95155)
(88072)
(73282)
企业(73282)
方法(56866)
数学(48380)
数学方法(47631)
中国(40570)
(36660)
(34008)
地方(32800)
业经(32722)
(30005)
(29085)
农业(24401)
理论(24324)
(22943)
银行(22894)
(22657)
贸易(22639)
(22256)
金融(22251)
(21971)
(21837)
(21201)
环境(21124)
技术(20419)
(20211)
机构
大学(463705)
学院(462872)
(190363)
经济(186154)
管理(176614)
研究(160981)
理学(150912)
理学院(149166)
管理学(146302)
管理学院(145451)
中国(121329)
(100718)
科学(97437)
(90331)
(81770)
(74009)
研究所(73675)
中心(71769)
(71115)
财经(70333)
业大(66083)
北京(64463)
(63561)
(62505)
师范(61923)
经济学(58256)
(58158)
(57209)
农业(57154)
经济学院(51935)
基金
项目(302460)
科学(237878)
研究(223074)
基金(217651)
(189142)
国家(187544)
科学基金(160908)
社会(140922)
社会科(133507)
社会科学(133471)
(118875)
基金项目(113689)
教育(103851)
自然(102795)
自然科(100381)
自然科学(100362)
(99428)
自然科学基金(98525)
编号(91367)
资助(90552)
成果(75821)
重点(68272)
(66743)
(66450)
课题(64716)
(62303)
创新(58144)
国家社会(57905)
教育部(57335)
科研(56693)
期刊
(222985)
经济(222985)
研究(145028)
中国(99002)
学报(71473)
(69746)
管理(69294)
(68824)
科学(65997)
教育(58408)
大学(54800)
学学(51318)
农业(46621)
(44609)
金融(44609)
技术(42968)
经济研究(35875)
财经(35613)
业经(35206)
(30625)
问题(28499)
(24382)
技术经济(23515)
图书(23483)
统计(22032)
理论(21368)
科技(21148)
现代(21037)
(20976)
(20778)
共检索到712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基于经济增长、分工和区位理论,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数理证明。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城镇化作为非给定的外生变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要素聚集形成的直接机制和规模外部性的间接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直接机制表现为城镇化对消费增长、投资增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间接机制表现为城镇化的外部性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优化。为此,要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拓展实践渠道,以期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基于经济增长、分工和区位理论,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数理证明。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城镇化作为非给定的外生变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要素聚集形成的直接机制和规模外部性的间接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直接机制表现为城镇化对消费增长、投资增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间接机制表现为城镇化的外部性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优化。为此,要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拓展实践渠道,以期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刚  
本文从就业、消费等角度考察小镇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效应,探讨"特色小镇"模式的理论机制。借助基于小国开放经济情形构建的理论模型推演可以发现,通过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可贸易品产业,能够使小镇地区避免缺乏绝对优势产业而导致的经济衰退和劳动力外流,并使得当地居民的消费品供给比无特色产业的情况更加丰富;通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等非贸易品产业,并吸引外地顾客来小镇当地进行消费,可以在丰富周边地区居民消费选择的同时实现劳动力的本地化就业。本文以2011-2016年地级市数据为基础构建的计量模型证实了上述机制。相关结论对于认识特色小镇模式的适用性及其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少贤  
文章基于281个中国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匹配在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匹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应加速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采取多元措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差异化人力资本匹配措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少贤  
文章基于281个中国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匹配在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匹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应加速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采取多元措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差异化人力资本匹配措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海英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分析和评价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对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国家规划构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也体现在民族地区内部省区之间以及民族省区自身的新型城镇化要素之间。民族省区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在新型城镇化不同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在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和要素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茵  
新型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能否走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定政策依据。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PVAR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数、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通过变异模型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逐年趋于稳定。第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与全国耦合协调度均值相吻合,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低。第三,互动实证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互为格兰因果关系,且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内受到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较强,但是长期来看逐渐变弱;而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推动作用逐渐变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吴社丽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明华  
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符合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要求。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与人本观念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需要以我国城乡发展差异为基础,吸取过去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统筹规划,强调新市民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从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城镇化绿色发展以及发展特色城镇化建设道路等各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注入市场活力、消费活力和城乡推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春玲  刘秋玲  
县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与着力点,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在合理利用空间与资源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形态,在促进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缩小城乡间差距、合理规划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明华  
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符合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要求。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与人本观念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需要以我国城乡发展差异为基础,吸取过去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统筹规划,强调新市民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从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城镇化绿色发展以及发展特色城镇化建设道路等各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注入市场活力、消费活力和城乡推动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治彦  余永华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主要历史任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地区差异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红霞  蔡文柳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等四个角度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河北省2010-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熵值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年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降低趋势,从2012-2015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则大幅提升,而且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极强关系。建议政府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滨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下,试图厘清金融科技是否有助于中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探究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利用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金融科技对本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形非线性特征,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U形效应,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二是节能环保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各地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积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企业的财政支持,以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维祥  周建平  周梦瑶  郑金辉  刘程军  
研究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基于引力模型、模体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空间联系演化格局特征及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空间联系网络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网络多层级性较为明显,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征,联系形态由简单稀疏向复杂化转变,且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成为高水平联系的重点交织区域,而网络微观结构中发散型结构以及交互性较强的模体是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组成。(2)网络社区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地理位置则呈现动态演进特征,"核心-边缘"的网络社区结构明显。(3)数字经济空间联系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而且主要通过影响经济质量、公共资源及生态环境三条路径发挥。分区域而言,数字经济空间联系对东部、中部地区及城市群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